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情緒是人類生活中極其重要的心理活動。但是,人們對情緒性質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在早期,許多研究者把情緒歸結為心理活動的伴隨現象、後現象或副產品,認為情緒本身似乎沒有任何目的或功能,這就是所謂的情緒的副現象論。例如,James-Lange學說只不過是把情緒看作為身體過程的產物,而認知學說也只是把情緒看作是認知不協調的產物。不論這些學者的主觀意願如何,他們都屬副現象論者之列(孟昭蘭,2005)。

另外一些心理學家對情緒的副現象論並不滿意。他們主張情緒並非一種從屬的副現象,而是一個獨立的心理學範疇,有其獨立的心理過程和生理基礎,在人的生存發展中具有獨特的功能和作用。Darwin把情緒研究的起點推到遙遠的人類起源,提出應該從種族發生和個體發展的角度認識情緒的功能、作用和性質,這大大拓展了情緒研究的範圍和深度。Tomkins和Izard則堅持情緒構成動機的觀點,認為情緒具有重要的動機性和適應性功能。他們以Darwin關於情緒表情具有適應性價值的理論為基礎,藉助神經生理學對情緒在腦和神經系統中的定位的科學發現,將對情緒的產生和性質的理解與對人類生存適應性的認識結合起來,認為情緒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其他心理活動不可替代的作用,情緒是人的認識和行為的喚起者和組織者。在此基礎上,Izard(1991)提出了著名的情緒功能/分化理論(詳見第二章)。

與對情緒性質的認識相一致,人們對於情緒的功能主要存在三類觀點:第一類觀點吸收了早期哲學思想中對情緒的看法,認為情緒完全沒有適應功能,情緒會干擾人的理智,應該加以控制、壓抑甚至排除。這正是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學派和18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運動所倡導的理論。第二類觀點與Darwin(1872/1965)的思想緊密相關,認為情緒對人的生存起著重要功能,這些功能在遠古時期面對來自自然界的生存挑戰時與人的生命休慼相關,但在現代這種來自自然的挑戰已經不復存在。Darwin認為,面部表情是過去適應自然的遺留,但已經失去曾經的功能。Freud(1930/1961)也提出過類似的觀點,認為現代社會對人類情緒功能的需求與遠古時代對人類情緒的需求並不一致,這種不一致性及其導致的焦慮是人類神經症產生的主要原因。第三類觀點,當代的功能主義認為,情緒具有與遠古時代同樣的功能,情緒的結構在與來自環境的挑戰不斷相遇的過程中逐漸被塑造。情緒研究的功能主義取向旨在探究出情緒曾經面臨的適應性問題在現代社會以何種方式呈現出來,並確定人類面對並解決這些問題時的行為反應類型。這些反應類型可以看作是情緒的不同類型,即情緒可以被描述為不同的行為反應,例如趨近或者回避等等。此外,情緒的認知評價學說和社會建構主義學說同樣認為情緒具有功能性。

一般而言,情緒具有以下四大功能:適應功能、動機功能、組織功能和信號功能。

1.適應功能

情緒能夠幫助有機體做出與環境相適宜的行為反應,從而有利於個體的生存和發展。根據Oatley和Johnson-Laird的觀點,情緒是在進化過程中個體對來自環境的各種挑戰和機遇的適應(Oatley & Johnson-Laird,1987)。情緒來自個體對自身目標實現過程的有意識或無意識地評價,當目標受到威脅或阻礙或者需要做出調整時,情緒就產生了。特定情緒在特定類型的、高度重複出現的目標實現受到干擾時出現。此時,情緒會重新組織並指引個體的行為朝著新目標努力,以應對受到的干擾。情緒的功能性在於,為個體提供了對與目標導向相關的行為的評估,並根據評估結果引導個體的適應性應對行為。下表是Oatley和Johnson-Laird(1987)提出的五種基本情緒、誘發原因以及指導個體行為做出的適應性調整。

表1.1 五種基本情緒及其誘發原因和行為轉變

心理學:情緒的性質和功能

另外,面部表情在動物和人類進化過程中有重要的適應性功能。例如,嬰兒在具備言語交際能力之前,主要通過情緒表情來傳遞信息,成人也正是通過嬰兒的情緒反應來獲知和滿足他們的需要。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豐富和發展,許多具有適應意義的表情動作獲得了新的社會性功能,成為一種交際手段,用來表達思想和感情。例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過察言觀色瞭解對方的情緒狀況,以便採取適當的對策等。

2. 動機功能

情緒是動機系統的一個基本成分,能夠激發和維持個體的行為,並影響行為的效率。一方面,情緒具有重要的學習動機功能。興趣和好奇心等強烈的學業情緒能夠激勵學習者的積極學習行為,獲得最佳的學業成就。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另一方面,情緒更是一種重要的道德動機。人們在對自己或他人進行道德評價時產生的、影響道德行為產生或改變的複合情緒,被稱為道德情緒。例如,羞恥、內疚、尷尬和自豪等自我意識情緒,以及憤怒、蔑視、厭惡、欽佩、感激和移情等他人指向情緒。這些道德情緒能夠提供道德行為的動機力量,既能夠激發良好的道德行為,又可以阻止不良的道德行為。眾多研究表明,真正的自豪、移情和感激能夠激發個體的親社會行為;內疚和羞恥與青少年犯罪以及吸毒和酗酒等不良行為等存在顯著負相關,更易激發個體的補償行為。當然,憤怒也易於激發個體的攻擊行為。因此,人們應學會適當調控憤怒等消極情緒,以免遭受“衝動的懲罰”。

3 組織功能

情緒具有組織作用,會對注意、記憶和決策等其他心理過程產生重要影響。一般來說,正性情緒起協調組織的作用,而負性情緒起破壞、瓦解或阻斷的作用。研究發現,不管是情緒性刺激還是個體的情緒性狀態都會對注意產生一定影響;情緒不僅會影響記憶的準確性,如負性情緒可以提高人們記憶的準確性,減少錯誤記憶的可能性(Storbeck & Clore,2005),而且會影響記憶的內容,如負性情緒可以提高空間工作記憶任務的成績、但會降低言語工作記憶任務的成績,正性情緒可以提高言語工作記憶任務的成績、但會降低空間工作記憶任務的成績(Gray,2001);決策者的預期後悔或預期失望等預期情緒,以及決策時體驗到的預支情緒和偶然情緒都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個體的認知評估和決策行為。

4 信號功能

情緒在人際間具有傳遞信息、溝通思想的功能。通過情緒外部表現信息的傳遞,我們可以知道他人正在進行的行為及其原因,也可以知道我們在相同情境下如何進行反應。同樣,儘管他人可能並沒有經歷我們某種情緒產生的誘發事件,但他們可以根據我們的情緒外部表現成分體驗我們感受到的情緒。這種情緒的溝通功能是通過情緒體驗與外部表現之間的硬聯繫(Hardwired emotional response)實現的。Dimberg的實驗中探討了這種硬聯繫,實驗中,快速(8ms)呈現的憤怒和高興人臉圖片,被試自身產生了對應圖片表情的面部肌肉反應。與觀看憤怒人臉圖片相比,觀看高興人臉圖片時被試的顴大肌(在個體微笑時活動)活動明顯;當觀看憤怒人臉圖片時,被試的皺眉肌活動顯著提升,而觀看高興人臉圖片時,被試的皺眉肌活動顯著降低(Dimberg,1988)。

從個體發展來說,新生嬰兒同看護者之間建立的最初的社會性聯結,就是通過感情傳遞,而不是言語交流實現的。嬰兒生來具有應對某些特定環境挑戰的硬情緒反應,例如聽到巨響之後產生恐懼的表情。但是看護者必須教導嬰兒如何應對某些不明確物體或事件所引發的情緒反應,以便產生合適的適應性行為。研究者將這種嬰兒與看護者之間的情緒傳遞稱為情感傳染(affective contagion,Hoffman,1977)、情感協調(affective attunement,Stern,1985)、情緒共振(emotional resonance,Campos & Stenberg,1981)。

情緒也可以傳遞人際關係的信息。面對一些積極的配偶線索時(如漂亮、年輕、身體健康等),個體的身體姿勢、面部表情以及語音線索可以有效地傳遞愛和親密,例如微笑能夠傳遞積極信息,可以被視為一種願意建立關係的信號。一個人微笑的頻率也會影響他人對其親善度和吸引力的評價(Mueser,Grau,Sussman & Rosen,1984)。當你面無表情地告訴一個人她很漂亮,你很願意跟她發展一段親密關係時,這種機器人似的情緒冷傳遞是他人無法接受的,最終你的表白也會無疾而終。

情緒的傳遞可以表現兩個人之間的權力地位關係。通常,人們將眉毛較低、經常皺眉的個體識別為有權力的,而將眉毛較高或抬眉的個體識別為較順從的(Senior,Phillips,Barnes & David,1999)。這些面部線索能夠對應不同的面部表情,有權力地位的個體通常在人際交往中表現出較多的憤怒,而順從的個體則通常表現出較多的恐懼和驚訝。這種不同情緒的傳遞能夠暗示並保持人際關係中的不同權力關係。Miller(1998)提出輕蔑的情緒通常也用來標定並保持不同的權力關係,擁有較高地位的個體通常對下級表現出輕蔑的表情,以此來表現對下級的冷漠或者沒有必要對其發怒。Frijda等人(1994)考察了害羞情緒在承認他人優越地位中的作用。在一些西方國家中,人們認可女性在面對男性時表現出害羞的情緒,並相信這是女性承認男性相對自己有較高社會地位的表現。在一些重視社會地位差別的國家中,害羞被認為是一種積極的情緒,而在另外一些不重視社會地位差異的地區,害羞則被認為是消極的(Shweder,19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