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億!小米雙11再破記錄,新國貨爆品崛起ing

143億!小米雙11再破記錄,新國貨爆品崛起ing

2020年天貓雙十一成交額4982億;
2020年京東雙十一成交額2715億;
總計7697億。

在疫情之下,中國消費市場經歷了短暫停滯,也最終在雙11迎來了強勢復甦。

與往年單點湧現不同,今年新國貨品牌是“現象級爆發”。

從11月1日開始,天貓上就已經有357個國貨新品牌成為了細分行業的銷售冠軍,1800多個新品牌成交額超越去年雙11全天,94個新品牌增長超過1000%。

在家電3C領域,70個“億元俱樂部”成員中有八成是國貨品牌。

作為新國貨領軍品牌,今年小米雙11全平臺銷售額達到創紀錄的143億!

在智能手環、空氣淨化器、智能門鎖、路由器等AloT細分品類中,小米全平臺狂攬221項第一。

今年雙11,穀倉爆品學院孵化的企業,也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1、美森銷售額突破100W,位居雙十一鼻毛器類目第二;

2、柒小佰銷售額突破300W,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00%;

3、荷樂士銷售額突破1500W,相比去年同期增長500%;

4、貓貓狗狗全渠道銷量破20000臺,為米家智能寵物雙料冠軍;

5、貝醫生雙十一全渠道銷售額超3000萬,天貓銷售額為去年同期近3倍,天貓衝牙器類目預售銷量行業第2,爆品Y1電刷老羅直播銷量第1;

6、鬚眉銷售同比去年增長270%,渦輪剃鬚刀、卡片商務便攜剃鬚刀全平臺累積銷量雙第一;

7、漢圖打印機全線產品全平臺銷售額突破4500萬,銷量突破11萬件,極印打印機、米家打印機兩款單品成為銷量、銷額雙料冠軍;

8、追覓最終銷售額超過5000萬,同比增長283.56%,高速吹風機品類銷量同比增長5858%!

……

143億!小米雙11再破記錄,新國貨爆品崛起ing

143億!小米雙11再破記錄,新國貨爆品崛起ing

143億!小米雙11再破記錄,新國貨爆品崛起ing

2015年,雷軍提出新國貨,之後5年新國貨呈現爆發式增長。2020《中國消費品牌發展報告》顯示,中國品牌線上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72%。

未來3~5年,中國將有一大批新國貨品牌誕生,國潮崛起之勢將進一步加速。

這一判斷的形成主要源於四點:

1.消費主力軍已不再一味追求國際品牌,給了新品牌更多發展機會;

2.新品牌不斷冒頭且成績亮眼,市場競爭環境越來越友好;

3.產品核心技術不斷突破,為新國貨打造提供堅實保障;

4.供應鏈體系越來越成熟,提升產品打造效率等。

從今年雙11的新現象來看,新國貨爆品誕生的土壤越來越豐沃。

新國貨品牌靠什麼完成崛起,新國貨品牌靠什麼打造新國貨?

來聽聽這些小米生態鏈企業CEO們怎麼說……

1、

小米空氣淨化器負責人蘇峻:“產品極致才能有穿透力”

在常人眼中,空氣淨化器的進風孔就是一排可能會讓密集恐懼症不適的孔罷了,沒什麼大的差異。

可是,關於小米空氣淨化器的進風面孔徑,智米團隊曾經在3.0毫米、3.3毫米、3.5毫米和3.9毫米之間反覆糾結。不同孔徑在視覺上會產生差異,孔越小,產品看上去就越乾淨。智米希望這款產品放在家中,會完美地融入環境。

這種極致讓智米團隊反覆糾結,壓出人的極限,這還不算,他們還把供應鏈也壓到極限。

小米空氣淨化器前面的塑膠鍵是505毫米長,但人們肯定不會知道的是,鍵與鍵之間的拼合段差要求是0.2毫米,這接近手機制造的工藝。但是手機是非常小巧且精密的產品,普通的家電行業中,供應鏈根本就沒有遇到過這種要求。

“人們會說,你不是把供應鏈逼瘋了嗎?”但想要做爆品,就得把自己壓迫到最大。

做產品只有赤誠是不夠的,只有產品極致才有穿透力。只有極致,才能打透層層障礙,把情感傳遞給消費者,才是感動人心的產品。

2、

小米淨水器負責人陳小平:“打造新國貨,要先理解小米模式”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感受?就是小米做的每一個產品,都是爆品。

因為在小米的邏輯裡,產品為王,小米通過極致的產品形成了口碑,而爆品背後,更多的是對用戶的洞察和對極致的追求。

靠極致產品凝聚大量粉絲和用戶忠誠度的品牌,在全球範圍內都非常少。蘋果、小米都是靠產品而不是信仰,讓人聚集在周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另外,小米的用戶對品牌、產品有非常強的認可,所以我們會發現,小米的每一款產品都自帶IP、自帶流量、自帶紅利。

我們可以沒有任何營銷成本,就獲得巨大的單品海量。也就是說,在用戶認可的基礎之上,我們在傳播上面效率極高,成本極低。

新國貨的崛起,需要深刻理解小米模式。

3、

米家掃地機器人負責人昌敬:“凝聚一群發燒友,產品才能做精做細”

掃地機器人這個產品,其實很難做到完美,因為家庭場景特別複雜。

所以我找產品經理有個經驗,一定要找發燒友。一個對領域特別懂的發燒友,對產品會有極致要求。

我們公司有一個發燒友特別強,到什麼程度?比如有人在群裡提出問題,我也在裡面答疑,我字還沒打完,他就已經發出去了,弄得我特別沒成就感。他一個人把一百人整得服服帖帖。

另一個發燒友,從來沒有離開過原來的城市,甚至還不會講普通話。他來我們公司以後,我說幫你找個房子,他說不用,我以前就是做中介的。

還有個發燒友,我們給他起外號叫菲傭,因為覺得他是菲傭轉世。他每天晚上得盯著掃地機器人看一個小時,不然睡不著覺,就到這種程度。

當產品經理“發燒”到這種地步,你的產品想不火都難。

4、

米家電飯煲負責人楊華:“為0.1毫米逼哭供應鏈”

哪些因素會影響米飯的質量?國內甚少有這方面的研究,要針對各種米制定不同的烹飪方案極其困難。純米團隊只能不停地嘗試,累計消耗了24噸米,形成了2450個煮飯方案。

“很多確實不是傳統廠商可以做成的,我們基本是按3C產品的要求在做。”

在小米常有一句戲言,叫逼瘋供應鏈。在純米,供應鏈逼瘋沒有不知道,逼哭是真有過。

那是純米在製造電飯煲的下蓋,因為0.1毫米的誤差,5000個下蓋全部作廢了。“車間主任直接就哭了。”在傳統家電,別說0.1毫米,就是0.5毫米也就過了。車間主任陪著做了好幾天,用了很多好料,結果說作廢就作廢了,心情可以理解,但在純米就是不能通過。

逼瘋供應鏈不是我們的目的,做極致產品才是我們的初衷。

5、

小米手環負責人黃汪:“對技術的把控和對消費者的洞察,是一生的修煉”

創辦華米以來,我看著很多新技術出現、很多團隊浮誇、很多公司倒下。

我每個深夜都在不斷思考,華米到底還能爬多高、能走多遠,憑什麼?為什麼?

華米是一家對技術有追求的公司。我們在產業中需要不斷面對挑戰和危機,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安全的。我們要習慣將自己置身危險之中,保持戰鬥的常態。

當我們逐步走到產業前沿,就會特別孤獨,無論產品還是商業模式,逐漸沒有太多的參考,保持對新產品研究的強烈慾望,才能讓我們有勇氣繼續創新,而不是抄襲。

在沒有喬布斯的時代,我們只好微光前行。

6、

小米九號平衡車負責人王野:“最可怕的敵人在看不見的維度”

我遇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我們能被誰顛覆?

看上去平衡車領域非常穩固:我們有絕大部分的專利,我們甚至在美國以一箇中國企業的身份發起337調查,把美國變成我們的自留地。這個事聽起來很牛X,聽起來企業已經很穩固了,沒有人能夠撼動。

但是,我們突然發現共享單車對我們做短途出行的願景形成了巨大的威脅。雖然說今天沒有產生實質性影響,那只是因為在中國它目前沒有上路的路權,所以我們定位成酷玩具,沒有定位成交通工具。

恰恰是定位成玩具,救了平衡車,但是非常嚇人。

這個話題經常讓我睡不著覺。2016年年初,我們當時真覺得在短途出行領域,平衡車很可能成為一種風靡世界的形態。短短一年,我的認知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將要毀滅你的公司和業務的敵人,你現在根本看不見他,他根本不在你的視野範圍內,特別可怕。

最可怕的敵人在看不見的維度,越成功的公司可能越要警惕小心。

7、

米家LED智能檯燈負責人姜兆寧 :“產品顏值很重要”

見過米家LED智能檯燈的朋友都知道,最讓用戶讚不絕口、打動很多設計師同行的,就是在燈臂與柱杆之間,被甩在外面的那“一抹紅”。

由於燈臂的尾端有一小段電線,在硬件的設計方面,我們不得不把這段電線露在外面,甩在連接處。我們試了很多方案,灰線、白線,但是從視覺平衡的角度來看,總覺得不是很舒服。後來我們又試了一下紅色,天哪,太美了!

這就是設計的一個原則:給它一點兒“維生素C”。

我們的用戶群體是“追求美好品質的大多數人”,屬性是“年輕人為主”,所以在我們簡潔的設計基礎上,需要增加一點點活潑的元素,作為點睛之筆。

在簡潔的設計中,增加一點點活躍的小元素,產品就產生了魔力。

8、

潤米CEO劉苗:“以用戶為中心,他們需要什麼就做什麼”

在過往的經歷中,我一直在不斷成長。

我特別喜歡去跟小米體系的所有人去聊。比如我是德哥(小米集團聯合創始人劉德)的粉,平時在小米接觸還不夠,我特意報了他的課。跟小米的人聊每次都是一場大課,認知一個行業,認知一些產品的方法論,這是非常好的成長。

我覺得小米也是一個裂變型的公司。團隊變化極快卻有章法可循。

以用戶為中心,為用戶提供服務,他們需要什麼就做什麼。

這個公司是自我驅動加裂變型的,潤米也一直在向小米學習如何激活團隊。比如我們2017年就做了不下三次組織結構的調整,一是為了提升效率,二就是為了激活團隊。每一次的變化都是我們在向小米學習如何提升效率。

提高每一個環節的效率,很難走,但必須走。

9、

綠米科技CEO遊延筠:“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堅信美好的事情就會發生!”

智能家居喊了多年,風一直沒有刮起來。

這個行業一直還是以單品為主,並沒有規模性地向用戶提供整體智能家庭的良好體驗。尤其是綠米所從事的,屬於智能家居的“基礎設施”,需要等待大潮的驅動。

綠米人從事這個行業多年,期待著“大潮”多年,有些人會認為我們過於執著。我們頂住了許多誘惑,堅持做智能家庭“基礎設施”的建設而毫不動搖。

決定我們能夠堅持多久的,是效率。一個最優的系統往往是達到某個理想狀態所付出的代價最小的系統。

將來,課堂中也許會出現一個叫“小米模式”的新概念,來總結小米和小米生態鏈的成功。我認為“效率”無疑就是貫穿這個新概念的核心。

我們企業的所有活動簡單來說都是在不斷做一個算法迭代,這個算法就是要解決滿足用戶體驗約束下的一個全局效率最優問題。

和產品一樣,公司要與時俱進,也要不斷進行迭代,使其保持好的產品用戶體驗約束下的高效運行。創新決定我們能飛得有多高,品質決定我們能夠走多遠,而效率決定我們能夠堅持多久。

一個公司的核心競爭力最後都從效率上體現,勝也效率,敗也效率,效率是剛,綱舉目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