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研讀提示】

1.用心讀文章、試題,思考解題角度、思路、要點。

2.結合答案和分析,準確把握解題策略、思路和要點。

3.積累相關的重要知識,提升針對性解決問題的策略與能力。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孝文皇帝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為天下第一,故與李斯同邑而常學事焉,乃徵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博士。是時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也。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賈生以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而固當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興禮樂,乃悉草具其事儀法,色尚黃,數用五,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謙讓未遑也。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國,其說皆自賈生髮之。於是天子議以為賈生任公卿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盡害之,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之,不用其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辭往行,及渡湘水,為賦以吊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歲餘,賈生徵見。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罷,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居頃之,拜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之。文帝復封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賈生諫,以為患之興自此起矣。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賈生自傷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有刪改)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B.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C.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D. 賈生名誼/洛陽人也/年十八/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吳廷尉為河南守/聞其秀才/召置門下/甚幸愛/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諸子百家是先秦至漢初學術派別的總稱,其中又以道、法、農三家影響最深遠。

B. 詔令作為古代的文體名稱,是以皇帝的名義所發佈的各種命令、文告的總稱。

C. 禮樂指禮制和音樂,古代帝王常常用興禮樂作為手段,以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

D. 就國,是指受到君主分封並獲得領地後,受封者前往領地居住並進行統治管理。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賈誼初入仕途,展現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薦而入仕,當時年僅二十餘歲,卻讓諸生自覺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級提拔,一年之間就當上太中大夫。

B. 賈誼熱心政事,遭到權要忌恨。他認為漢朝建立二十餘年,政通人和,應當全盤改變秦朝法令,因此觸及權貴利益,受到詆譭,文帝后來也疏遠了他。

C. 賈誼答覆詢問,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詢問鬼神之事,對賈誼的回答很滿意,於是任命他為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比不上賈誼。

D. 賈誼勸止封侯,文帝未予採納。文帝封淮南厲王四個兒子為侯,賈誼認為禍患將自此興起;數年之後,梁懷王墮馬死,賈誼覺得未能盡責,悲泣而死。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乃短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權,紛亂諸事。”

(2)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痤。公叔痤知其賢,未及進。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公與語,數日不厭。景監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君,君大說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衛鞅將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印,因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破於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B.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C.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D. 會痤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國/而聽之/王即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一項是

A. 繆公即秦穆公,春秋時秦國國君,在位期間任用賢臣,使國力趨強,稱霸西戎。

B. 湯武即商湯與孫武的並稱,他們二人均以善於用人用計,戰功赫赫,留名於青史。

C. 變法是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變革,商鞅變法為秦國富強奠定了基礎。

D. 黥是古代的一種刑罰,在犯人臉上刺上記號或文字並塗上墨,在刑罰之中較輕。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商鞅投奔秦國,受到孝公賞識。他本是衛國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攬賢才,於是通過景監見到孝公,說之以強國之術,孝公與他交談,數日不覺厭煩。

B. 商鞅旁徵博引,說服孝公變法。他初步站穩腳跟後,又借歷史興亡來證明改革必要,勸說孝公變法,最終孝公賜予他官職,又下達了變法的命令。

C. 商鞅厲行法治,秦國太平富強。他鐵面無私,不徇私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國人受此震懾,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狀況改善,民眾家給人足。

D. 魏國被迫遷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國戰事失利,無奈割讓河西之地獻給秦國以求和,並遷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說,遺憾的是沒有聽從公叔痤的勸告。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2)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幹數。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Ⅲ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二、古代詩文閱讀(34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吳起者,衛人也,事魯君。齊人攻魯,將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吳起於是聞魏文侯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將,擊秦,拔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非然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遂死於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西河守,以拒秦、韓。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顧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相,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時,屬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魏公主,而害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於是南平百越;北並陳蔡,卻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楚之強。故楚之貴戚盡欲害吳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擊起之徒因射刺吳起,並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餘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10. 下列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B.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C.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D. 魯人或曰/夫魯小國/而有戰勝之/名則諸侯圖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吳起

11. 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 殷紂為商代末代國君,在位期間統治失控,好酒淫樂,暴殮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 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繼承其父遺志,聯合眾多部族與商激戰,滅商,建立周王朝。

C. 三晉,春秋末韓、趙、燕三家分晉,戰國時期的韓、趙、燕三國,史上又稱“三晉”。

D. 令尹,春秋戰國時期楚國設置的最高官位,輔佐楚國國君,執掌全國的軍政大權。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與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 吳起憐恤士卒,帶兵屢建奇功。他本是衛國人,先是率魯軍抗齊得勝,後又率魏軍攻陷秦國五城;這些戰功都和他善於為將、與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 吳起勸告魏侯,修德重於據險。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時,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國之寶;吳起表示,治國依據山河險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於國家滅亡。

C. 吳起聲名漸起,遭到公叔嫉妒。他雖然對田文擔任魏相表示不悅,但不久就平復了心情。而公叔繼田文後為相,他深表不滿,擔心被害,於是逃往楚國。

D. 吳起為楚建功,反而受到禍害。他到楚國後雖然屢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國貴戚卻想加害與他,施暴者亂箭射擊吳起;太子繼位之後,這才誅殺作亂之人。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之王屍而伏之。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Ⅰ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10. 【答案】C 【10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誌,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並列、排比結構等。並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劃線句子的大意是: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郡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句中,“以能誦詩屬書聞於郡中”這是介詞短語後置句,“於郡中”是“聞”的狀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D項。“吳廷尉”“吳廷尉”是專有名詞(“廷尉”官職名,“吳廷尉”意思為“姓吳的廷尉”),作“為河南守”的主語,中間不能斷開,排除A項。 “召置門下”是一個事件,應與後面斷開。排除B項。分析可知,C項斷句正確。故選C。

11.【答案】 A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A項的解說錯誤,“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農家”不是影響最深遠的,故選A。

12.【答案】 C 【12題詳解】

此題考查篩選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題主要著眼於與主要人物相關的事件、言行等。選項設計特點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質、特點,再結合材料中的具體內容進行分析印證。此類題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礎上,找到選項在文中的信息區域仔細比對。選項設錯,包括信息錯位(具體事件在時間、地點、人物、原因、方式的錯誤)、翻譯錯誤、無中生有等多種情況。C項,“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沒有提及,只是“徵見”,“任命他為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順序不當,應該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賈誼”,然後才“任命他為自己鍾愛的小兒子梁懷王的太傅”,故選C。

13. 【答案】(1)便在皇帝面前詆譭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有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

(2))賈誼又多次上疏皇帝,說有的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達幾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

【13題詳解】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還要注意以下關鍵詞和特殊句式的翻譯:(1)短,詆譭;擅權,攬權;紛亂,使……變得混亂。“乃短賈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語應是“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2)數,屢次;言,說,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語應是“這種狀況”。

【文言重點詞句】

賈生(古時對讀書人的通稱)名誼(名是供長輩呼喚;字,又稱“表字”,是為了便於他人稱謂,對平輩或尊輩稱字是出於禮貌和尊敬)洛陽人也(句式:判斷句)年十八以(因為。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勇氣聞於諸侯”)能誦詩屬(zhǔ,連綴。見《張衡傳》“衡少善屬文”)書聞(聞名,出名。見《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勇氣聞於諸侯”)於郡中(句式:狀語後置句)吳廷尉為河南守(即太守,是郡守的尊稱,古代一種地方官職,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的行政區之地方行政長官。除治民、進賢、決訟、檢奸外,還可以自行任免所屬掾吏)聞(聽說。見《荊軻刺秦王》“乃今得聞教”)其秀才(指才能優異。見《陳情表》中“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召(招呼。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悉召群臣議”)置(安放。見《逍遙遊》“置杯焉則膠”)門下(在某人的門庭之下)甚幸愛(欣賞)孝文皇帝(孝文皇帝是漢文帝的諡號。諡號是對古代君主、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后妃等人死去之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初立,聞河南守吳公治平(指為官的政績)為天下第一,故(從前。見《項脊軒志》“軒東故嘗位廚”)與李斯同邑(舊指縣,古代諸侯分給大夫的封地)而常(通“嘗”,曾經)學事(為……做事)焉(代詞,代李斯),乃徵(徵召,是皇帝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職。見《張衡傳》“徵拜尚書”)為廷尉。廷尉乃言賈生年少,頗(很。見《過小孤山大孤山》“然小孤之旁,頗有沙洲葭葦”)通諸子百家之書。文帝召以為(省略句,應為“以(之)為”)博士(是學官名,秦漢時是指掌管書籍文典、通曉史事的官職,後指學術上專通一經或精通一藝、從事教授生徒的官職)。是時(這個時候。見《荊軻刺秦王》“是時,侍醫夏無且以其所奉藥囊提軻”)賈生年二十餘,最為少。每詔令議下,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都。見《赤壁賦》“餚核既盡”)為之對(應答),人人各如(好像。見《赤壁賦》“如怨如慕”)其意所欲出。諸(各位)生於是乃以為能不及(比得上。見《鄒忌諷齊王納諫》“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也。孝文帝說(通“悅”,喜歡)之,超遷(超級提拔),一歲(年)中至太中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賈生以為(認為)漢興至孝文二十餘年,天下和洽(和平融洽),而固(確實)當改正朔(一年的第一天。正,一年的開始;朔,一月的開始。古時改朝換代,新王朝表示“應天承運”,須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曆法),易(改變)服色(指車馬服飾的顏色),法(訂立)制度,定官名,興(振興)禮樂,乃悉(都。見《廉頗藺相如列傳》“趙王悉召群臣議”)草具(草擬)其事儀法,色尚(崇尚。賈誼認為漢朝是土德,土,黃色,所以尚黃)黃,數用五(即“五行之說”),為官名,悉更(改變。見《荊軻刺秦王》“願足下更慮之”)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剛剛登上帝位),謙讓未遑(無暇,指沒有時間。見《采薇》“不遑啟居”)也。諸律令所更(更改)定,及(以及)列侯悉就(接近,走近。見《勸學》“金就礪則利”)國(列侯悉就國:要求諸侯都要到自己的封地上去,因當時有不少宗室功臣受封之後,依然不離京城),其說(思想,觀點。如“著書立說”)皆自賈生髮(產生。見《春夜喜雨》“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之。於是天子議(商議)以為賈生任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簡稱。夏朝始設,周代沿襲,“公”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時高級掌管或爵位的稱謂)之位。絳、灌、東陽侯、馮敬之屬(即之類,指這些人。見《過秦論》“於是六國之士,有甯越、徐尚、蘇秦、杜赫之屬為之謀”)盡害(嫉妒)之,乃短(說壞話)賈生曰:“洛陽之人,年少初學,專欲擅(獨攬,獨有)權,紛亂諸事。”於是天子後亦疏(疏遠,不親近)之,不用(採用)其議(提議),乃以賈生為長沙王太傅。賈生既(之後,已經)辭(告辭,辭別。見《鴻門宴》“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往行,及(等到。見《過秦論》“及至始皇”)渡湘水,為賦(即辭賦,古代寫景抒情的一種文體。見《滕王閣序》“一言均賦,四韻俱成”)以吊(悼念死者)屈原。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歲餘,賈生徵(被徵召)見(拜見)。孝文帝方(正。見《蘇武傳》“方欲發使送武等”)受釐(漢制祭天地五畤,皇帝派人行祀或郡國祭祀之後,皆以祭餘之肉歸致皇帝,以示受福,叫受釐[shòu xī]),坐(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臀部放在腳後跟上)宣室(宮殿名,在未央宮中,是皇帝齋戒的地方)。上因(因為)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本源)。賈生因(就)具(詳細地。見《鴻門宴》“具告以事”)道(講解。見《桃花源記》“不足為外人道也”)所以然(這樣)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古人席地而坐,前席指在坐席上往前移動,這是親近的表示)。既罷(完畢後。見《廉頗藺相如列傳》“既罷,歸國”),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超過。見《項羽之死》“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之,今不及(比得上。見《師說》“其賢不及孔子”)也。”居(度過一段時間)頃之(不久),拜(任命。見《廉頗藺相如列傳》“取陽晉,拜為上卿”)賈生為梁懷王太傅。梁懷王,文帝之少子,愛,而好書,故令賈生傅(給……當老師)之。文帝復封(指帝王賞賜)淮南厲王子四人皆為列侯(列侯不是侯爵,分為縣侯、鄉侯、亭侯三個等級,公侯伯子男為第一、二品,縣侯為三品,鄉侯為四品,亭侯為五品)。賈生諫(指規勸君主或尊長改正錯誤),以為患之興(興起。見《勸學》“風雨興焉”)自(從)此起(開始。見《鴻門宴》“項莊拔劍起舞”)矣。賈生數([shuò]多次)上疏(奏章。疏,是古代臣子向皇帝分條陳述自己對某事意見的一種文體。臣子向皇帝陳述自己的意見常用的文體還有表,如《陳情表》),言諸侯或連(接連。見《夢遊天姥吟留別》“天姥連天向天橫”)數郡,非(違背。見《論語》“非禮勿聽”)古之制,可稍(漸漸。見《蘇武傳》“稍遷至栘中廄監”)削(削減)之。文帝不聽。居數年,懷王騎,墮馬而死,無後(後代)。賈生自傷(悲痛,感慨)為傅無狀,哭泣歲餘,亦死。

(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參考譯文】

賈生的名叫誼,是洛陽人。十八歲的時候,便以能賦詩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氣。吳廷尉當時是河南郡郡守,聽說賈誼是個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羅致到自己門下,對他很賞識。孝文皇帝即位不久,瞭解到河南郡的吳郡守治理政事、安撫百姓在全國最有成績,過去又因與李斯是同鄉而常向李斯學習,就把他徵召到朝廷擔任廷尉。吳廷尉便向皇帝推薦賈誼,說他很年輕,頗為通曉諸子百家的學說。於是,文帝便把賈誼召到朝廷任命為博士。

當時賈誼才二十歲出頭,在朝臣中是最年輕的。每當皇帝詔令臣下商議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無言答對,而賈誼卻總是答得很完滿,人人都感到賈誼所講的,正是自己所要說的。於是,大家都認為自己的才能趕不上賈誼。文帝也很喜歡他,一年之內,就把他從博士破格提拔為太中大夫。

賈誼認為,從漢興到文帝經過二十多年,天下已經安定,朝野和睦,應當更定曆法,改變所崇尚的顏色,訂正法令制度,統一官名,大興禮樂,便詳細草擬了各項儀禮和辦法,建議崇尚黃色,遵用五行之說,重新確定官名,全部變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剛剛即位,謙恭謹慎,一時還顧不上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定,以及在京城的諸侯回到封國,都是賈誼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議,打算把賈誼提撥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絳侯周勃、穎陰侯灌嬰、東陽侯張相如、御史大夫馮敬等人都嫉妒賈誼,便在皇帝面前詆譭賈誼說:“這個洛陽人,年輕沒有經驗,專想攬權,把許多事情都搞亂了。”因此,皇帝從此也疏遠了賈誼,不再採納他的建議,並派他去作了長沙王吳差的太傅。

賈誼已經辭別朝廷前往任所,聽說長沙地勢低窪,氣候潮溼,自認為壽命不會長久,又因為是被貶謫而去的,心情抑鬱(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時候,作了一首賦,來憑弔屈原。

又過了一年多,賈誼被徵召到京城晉見皇帝。正趕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賜福。文帝有感於鬼神之事,便詢問鬼神的本源。賈誼就詳細說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談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覺地在座席上向賈誼面前移動。談完之後,文帝說:“我好久不見賈生了,自以為超過了他,今天看來還是不如他。時間不長,就任賈誼為梁懷王劉揖的太傅。梁懷王是文帝喜愛的小兒子,好讀書,所以文帝讓賈誼做他的師傅。

文帝封淮南厲王的四個兒子都為列侯。賈誼諫阻,認為這樣做禍患就會由此產生。賈誼屢次上書,指出諸侯勢力過大,有的封地連接數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應該逐漸削弱他們的勢力。文帝不聽。

幾年以後,粱懷王騎馬時,從馬上跌下摔死了,沒有後代。賈誼認為自己這個老師沒有當好,很傷心,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Ⅱ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答案】10. B 11. B 12. C

13. (1)聖人如果可以使國家強盛,不必效法陳規;如果可以使百姓獲利,不必遵循舊制。

(2)法令在民間實行一年,秦人到國都訴說新法不便利的數以千計。

【解析】

10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誌,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並列、排比結構等。並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劃線句子的大意是:適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麼辦?”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句中“年雖少”與“有奇才”是公叔痤推薦商鞅的話,“有”的賓語是“奇才”,不能斷開。排除A項。“願舉國而聽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此句語意連貫,中間不需要斷開。排除D項。“聽用鞅”即“任用商鞅”中間不能斷開。排除C項。分析可知,B項斷句正確。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B項解說錯誤,“湯武”指的是商湯與周武王的並稱。故選B。

【12題詳解】

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無論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罰”說法錯誤,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並未對其本人施以刑罰。故選C。

【13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陳規;循,遵守。“可以(之)強國”“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滿一年;之,到。“令行於民”是介詞短語後置句。

【文言重點詞句】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旁支側出或妾生之子)公子也(句式:判斷句),名鞅(名是古代男子出生後不久父親起的;字是古代男子二十歲舉行加冠禮後起的。古代男子稱自己往往稱名,稱別人往往稱字),姓(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公孫氏,其(代詞,代他的)祖本(本來)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刑,通“形”,指形體或事實。名,指言論或主張。戰國時以申不為代表的法家一派。主張循名責實,以推行法治,強化上下關係。),事(侍奉。見《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知道。見《燭之武退秦師》“君知其難也”)其賢,未及(來得及。見《荊軻刺秦王》“不及召下兵”)進(推薦)。會(適逢,正趕上。見《史記·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座病魏惠王親往問病公叔曰公孫鞅年雖少有奇才願王舉(全。見《荊軻刺秦王》“願舉國為內臣”)國而聽之王即(如果)不聽用鞅必殺之無令出境 公叔既(已經,之後。見《燭之武退秦師》“既東封鄭”)死,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整治)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通過,見《廉頗廉相如列傳》“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拜見。見《曹劌論戰》“曹劌請見”)孝公。公與語(談論。見《論語》“食不語,寢不言”),數日不厭(滿足。見《燭之武退秦師》“何厭之有”)。景監曰:“子何以(相當於“以何”,譯為“憑藉什麼”)中(合乎。見《勸學》“其曲中規”)吾君?吾君之歡甚也。”鞅曰:“吾以強國之術說(shuì,說服。見《鴻門宴》“范增說項羽曰”)君,君大說(yuè,通“悅”,對……感到高興。見《燭之武退秦師》“秦伯說,與鄭人盟”)之耳。”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非議)己。衛鞅曰:“疑(猶豫不定)行無名,疑事無功。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好,表示應答之詞。見《鄒忌諷齊王納諫》“王曰:善”)。”“治(治理,見《陳情表》“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世不一道(方法,途徑。見《過秦論》“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 ,便國不法古。故(所以。見《勸學》“故木受繩則直”)湯武不循古而王(wàng,名詞用作動詞,稱王。見《鴻門宴》“沛公欲王關中”),夏殷不易(改變)禮而亡(滅亡。見《燭之武退秦師》“鄭既知亡矣”)。反古者不可非(責難。見《逍遙遊》“舉世非之而不加沮”),而循禮者不足多(讚揚)。”孝公曰:“善。”以(讓)衛鞅為左庶長(秦國的爵位共二十等。由下而上,左庶長列第十一。),卒(終於。見《廉頗藺相如列傳》“卒相與歡”)定變法之令。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在這個時候。見《廉頗廉相如列傳》“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太子(秦始皇之前的太子不稱皇太子,而是太子或公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實行。見《師說》“餘嘉其能行古道”),自上犯之。”將法(依法懲辦)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即太子傅,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尊奉)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通“悅”),道(道路。見《陳涉世家》“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不拾遺(遺失的東西),山無盜賊,家給(供。見《荊軻刺秦王》“給貢職如郡縣”)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於是以鞅為大良造(秦國的第十六等爵位)。居(度過一段時間)五年,秦人富強。孝公使(派遣)衛鞅將(率領。見《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而伐魏。衛鞅伏甲士而襲虜魏公子卬,因(趁機。見《鴻門宴》“因擊沛公於坐”)攻其軍,盡破之以歸秦。魏惠王兵數(shuò,多次。見《鴻門宴》“范增數目項王”)破於(介詞,被。見《師說》“不拘於時”)齊秦,國內空,日以削,恐,乃使使(派遣使者,前一個“使”是動詞,派遣;後一個“使”是名詞,使者。見《荊軻刺秦王》“使使以聞大王”)割河西(指黃河以西)之地,獻於秦以和。而魏遂去(離開。見《鴻門宴》“欲呼張良與俱去”)安邑,徙(遷移。見《逍遙遊》“鵬之徙於南冥也”)都大梁。梁惠王曰:“寡人恨(遺憾。見《出師表》“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不用公叔座之言也。”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參考譯文】

商君是衛國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孫,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時喜好刑名之學,事奉魏國相國公叔座。公叔痤知道他有才幹,還沒有來得及向魏王進薦。適遇公叔痤病重,魏惠王親自前往探望病情,說:“您的病倘若有三長兩短,國家將怎麼辦?”公叔痤說:“我的中庶子公孫鞅,年紀雖輕,卻身懷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國政交付給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孫鞅,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國境。”公叔痤已死,公孫鞅聽說秦孝公在國中下令尋求賢才,準備重建秦繆公的霸業,東方要收復被魏國侵佔的土地,於是就西行進入秦國,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求見孝公。孝公與他交談,好幾天還不滿足。景監對衛鞅說:“你用什麼說中我國君的心意?我的國君高興得很啊。”衛鞅說:“我就用強國之術向國君陳述,國君大為高興。” 秦孝公立即任用衛鞅,衛鞅準備變法,但秦孝公擔心天下非議自己。衛鞅說:“行動遲疑不決就不會成名,做事猶豫不定就不會成功。聖人如果可以強國,就不襲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不遵循舊禮。”秦孝公說:“好。” “治理社會不只一條道路,有利國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湯、周武不循古道而締造王業,夏桀、商紂不改禮制而亡國。違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舊禮的不值得讚美。”秦孝公說:“好。”用衛鞅為左庶長,終於決定變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實行一年,秦國百姓到國都來說新法不適宜的人數以千計。在這時太子觸犯法令。衛鞅說:“法令不能實行,是由於上面的人觸犯法令。”準備依法懲處太子。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加刑罰,便對太子傅公子虔行刑,並對太子師公孫賈處以黥刑。第二天,秦國百姓都服從法令了。實行新法十年,秦國百姓皆大歡喜,路上不撿拾他人遺物,山中沒有蟊賊強盜,家家富裕,人人滿足。於是秦孝公任用衛鞅為大良造。經過五年,秦人國富兵強,秦孝公派遣衛鞅領兵攻伐魏國。衛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襲擊俘虜了魏公子印,乘勢攻擊他的軍隊,全部打垮魏軍而返回秦國。魏惠王因軍隊屢次敗於齊國、秦國,國內十分空虛,日益衰落,非常恐慌,於是派遣使者割讓河西之地奉送給秦國以求和解。而後魏惠王就離開安邑,遷都到大梁。魏惠王說:“我悔恨當初不聽公叔痤的話啊。”衛鞅擊敗魏軍歸來,秦孝公封給他於、商之間的十五個邑,從此號稱商君。

2019年高考新課標Ⅲ卷


2019年高考新課標文言文試題、答案、解析、重點詞句


【答案】10. B 11. C 12. C

13. (1)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屍體上。

【解析】

【10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此類題要求學生正確理解相關語句,在語意把握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標誌,如作主語、賓語的名詞、代詞,句首發語詞,句末語氣詞,句間連詞以及並列、排比結構等。並且能通過選項的比對,排除錯項,選定正確項。劃線句子的大意是:魯國就有人詆譭吳起說:“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句中,“而有戰勝之名”中的“名”(名聲)與“之”(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D項。“而君用起則是棄衛”中“而……則是……”這是一個固定結構,在“則是”前面要停頓,與“棄衛”不能斷開。排除C項。“疑之”的主語是“魯君”不是“君”。排除A項。分析可知,B項斷句正確。故選B。

【11題詳解】

本題考查文化常識的理解識記能力。文化常識的積累有助於解讀文言文,文化常識一般包括官職、宗教禮儀、服飾、年齡稱謂、有特殊意義的專有名詞等,學習過程中注意準確積累。C項解說錯誤,三晉指春秋末韓、趙、魏三家分晉。故選C。

【12題詳解】

此題考查把握文章內容要點和鑑賞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帶著選項回到原文,從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的混淆和關鍵詞語的誤譯等角度進行比較分析,作出判定。C項,“公叔繼田文後為相,他深表不滿”分析錯誤。文中並未提到吳起對公叔繼任相位的不滿。故選C。

【13題詳解】

此題考查文言文翻譯的能力。此題要在準確把握文意的基礎上,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理解文中某些關鍵性語句,如重點實詞、虛詞意義,明確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成分省略和詞類活用等,用規範的現代漢語把它表達出來。本題還需要注意以下關鍵詞與特殊句式的翻譯:(1)“所以”,……的原因。第一處“乃”,就是。第二處“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斷句式。(2)“及”,等到。“作亂”,發生騷亂。“走”,逃跑。“之”,到。

【文言重點詞句】

吳起者,衛人也(句式:判斷句),事(侍奉。見《夢遊天姥吟留別》“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魯君。齊人攻魯,將(率領。見《過秦論》“將數百之眾”)而攻齊,大破之。魯人或(有的人。見《寡人之於國也》“或五十步而後止”)曰夫(句首語氣詞,不譯。見《遊褒禪山記》“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魯小國而(表示轉折關係。見《勸學》“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有戰勝之名(名聲)則諸侯圖(謀劃,謀求。見《逍遙遊》“而後乃今將圖南”)魯矣且魯衛兄弟之國也(句式:判斷句)而君用起則是棄衛魯君疑之謝(推辭,謝絕。見《孔雀東南飛》“阿母謝媒人”)吳起 吳起於是(在這個時候)聞(聽說)魏文侯(春秋時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賢,欲事之。魏文侯以為(即“以(之)為”,讓吳起作)將(將領),擊秦,拔(奪取)五城。起之為將,與士卒最下者(句式:定語後置句)同衣食,與士卒分勞苦。卒有病疽者(句式:定語後置句),起為吮之。卒母聞而哭之,曰:“非然(這樣)也。往年吳公吮其父,其父戰不旋踵(轉身往回走,退縮),遂死(《禮記》“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於(介詞,被)敵。吳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名詞,地方)矣。”文侯以(因為)吳起善用兵,廉平,盡能得士心,乃以為(即“以(之)為”,讓他作)西河守,以拒(抗拒)秦、韓。魏文侯既卒(死。見《張衡傳》“永和四年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特指水上航行)西河而下,中流,顧(環顧四周)而謂吳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險要的。見《過秦論》“據崤函之固”),此魏國之寶也!”起對曰:“昔殷紂之國,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經其南,修(整治)政不德,武王殺之。由此觀之,在德不在險。若(如果)君不修(修養)德,舟中之人盡為敵國也。”武侯曰:“善。”吳起為西河守,甚有聲名。魏置(設立)相(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相(讓……做丞相)田文。吳起不悅,謂田文曰:“請與子論功,可乎?”文曰:“主少國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信任),方(正)是之時,屬([zhǔ],看,注視)之於子乎?屬之於我乎?”起默然良久(很久),曰:“屬之子矣。”文曰:“此乃(判斷動詞,是。見《荊軻刺秦王》“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吾所以(……的原因。見《鴻門宴》“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居(處在,處於)子(古代對男子的尊稱,譯為“您”)之上也。”吳起乃(才。見《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乃敢上璧”)自知弗如(不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為相,尚(特指娶公主為妻)魏公主,而害(嫉妒)吳起。吳起懼得罪,遂去(離開),即(就。見《鴻門宴》“項伯即入見沛公”)之(動詞,前往。見《鴻門宴》“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楚。楚悼王素(一向,向來。見《鴻門宴》“素善留侯張良”)聞起賢,至則相楚(省略句,即“相於楚”,譯為“在楚國做丞相”)。於是南(名詞作狀語,向南。見《過秦論》“南取百越之地”)平百越(古代越族居住在桂、浙、閩、粵等地,每個部落都有名稱,統稱百越,也叫百粵);北並(吞併。見《過秦論》“併吞八荒之心”)陳蔡,卻(使後退。見《過秦論》“卻匈奴七百餘里”)三晉;西伐秦。諸侯患(擔憂,害怕)楚之強(句式:定語後置句)。故(所以)楚之貴戚盡欲害(妒忌)吳起。及(等到)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亂而攻吳起,吳起走(逃。見《寡人之於國也》“棄甲曳兵而走”)之(到)王屍而伏(趴)之。擊起之徒(這些人。見《師說》“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因(趁機)射刺吳起,並中(擊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讓)令尹盡誅射吳起而並中王屍者(……的人)。坐(因為……而犯罪。見《蘇武傳》“副有罪,當相坐”)射起而夷(誅滅)宗死者七十餘家。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參考譯文】

吳起是衛國人,善於用兵,奉事魯國國君。齊國的軍隊攻打魯國,魯君任命他做了將軍,率領軍隊攻打齊國,把齊軍打得大敗。

魯國就有人詆譭吳起說:“魯國雖然是個小國,卻有著戰勝國的名聲,那麼諸侯各國就要謀算魯國了。況且魯國和衛國是兄弟國家,魯君要是重用吳起,就等於拋棄了衛國。”魯君懷疑吳起,疏遠了吳起。這時,吳起聽說魏國文侯賢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為主將,攻打秦國,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做主將,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樣的衣服,吃一樣的伙食,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有個士兵生了惡性毒瘡,吳起替他吸吮濃液。這個士兵的母親聽說後,就放聲大哭。說:“往年吳將軍替他父親吸吮毒瘡,他父親在戰場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敵人手裡。如今吳將軍又給他兒子吸吮毒瘡,我不知道他又會在什麼時候死在什麼地方。”魏文侯因為吳起善於用兵打仗,廉潔不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將士的歡心,就任命他擔任西河地區的長官,來抗拒秦國和韓國。魏文侯死後,吳起奉事他的兒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黃河順流而下,船到半途,回過頭來對吳起說:“山川是如此的險要、壯美喲,這是魏國的瑰寶啊!”吳起回答說:“殷紂的領土,左邊有孟門山,右邊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邊,黃河流經它的南面,因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殺了。由此看來,政權穩固在於給百姓施以恩德,不在於地理形勢的險要。”武侯回答說:“講的好。”吳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聲望。魏國設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國相。吳起很不高興,對田文說:“請讓我與您比一比功勞,可以嗎?”田文說:“國君還年輕,國人疑慮不安,大臣不親附,百姓不信任,正當處在這個時候,是把政事託付給您呢,還是應當託付給我?”吳起沉默了許久,然後說:“應該託付給您啊。”田文說:“這就是我的職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吳起這才明白在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後,公叔出任國相,娶了魏君的女兒,卻畏忌吳起。吳起怕招來災禍,於是離開魏國,隨即就到楚國去了。楚悼王一向就聽說吳起賢能,剛到楚國就任命他為國相。於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併了陳國和蔡國,打退韓、趙、魏三國的進攻;向西又討伐了秦國。諸侯各國對楚國的強大感到憂慮。以往被吳起停止供給的疏遠王族都想謀害吳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發動騷亂,攻打吳起,吳起逃到楚王停屍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屍體上。攻打吳起的那幫人趁機用箭射吳起,同時也射中了悼王的屍體。等把悼王安葬停當後,太子即位。就讓令尹把射殺吳起同時射中悼王屍體的人,全部處死。由於射殺吳起而被滅族的有七十多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