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情绪是人类生活中极其重要的心理活动。但是,人们对情绪性质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早期,许多研究者把情绪归结为心理活动的伴随现象、后现象或副产品,认为情绪本身似乎没有任何目的或功能,这就是所谓的情绪的副现象论。例如,James-Lange学说只不过是把情绪看作为身体过程的产物,而认知学说也只是把情绪看作是认知不协调的产物。不论这些学者的主观意愿如何,他们都属副现象论者之列(孟昭兰,2005)。

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对情绪的副现象论并不满意。他们主张情绪并非一种从属的副现象,而是一个独立的心理学范畴,有其独立的心理过程和生理基础,在人的生存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Darwin把情绪研究的起点推到遥远的人类起源,提出应该从种族发生和个体发展的角度认识情绪的功能、作用和性质,这大大拓展了情绪研究的范围和深度。Tomkins和Izard则坚持情绪构成动机的观点,认为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他们以Darwin关于情绪表情具有适应性价值的理论为基础,借助神经生理学对情绪在脑和神经系统中的定位的科学发现,将对情绪的产生和性质的理解与对人类生存适应性的认识结合起来,认为情绪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特殊的、其他心理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情绪是人的认识和行为的唤起者和组织者。在此基础上,Izard(1991)提出了著名的情绪功能/分化理论(详见第二章)。

与对情绪性质的认识相一致,人们对于情绪的功能主要存在三类观点:第一类观点吸收了早期哲学思想中对情绪的看法,认为情绪完全没有适应功能,情绪会干扰人的理智,应该加以控制、压抑甚至排除。这正是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学派和18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所倡导的理论。第二类观点与Darwin(1872/1965)的思想紧密相关,认为情绪对人的生存起着重要功能,这些功能在远古时期面对来自自然界的生存挑战时与人的生命休戚相关,但在现代这种来自自然的挑战已经不复存在。Darwin认为,面部表情是过去适应自然的遗留,但已经失去曾经的功能。Freud(1930/1961)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认为现代社会对人类情绪功能的需求与远古时代对人类情绪的需求并不一致,这种不一致性及其导致的焦虑是人类神经症产生的主要原因。第三类观点,当代的功能主义认为,情绪具有与远古时代同样的功能,情绪的结构在与来自环境的挑战不断相遇的过程中逐渐被塑造。情绪研究的功能主义取向旨在探究出情绪曾经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在现代社会以何种方式呈现出来,并确定人类面对并解决这些问题时的行为反应类型。这些反应类型可以看作是情绪的不同类型,即情绪可以被描述为不同的行为反应,例如趋近或者回避等等。此外,情绪的认知评价学说和社会建构主义学说同样认为情绪具有功能性。

一般而言,情绪具有以下四大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和信号功能。

1.适应功能

情绪能够帮助有机体做出与环境相适宜的行为反应,从而有利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根据Oatley和Johnson-Laird的观点,情绪是在进化过程中个体对来自环境的各种挑战和机遇的适应(Oatley & Johnson-Laird,1987)。情绪来自个体对自身目标实现过程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评价,当目标受到威胁或阻碍或者需要做出调整时,情绪就产生了。特定情绪在特定类型的、高度重复出现的目标实现受到干扰时出现。此时,情绪会重新组织并指引个体的行为朝着新目标努力,以应对受到的干扰。情绪的功能性在于,为个体提供了对与目标导向相关的行为的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引导个体的适应性应对行为。下表是Oatley和Johnson-Laird(1987)提出的五种基本情绪、诱发原因以及指导个体行为做出的适应性调整。

表1.1 五种基本情绪及其诱发原因和行为转变

心理学:情绪的性质和功能

另外,面部表情在动物和人类进化过程中有重要的适应性功能。例如,婴儿在具备言语交际能力之前,主要通过情绪表情来传递信息,成人也正是通过婴儿的情绪反应来获知和满足他们的需要。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发展,许多具有适应意义的表情动作获得了新的社会性功能,成为一种交际手段,用来表达思想和感情。例如,用微笑表示友好,通过察言观色了解对方的情绪状况,以便采取适当的对策等。

2. 动机功能

情绪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能够激发和维持个体的行为,并影响行为的效率。一方面,情绪具有重要的学习动机功能。兴趣和好奇心等强烈的学业情绪能够激励学习者的积极学习行为,获得最佳的学业成就。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另一方面,情绪更是一种重要的道德动机。人们在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道德评价时产生的、影响道德行为产生或改变的复合情绪,被称为道德情绪。例如,羞耻、内疚、尴尬和自豪等自我意识情绪,以及愤怒、蔑视、厌恶、钦佩、感激和移情等他人指向情绪。这些道德情绪能够提供道德行为的动机力量,既能够激发良好的道德行为,又可以阻止不良的道德行为。众多研究表明,真正的自豪、移情和感激能够激发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内疚和羞耻与青少年犯罪以及吸毒和酗酒等不良行为等存在显著负相关,更易激发个体的补偿行为。当然,愤怒也易于激发个体的攻击行为。因此,人们应学会适当调控愤怒等消极情绪,以免遭受“冲动的惩罚”。

3 组织功能

情绪具有组织作用,会对注意、记忆和决策等其他心理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一般来说,正性情绪起协调组织的作用,而负性情绪起破坏、瓦解或阻断的作用。研究发现,不管是情绪性刺激还是个体的情绪性状态都会对注意产生一定影响;情绪不仅会影响记忆的准确性,如负性情绪可以提高人们记忆的准确性,减少错误记忆的可能性(Storbeck & Clore,2005),而且会影响记忆的内容,如负性情绪可以提高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成绩、但会降低言语工作记忆任务的成绩,正性情绪可以提高言语工作记忆任务的成绩、但会降低空间工作记忆任务的成绩(Gray,2001);决策者的预期后悔或预期失望等预期情绪,以及决策时体验到的预支情绪和偶然情绪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个体的认知评估和决策行为。

4 信号功能

情绪在人际间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通过情绪外部表现信息的传递,我们可以知道他人正在进行的行为及其原因,也可以知道我们在相同情境下如何进行反应。同样,尽管他人可能并没有经历我们某种情绪产生的诱发事件,但他们可以根据我们的情绪外部表现成分体验我们感受到的情绪。这种情绪的沟通功能是通过情绪体验与外部表现之间的硬联系(Hardwired emotional response)实现的。Dimberg的实验中探讨了这种硬联系,实验中,快速(8ms)呈现的愤怒和高兴人脸图片,被试自身产生了对应图片表情的面部肌肉反应。与观看愤怒人脸图片相比,观看高兴人脸图片时被试的颧大肌(在个体微笑时活动)活动明显;当观看愤怒人脸图片时,被试的皱眉肌活动显著提升,而观看高兴人脸图片时,被试的皱眉肌活动显著降低(Dimberg,1988)。

从个体发展来说,新生婴儿同看护者之间建立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就是通过感情传递,而不是言语交流实现的。婴儿生来具有应对某些特定环境挑战的硬情绪反应,例如听到巨响之后产生恐惧的表情。但是看护者必须教导婴儿如何应对某些不明确物体或事件所引发的情绪反应,以便产生合适的适应性行为。研究者将这种婴儿与看护者之间的情绪传递称为情感传染(affective contagion,Hoffman,1977)、情感协调(affective attunement,Stern,1985)、情绪共振(emotional resonance,Campos & Stenberg,1981)。

情绪也可以传递人际关系的信息。面对一些积极的配偶线索时(如漂亮、年轻、身体健康等),个体的身体姿势、面部表情以及语音线索可以有效地传递爱和亲密,例如微笑能够传递积极信息,可以被视为一种愿意建立关系的信号。一个人微笑的频率也会影响他人对其亲善度和吸引力的评价(Mueser,Grau,Sussman & Rosen,1984)。当你面无表情地告诉一个人她很漂亮,你很愿意跟她发展一段亲密关系时,这种机器人似的情绪冷传递是他人无法接受的,最终你的表白也会无疾而终。

情绪的传递可以表现两个人之间的权力地位关系。通常,人们将眉毛较低、经常皱眉的个体识别为有权力的,而将眉毛较高或抬眉的个体识别为较顺从的(Senior,Phillips,Barnes & David,1999)。这些面部线索能够对应不同的面部表情,有权力地位的个体通常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较多的愤怒,而顺从的个体则通常表现出较多的恐惧和惊讶。这种不同情绪的传递能够暗示并保持人际关系中的不同权力关系。Miller(1998)提出轻蔑的情绪通常也用来标定并保持不同的权力关系,拥有较高地位的个体通常对下级表现出轻蔑的表情,以此来表现对下级的冷漠或者没有必要对其发怒。Frijda等人(1994)考察了害羞情绪在承认他人优越地位中的作用。在一些西方国家中,人们认可女性在面对男性时表现出害羞的情绪,并相信这是女性承认男性相对自己有较高社会地位的表现。在一些重视社会地位差别的国家中,害羞被认为是一种积极的情绪,而在另外一些不重视社会地位差异的地区,害羞则被认为是消极的(Shweder,199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