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紅中國總監鈴木貴元:迴流的日企鳳毛麟角,中國市場依然有魅力

界面新聞特約記者 王瞻

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令全球製造業大面積停工停產,供應鏈安全問題凸現。近期,部分美日政客再次主張“製造業迴流”,甚至表示要為企業搬離中國支付“搬家費”。

事實上,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為解決國內經濟停滯,就開始鼓勵其海外企業向本土迴流,但成效並不是很顯著。近兩年,日本“製造業迴流”的情況如何?此次新冠疫情是否會加快“製造業迴流”? 中國和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及競合關係如何?

帶著這些問題,界面新聞採訪了丸紅中國有限公司經濟調查部總監鈴木貴元。鈴木先生近年來著有《亞洲的IT革命》、《解讀IT革命事典》、《BRICS》等著作。

他認為,目前來看,受新冠疫情影響,各國政府構建收購、儲備醫療物資體系的可能性很大,對於這部分物資,跨國公司未來很可能會選擇在母國擴大生產。

不過,鈴木指出,發達國家海外製造業大規模迴流的可能性依然不高。

“尤其是考慮到國內生產成本高、市場小等因素,所謂的‘製造業迴流’就更難實現了。”他說,“以日本為例,即便有政府政策的支持,離開中國選擇回日本發展的日資企業還是鳳毛麟角。政府不負擔全部迴流的成本,企業是不會選擇迴流的。”

鈴木表示,即便近年來中國人工成本有所上升,但“中國市場依然是有魅力的”,因為中國的人才素質高、管理層優秀、生產規模大、相關配套設施質量好等等,這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擬的。

“現在來看,中國的內陸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安徽、湖北和重慶依然是最有魅力的生產基地。”他說。

在訪談中,鈴木還提到,中日兩國應加強互相學習,互相吸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進而不斷地促進亞洲經濟的發展,構築起優於歐美的經濟圈、文化圈。

界面新聞:這次新冠疫情帶來的醫用物資短缺,令美歐等發達國家從上至下都意識到製造業的重要性。美日政府在這個時候又提“製造業迴流”,甚至提出貼錢讓企業離開中國,這個政策能奏效嗎?

鈴木貴元:關於醫療物資,由於一些企業不能在中國取得相關的生產原料,所以一部分企業將醫療物資的生產轉移到了母國。目前來看,各國政府構建收購、儲備醫療物資體系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對於這一部分物資,選擇在母國擴大生產的可能性是很高的。

但是,對於那些市場依舊在海外的相關產業,將現有的市場丟棄、迴流到國內生產的可能性並不高。尤其是考慮到國內生產成本高、市場小等因素,所謂的“製造業迴流”就更難實現了。

以日本為例,即便有政府政策的支持,離開中國選擇回日本發展的日資企業還是鳳毛麟角。政府不負擔全部迴流的成本,企業是不會選擇迴流的。

界面新聞:近兩年,日本“製造業迴流”的情況如何?是整體的趨勢還是隻集中在部分行業?

鈴木貴元:日本製造業的“國內迴流”侷限於有“made in Japan”標籤的商品,比如化妝品、衛生品、食品和零部件等一些製造品。因為這些產品在日本生產,附加價值高、賣得好。當然,日本的一些知名的品牌產品也是如此。電器產品之中,日本製造的電熱烤盤曾在中國的網絡上紅極一時。

但與其說是“迴流日本”,倒不如說是“擴大了原有在日本的產量”。比如,當時在中國賣得特別好的那款電烤盤,本身就沒有在中國生產。所以與其說是迴流生產,不如說是在日本增產了。

界面新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工廠”,但是現在勞動力、土地、原料等成本不像過去那麼便宜了,您認為,中國對於外資企業還有什麼優勢?

鈴木貴元:中國市場依然是有魅力的。就算人工費用增長,但是中國的人才素質高、管理層優秀、生產規模大、相關配套設施質量好、安全性高等等,這是其他地方不能和中國相比的。

越南和孟加拉等國是製造業新的轉入地,這些地方人力成本較低,但同時生產效率也不高。即便這些國家和中國的差距在不斷地縮小,但中國的優勢依然明顯。

從生產資料到零部件,中國國內具備了完整的產業鏈,這對於提升生產規模是極為重要的。因此,中國的競爭力還是非常高的。現在來看,中國的內陸地區,特別是長江流域的安徽、湖北和重慶依然是最有魅力的生產基地。

界面新聞:您如何評價目前中國和日本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他們之間的競爭合作關係如何?

鈴木貴元:日本一直以來向中國出售高質量的設備、產品以及相關部件。與此同時,日本在半導體、液晶顯示板、汽車零部件等領域又依賴於在中國的高質量生產。對於這些部件,如果企業選擇在日本擴大生產,將會受到人力與資本的極大限制。

另一方面,中國也在不斷地努力擺脫對日本的依賴,這不僅僅侷限於製造業。這些年,歐美企業在不斷進入中國,努力地與中國建立起某種鏈接,他們在醫藥產品、軟件、初創企業(Startup)等行業都極具優勢,相較之下,日本企業在這些領域依然處於劣勢。

所謂強化日中關係,當然也包含加深與中國之間在高附加值產品生產、研究、開發等方面的交流和協作。現在提到中日交流,日本方面總是希望在中國花最少的錢,用最好的企業和人,讓中國人來日本旅遊為日本經濟做貢獻。然而我認為,未來我們需要更緊密、更強而有力的合作交流。日本方面有必要讓中國企業也到日本來,讓日本人到中國去。

要加強日中交流,強化日中關係就要讓日本成為更多中國企業最想要投資的地方,讓更多日本人更想去了解中國。在21世紀之前,很多日本人都認為必須要與新興經濟體中國保持重要的關係。然而,如今這些人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現在的日本人中能明確認識到中國非常重要的人已經很少了。

從歷史以及亞洲地緣政治的角度來看,維持一個安定的日中關係非常重要。

然而,回顧日本的歷史,一旦經濟規模被超越,就會感覺到威脅,進而不能冷靜思考,這樣的做法是必須要修正。

回到產業鏈的話題,從生產資料到資本,日中都有非常高的契合度。目前,很多中國企業都在學習日本企業的質量管理體系,使用日本的產品設計。此外,日本的日用品、便利型產品種類繁多,是中國的三倍。換句話說,很多日本商品在中國是買不到的。因此,日本企業在華髮展空間依然很大。

如今中國的消費以及生產規模如此之大,在歷史上已經沒有哪個國家能夠成為中國的學習相仿的榜樣。不過,我依然認為,中日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吸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進而不斷地促進亞洲經濟的發展,構築起優於歐美的經濟圈、文化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