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一提起書院,大家印象裡的是一個嚴肅的老頭,在教幾個調皮的孩子背誦《論語》等,時不時地用戒尺進行懲戒。這些都是影視劇裡文學再創作,與現實的書院極不相像。

書院,是我國古代科舉制度實行後的產物,為歷代封建王朝聚賢納才。同時也是各種思想、流派得以傳播、發展的場所。


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白鹿書院


一、書院的起源

作為我國的傳統教育機構,書院最早在唐代開始出現,分為官私兩種。袁枚《隨園隨筆》雲:"書院之名,起於唐玄宗之時,、集賢書院皆建於省外,為修書之地。"

在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唐玄宗選拔數十名飽學之士,在東都洛陽宮城編撰經、史、子、集等書籍,並設置乾元院使負責,因此號稱 "乾元院"。第二年,改名為麗正修書院,並增設檢校官,標誌著官方的編修機構正式成立。這也是中國官立書院的開端。唐玄宗開元十二年(724)麗正修書院搬到明福門外,改名為。第二年,唐玄宗頒詔改"麗正書院"為"集賢書院",取"聚集賢能"以輔助朝廷的意思。從"乾元"至"麗正",再到"集賢",已從當初的修訂史書,變為了集修史、納賢、講學等為一體的場所。

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石鼓書院


私人書院最初是私人設置讀書的書房,後來慢慢演變為讀書教育場所。唐貞元年間〔一說唐貞觀九年(635),據考證此說不可採信〕設在的張九宗書院,為較早的私人書院。

二、書院的發展

在北宋時期。以私人講學的書院日益增多,著名的有睢陽(應天府)、嶽麓、白鹿洞、嵩陽書院等,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到了南宋,理學被定為正統學說。這一時期的書院大多是自籌經費,並不是為了應付科舉,獲取功名。而是主要通過自學的形式,研究古代的典籍,教育培養人的學問和操行。

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嶽麓書院


元代時期,元世祖下令廣設書院,將書院視為官學,並推廣到北方地區,促進了南北文化交融。

到了明代,書院有了迅猛發展。這一時期,私立書院以請地方名流、社會賢達來進行自由講學為榮。因此在言論上有一些抨擊朝綱、針砭時弊的"過激行為",許多書院成為了政治輿論活動場所。最著名的有江蘇無錫東林書院。

為了防止書院 "過激言論"的影響,當權者對書院的發展進行了限制、打壓。嘉靖十六年(1537)明世宗下令毀私立書院,只留官學。嘉靖十七年(1538)以私立書院耗費財物、影響官學教育再次禁燬書院。萬曆七年(1579)張居正也曾下令禁燬全國私立書院。天啟年間魏忠賢為代表的宦官專權,東林黨人(東林書院顧憲成為代表)諷議朝政,指陳時弊,要求要改革圖新。引起魏忠賢的強烈不滿。天啟五年(1625)魏忠賢下令拆毀天下書院,誣陷、迫害、捕殺東林黨人士,造成了"東林書院事件"。

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東林書院


然而,在嚴酷的政治壓迫下,書院仍然多次毀而未絕,展示了其堅強的韌性和頑強的生命力。明朝末期書院發展到一千兩百多所。

三、書院的瓦解

清政府統治初期,統治者本就防範漢人對清朝統治不滿,況且又對明末書院的政治輿論作用心有餘悸,因此實行了嚴酷的文化禁錮政策。禁止書院的自由講學,對書院的活動嚴加控制。

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鵝湖書院


到了雍正十一年(1733),朝廷才改變態度,正式明令各省建書院。然而,"滿清入主中國"仍是不少漢人的心病。清政府擔心書院傳播"反清復明"思想,因此書院不分官立私立,都要受政府監督,不能自由講學。這一時期比較有名的是廣東粵秀書院。

直到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庚子新政,改全國省、縣書院為學堂,書院制度瓦解。

結語

中國傳統的教育機構——書院,自唐玄宗開辦麗正書院起,歷經1200餘年。書院中採取自由講學,提倡自學為主,研究古代典籍,書院學術氣氛活躍,也為國家輸送大批人才,促進了我國封建時代教育事業的發展,併為近現代學校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地方名流的講習所,國家棟梁的集散地。中國傳統教育機構:書院

嵩陽書院


隨著中國文化的發展,書院制度也被引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等國家,為傳播中華古代文明、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及各國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歷代書院出現了大量有學問的大家、學者,比如宋代理學家朱熹,明朝顧憲成,清代學者黃宗羲等。他們不僅傳播了新的思想,帶出了一大批有學識、有思想的人才,還做了大量的學術研究工作,為我國古代的學術考據研究做出了貢獻。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這幅數百年前在東林書院裡懸掛的對聯,仍在激勵著新一代的學子不斷奮進……

我是“大覺中人”,一名基層的文物工作者。專注歷史文化、文物保護。期待你的關注和支持!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