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亿!小米双11再破记录,新国货爆品崛起ing

143亿!小米双11再破记录,新国货爆品崛起ing

2020年天猫双十一成交额4982亿;
2020年京东双十一成交额2715亿;
总计7697亿。

在疫情之下,中国消费市场经历了短暂停滞,也最终在双11迎来了强势复苏。

与往年单点涌现不同,今年新国货品牌是“现象级爆发”。

从11月1日开始,天猫上就已经有357个国货新品牌成为了细分行业的销售冠军,1800多个新品牌成交额超越去年双11全天,94个新品牌增长超过1000%。

在家电3C领域,70个“亿元俱乐部”成员中有八成是国货品牌。

作为新国货领军品牌,今年小米双11全平台销售额达到创纪录的143亿!

在智能手环、空气净化器、智能门锁、路由器等AloT细分品类中,小米全平台狂揽221项第一。

今年双11,谷仓爆品学院孵化的企业,也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

1、美森销售额突破100W,位居双十一鼻毛器类目第二;

2、柒小佰销售额突破300W,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00%;

3、荷乐士销售额突破1500W,相比去年同期增长500%;

4、猫猫狗狗全渠道销量破20000台,为米家智能宠物双料冠军;

5、贝医生双十一全渠道销售额超3000万,天猫销售额为去年同期近3倍,天猫冲牙器类目预售销量行业第2,爆品Y1电刷老罗直播销量第1;

6、须眉销售同比去年增长270%,涡轮剃须刀、卡片商务便携剃须刀全平台累积销量双第一;

7、汉图打印机全线产品全平台销售额突破4500万,销量突破11万件,极印打印机、米家打印机两款单品成为销量、销额双料冠军;

8、追觅最终销售额超过5000万,同比增长283.56%,高速吹风机品类销量同比增长5858%!

……

143亿!小米双11再破记录,新国货爆品崛起ing

143亿!小米双11再破记录,新国货爆品崛起ing

143亿!小米双11再破记录,新国货爆品崛起ing

2015年,雷军提出新国货,之后5年新国货呈现爆发式增长。2020《中国消费品牌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品牌线上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72%。

未来3~5年,中国将有一大批新国货品牌诞生,国潮崛起之势将进一步加速。

这一判断的形成主要源于四点:

1.消费主力军已不再一味追求国际品牌,给了新品牌更多发展机会;

2.新品牌不断冒头且成绩亮眼,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友好;

3.产品核心技术不断突破,为新国货打造提供坚实保障;

4.供应链体系越来越成熟,提升产品打造效率等。

从今年双11的新现象来看,新国货爆品诞生的土壤越来越丰沃。

新国货品牌靠什么完成崛起,新国货品牌靠什么打造新国货?

来听听这些小米生态链企业CEO们怎么说……

1、

小米空气净化器负责人苏峻:“产品极致才能有穿透力”

在常人眼中,空气净化器的进风孔就是一排可能会让密集恐惧症不适的孔罢了,没什么大的差异。

可是,关于小米空气净化器的进风面孔径,智米团队曾经在3.0毫米、3.3毫米、3.5毫米和3.9毫米之间反复纠结。不同孔径在视觉上会产生差异,孔越小,产品看上去就越干净。智米希望这款产品放在家中,会完美地融入环境。

这种极致让智米团队反复纠结,压出人的极限,这还不算,他们还把供应链也压到极限。

小米空气净化器前面的塑胶键是505毫米长,但人们肯定不会知道的是,键与键之间的拼合段差要求是0.2毫米,这接近手机制造的工艺。但是手机是非常小巧且精密的产品,普通的家电行业中,供应链根本就没有遇到过这种要求。

“人们会说,你不是把供应链逼疯了吗?”但想要做爆品,就得把自己压迫到最大。

做产品只有赤诚是不够的,只有产品极致才有穿透力。只有极致,才能打透层层障碍,把情感传递给消费者,才是感动人心的产品。

2、

小米净水器负责人陈小平:“打造新国货,要先理解小米模式”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种感受?就是小米做的每一个产品,都是爆品。

因为在小米的逻辑里,产品为王,小米通过极致的产品形成了口碑,而爆品背后,更多的是对用户的洞察和对极致的追求。

靠极致产品凝聚大量粉丝和用户忠诚度的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都非常少。苹果、小米都是靠产品而不是信仰,让人聚集在周围,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小米的用户对品牌、产品有非常强的认可,所以我们会发现,小米的每一款产品都自带IP、自带流量、自带红利。

我们可以没有任何营销成本,就获得巨大的单品海量。也就是说,在用户认可的基础之上,我们在传播上面效率极高,成本极低。

新国货的崛起,需要深刻理解小米模式。

3、

米家扫地机器人负责人昌敬:“凝聚一群发烧友,产品才能做精做细”

扫地机器人这个产品,其实很难做到完美,因为家庭场景特别复杂。

所以我找产品经理有个经验,一定要找发烧友。一个对领域特别懂的发烧友,对产品会有极致要求。

我们公司有一个发烧友特别强,到什么程度?比如有人在群里提出问题,我也在里面答疑,我字还没打完,他就已经发出去了,弄得我特别没成就感。他一个人把一百人整得服服帖帖。

另一个发烧友,从来没有离开过原来的城市,甚至还不会讲普通话。他来我们公司以后,我说帮你找个房子,他说不用,我以前就是做中介的。

还有个发烧友,我们给他起外号叫菲佣,因为觉得他是菲佣转世。他每天晚上得盯着扫地机器人看一个小时,不然睡不着觉,就到这种程度。

当产品经理“发烧”到这种地步,你的产品想不火都难。

4、

米家电饭煲负责人杨华:“为0.1毫米逼哭供应链”

哪些因素会影响米饭的质量?国内甚少有这方面的研究,要针对各种米制定不同的烹饪方案极其困难。纯米团队只能不停地尝试,累计消耗了24吨米,形成了2450个煮饭方案。

“很多确实不是传统厂商可以做成的,我们基本是按3C产品的要求在做。”

在小米常有一句戏言,叫逼疯供应链。在纯米,供应链逼疯没有不知道,逼哭是真有过。

那是纯米在制造电饭煲的下盖,因为0.1毫米的误差,5000个下盖全部作废了。“车间主任直接就哭了。”在传统家电,别说0.1毫米,就是0.5毫米也就过了。车间主任陪着做了好几天,用了很多好料,结果说作废就作废了,心情可以理解,但在纯米就是不能通过。

逼疯供应链不是我们的目的,做极致产品才是我们的初衷。

5、

小米手环负责人黄汪:“对技术的把控和对消费者的洞察,是一生的修炼”

创办华米以来,我看着很多新技术出现、很多团队浮夸、很多公司倒下。

我每个深夜都在不断思考,华米到底还能爬多高、能走多远,凭什么?为什么?

华米是一家对技术有追求的公司。我们在产业中需要不断面对挑战和危机,永远不要觉得自己是安全的。我们要习惯将自己置身危险之中,保持战斗的常态。

当我们逐步走到产业前沿,就会特别孤独,无论产品还是商业模式,逐渐没有太多的参考,保持对新产品研究的强烈欲望,才能让我们有勇气继续创新,而不是抄袭。

在没有乔布斯的时代,我们只好微光前行。

6、

小米九号平衡车负责人王野:“最可怕的敌人在看不见的维度”

我遇到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我们能被谁颠覆?

看上去平衡车领域非常稳固:我们有绝大部分的专利,我们甚至在美国以一个中国企业的身份发起337调查,把美国变成我们的自留地。这个事听起来很牛X,听起来企业已经很稳固了,没有人能够撼动。

但是,我们突然发现共享单车对我们做短途出行的愿景形成了巨大的威胁。虽然说今天没有产生实质性影响,那只是因为在中国它目前没有上路的路权,所以我们定位成酷玩具,没有定位成交通工具。

恰恰是定位成玩具,救了平衡车,但是非常吓人。

这个话题经常让我睡不着觉。2016年年初,我们当时真觉得在短途出行领域,平衡车很可能成为一种风靡世界的形态。短短一年,我的认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要毁灭你的公司和业务的敌人,你现在根本看不见他,他根本不在你的视野范围内,特别可怕。

最可怕的敌人在看不见的维度,越成功的公司可能越要警惕小心。

7、

米家LED智能台灯负责人姜兆宁 :“产品颜值很重要”

见过米家LED智能台灯的朋友都知道,最让用户赞不绝口、打动很多设计师同行的,就是在灯臂与柱杆之间,被甩在外面的那“一抹红”。

由于灯臂的尾端有一小段电线,在硬件的设计方面,我们不得不把这段电线露在外面,甩在连接处。我们试了很多方案,灰线、白线,但是从视觉平衡的角度来看,总觉得不是很舒服。后来我们又试了一下红色,天哪,太美了!

这就是设计的一个原则:给它一点儿“维生素C”。

我们的用户群体是“追求美好品质的大多数人”,属性是“年轻人为主”,所以在我们简洁的设计基础上,需要增加一点点活泼的元素,作为点睛之笔。

在简洁的设计中,增加一点点活跃的小元素,产品就产生了魔力。

8、

润米CEO刘苗:“以用户为中心,他们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在过往的经历中,我一直在不断成长。

我特别喜欢去跟小米体系的所有人去聊。比如我是德哥(小米集团联合创始人刘德)的粉,平时在小米接触还不够,我特意报了他的课。跟小米的人聊每次都是一场大课,认知一个行业,认知一些产品的方法论,这是非常好的成长。

我觉得小米也是一个裂变型的公司。团队变化极快却有章法可循。

以用户为中心,为用户提供服务,他们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这个公司是自我驱动加裂变型的,润米也一直在向小米学习如何激活团队。比如我们2017年就做了不下三次组织结构的调整,一是为了提升效率,二就是为了激活团队。每一次的变化都是我们在向小米学习如何提升效率。

提高每一个环节的效率,很难走,但必须走。

9、

绿米科技CEO游延筠:“坚持做正确的事情,坚信美好的事情就会发生!”

智能家居喊了多年,风一直没有刮起来。

这个行业一直还是以单品为主,并没有规模性地向用户提供整体智能家庭的良好体验。尤其是绿米所从事的,属于智能家居的“基础设施”,需要等待大潮的驱动。

绿米人从事这个行业多年,期待着“大潮”多年,有些人会认为我们过于执着。我们顶住了许多诱惑,坚持做智能家庭“基础设施”的建设而毫不动摇。

决定我们能够坚持多久的,是效率。一个最优的系统往往是达到某个理想状态所付出的代价最小的系统。

将来,课堂中也许会出现一个叫“小米模式”的新概念,来总结小米和小米生态链的成功。我认为“效率”无疑就是贯穿这个新概念的核心。

我们企业的所有活动简单来说都是在不断做一个算法迭代,这个算法就是要解决满足用户体验约束下的一个全局效率最优问题。

和产品一样,公司要与时俱进,也要不断进行迭代,使其保持好的产品用户体验约束下的高效运行。创新决定我们能飞得有多高,品质决定我们能够走多远,而效率决定我们能够坚持多久。

一个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最后都从效率上体现,胜也效率,败也效率,效率是刚,纲举目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