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忠賢:該不該殺?

魏忠賢:該不該殺?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語文課本里有一個《連升三級》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叫張好古的大地主家的傻兒子,不學無術,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聽了算命先生的忽悠,說他能當大官,就立刻回家打點行裝進京趕考,因為誤了時辰進不了京城,碰巧遇到了魏忠賢的車駕。張好古是個二愣子,又不認識魏忠賢,直接就和魏忠賢頂撞上了,魏忠賢一看這張好古這麼大口氣,說自己必中三元,不但沒發火,還讓隨從拿了自己的帖子送張好古進了考場。結果主考官見張好古是魏忠賢送來的人,以為是魏忠賢的親戚,為了巴結魏忠賢,讓大字不識幾個的張好古中了個第二名,還讓張好古進了翰林院。張好古在翰林院濫竽充數混了一年,正好碰到魏忠賢大壽,張好古的同僚看出張好古不識字,故意寫了一幅罵魏忠賢的對聯讓張好古送給魏忠賢當壽禮,魏忠賢太忙,看都沒看就讓人給掛上了。後來魏忠賢倒臺了,本來張好古也被當成魏忠賢的黨羽清算,但有大臣記起張好古那幅罵魏忠賢的對聯,說他不是魏忠賢的人,是大忠臣,結果張好古不但沒事,還連升三級!

魏忠賢:該不該殺?

這個故事當然是諷刺魏忠賢和當時腐敗的大明朝廷的,再結合歷史課本上對魏忠賢的介紹,那時我對魏忠賢的印象就是一個十惡不赦殘暴不仁的大壞蛋!不過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對這個故事我有了新的解讀和思考,這個故事固然是諷刺魏忠賢的,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說明魏忠賢是非常重視挖掘人才的,並非如歷史課本上所寫的完全一無是處。

所以我開始收集史料,看看歷史上的魏忠賢到底是怎樣一個人。近年來我在網上也看到不少為魏忠賢洗白的文章,說魏忠賢是明朝的功臣,甚至有人說如果崇禎皇帝不殺魏忠賢,明朝可能不會滅亡。

根據史料記載,崇禎在死前的確是對殺魏忠賢一事心生悔意,下令收葬魏忠賢遺骸,厚葬於香山碧雲寺。據馮夢龍的《燕都日記》記載,當李自成的農民軍抵達北京城外圍,崇禎皇帝四面楚歌,束手無策,問計身邊的太監曹化淳,曹化淳奏言:若忠賢在,時事必不至此。上惻然,傳諭收葬忠賢骸骨。

魏忠賢:該不該殺?

那麼魏忠賢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對明朝有怎樣的功與過呢?要真正瞭解一個人,我們首先要了解他的性格和人生軌跡。魏忠賢出生在河北肅寧一個貧苦農家,父母甚至沒給他取名,人們根據排行叫他魏四,他不務正業,嗜賭如命,是當地的潑皮無賴。在一次賭博中,他輸掉了自己微薄的家產,還欠下了不少賭債,被逼上絕路的魏四做了一個改變他人生的決定:淨身進宮當太監!

但是那時想進宮當太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醫療條件落後的明朝,淨身就是賭命,而且淨了身也不一定能進宮當太監,得靠運氣,但魏四下定了決心要當太監,說服他的家人賣了一頭驢,湊夠了淨身的費用,他運氣還不錯,幾經磨難終於如願進宮當了太監。

進宮後魏忠賢改名“李進忠”,不過他只能當底層的小太監,乾的也是倒馬桶之類的髒活,李進忠當然不甘心只當底層的小太監,他充分發揮自己當潑皮無賴時學的本事,巴結上了頗有權勢的東宮近侍魏朝,並和魏朝成了結拜兄弟。魏朝又向秉筆大太監王安推薦了魏忠賢,王安見魏忠賢會來事,有眼力勁,就安排他主管東宮王才人的膳事。當時太子朱常洛不被萬曆皇帝所喜,東宮在皇宮中的地位自然也不算高,但魏忠賢好不容易抱住了一條大腿,辦事自然還是什麼賣力的,得到了王才人的賞識,讓他恢復本姓,改名魏進忠,並提拔他當了東宮的“典膳”,算是小有權勢了。

魏忠賢並沒有滿足,他的目標是當王安那樣的大太監,而要當大太監必須識字,所以魏忠賢開始有意識地學習文化。正所謂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識字後的魏忠賢就從此開啟了他的逆襲之路!

王才人運氣不錯,為朱常洛生了一個兒子,而且是長子,也就是後來的天啟皇帝朱由校。朱由校此時雖然是皇太孫,但連朱常洛都不被萬曆皇帝所喜,他這個皇太孫自然也不受寵,連出閣讀書的事都無人過問,所以朱由校小時候十分貪玩,魏忠賢投其所好,給這位未來的天啟皇帝提供了許多稀奇古怪的玩具,這位後世以木匠活聞名於世的天啟皇帝就這樣給帶偏了,也由此對魏忠賢產生了很強的依賴心理。

魏忠賢一心想把朱由校抓在自己手裡,他發現朱由校對乳母客氏十分依賴,於是他又打起了客氏的主意,客氏本來和魏忠賢的結拜兄弟魏朝已經結成了“對食”,為了把客氏從魏朝手裡搶過來,魏忠賢花盡心思討好客氏,魏忠賢知情識趣,很快得到了客氏的歡心,把魏朝給踹了。為了永絕後患,魏忠賢以“驚動聖駕”為由把結拜兄弟魏朝發配到鳳陽去守皇陵,又在半路上假傳聖旨把魏朝給殺了!

魏忠賢:該不該殺?

等到天啟皇帝登基,深得天啟皇帝寵幸的魏忠賢也正式走向了人生巔峰,在客氏的幫助下他扳倒了對他有提攜之恩的王安,出任司禮秉筆太監,逐步掌控了朝政大權!

寫到這裡,我們對魏忠賢其人應該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他就是一個抓住了機遇發跡的潑皮無賴,他或許有著超越常人的狠辣和精明,但絕稱不上雄才大略,指望這樣一個人來挽救已經走向衰敗的大明王朝顯然是不可能的。

但話又說回來,魏忠賢和他之前的只知專權斂財禍國殃民的劉瑾等權閹還是有區別的,他對大明還是有所貢獻的。因為他出身社會底層,養成了狠辣果斷的性格,而這恰恰是優柔寡斷的崇禎皇帝和喜歡扯皮的文官集團所不具備的,在他專權期間,朝廷的決策不論對錯,但起碼效率還是比較高的。因為他自己讀書少,所以他十分重視挖掘培養人才,對於有真才實幹的人他都會先拉攏,如果不能為己所用才會打壓,這一點從他對袁崇煥的態度也看得出來,而且他十分護犢子,只要是投靠了的人他都會全力保全,所以他才能聚攏那麼多的黨羽,這也是他能掌控朝政的重要原因,他手下的五虎五彪十狗四十孩兒四十孫並非都是無能之輩,這一點就比劉謹之流要高明許多。

同時因為魏忠賢出身貧苦,所以他知道只是搜刮貧苦百姓是榨不出多少油水的,才堅持要徵收商業稅,保證了當時明朝的財政沒有崩潰,而他出身草莽的江湖氣也讓他在抵抗建奴侵略上態度十分堅決,沒有在關鍵問題上拖後腿,所以在他專權期間,明朝雖然在和建奴的對抗中處於弱勢,但是卻能一直將建奴擋在山海關外。

魏忠賢:該不該殺?

另外還有一個值得思索的細節,我去查了不少史料,都沒有關於崇禎抄魏忠賢家到底搜出了多少財物的記載,但沒有收到“和珅跌倒,天下吃飽”的效果是肯定的,否則崇禎皇帝也不至於扣扣索索,為國庫空虛發愁了。這一點也說明魏忠賢雖然專權,但也不是純粹地為了滿足個人私慾,他還是有心幫天啟皇帝把朝政管理好的。

那麼魏忠賢到底該不該殺呢?我認為該殺!首先從政治角度來說,當時魏忠賢權傾朝野,黨羽眾多,“世人只知有九千歲,而不知有皇上”,而崇禎皇帝初登皇位,威望不足,如果不殺魏忠賢,他的皇位很難坐穩。而事實上殺魏忠賢正是崇禎皇帝為數不多的政治亮點,讓他迅速在朝堂和民間建立起了自己的聲望,在除掉魏忠賢之後,天下無不拍手稱快,無論是朝中大臣還是普通百姓一度都覺得崇禎皇帝是能夠中興大明的明君!

另外魏忠賢的手下良莠不齊,很多都是地痞無賴出身,他們殘害大臣,欺壓百姓,犯下累累血案,民怨很深,魏忠賢的閹黨勢力已成大明的毒瘤,是應該除去的。

可惜的是崇禎皇帝志大才疏,除掉魏忠賢后就以為萬事大吉,卻讓東林黨借勢崛起,將朝堂徹底變成了他們黨爭的戰場,從而讓明朝在敗亡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歷史功過任評說,客觀公正地看待歷史人物有利於我們更清楚地瞭解歷史真相,以史為鑑。想了解更多的歷史真相,請關注本評論號,一刀和你們一起聊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