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余光中說:世上本沒有故鄉,只因有了他鄉;世上本沒有思念,只因生了離別。

寫今天這篇文章,是因為翻到了崔顥的這首《長幹行》,與其說是一首小詩,更像一場微電影,寥寥幾筆,便躍然紙上,卻又感慨萬千,意味深長。

長幹行

唐.崔顥

君家何處住,妾住在橫塘。

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

在茫茫江水上行船 , 不免有孤寂之感 , 忽然聽到熟悉的聲音 ,便滿心歡喜,停下船來,

公子,我家是住在建康的橫塘,你的家在哪裡呢?

聽您熟悉的聲音,咱們或許是老鄉。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他鄉聽得故鄉音,且將他鄉當故鄉

她是這樣的喜出望外,讓人心疼。

頗有些“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驚喜又無奈後的一笑而過,

也有些“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裡的琵琶女孤獨無依的影子。

讓人感慨萬千。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有人說,人生有三喜: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他鄉遇故知。

金榜題名的高考已過,洞房花燭夜的那個人可遇不可求,最後唯有他鄉遇故知,來的更容易些。

一個人在他鄉漂泊,更讓人感同身受。

若不是身上揹著重擔,若不是有渴望的遠方,誰願意背井離鄉,獨自流浪?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有人說:自從上了大學,故鄉便只有冬夏,再無春秋。

而工作後,故鄉便只有短暫的冬。

大學在北方,熟悉的生活,沒有太多故鄉特有的情懷。

後來的工作在南方,面對不太熟悉的口音,不太習慣的飲食,你便會突然渴望此時有一個熟悉的聲音。

因為故鄉的聲音會讓你瞬間有了些許希望。

後來習慣了在他鄉的生活,但也習慣了聽到熟悉的聲音問別人來自哪裡,高鐵上,公交上,出租上,然後聊上一聊各自的打拼生活,調侃下現狀,發兩句牢騷,然後繼續前行。

生活不就是這樣麼?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再後來上升到不敢再讀鄉愁相關的詩詞,

每年春節,踏上回家的歸程,望著窗外的越來越熟悉的景色,便是說不出的心情,那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便會浮現出來。

《渡漢江》

唐.宋之問

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越接近故鄉,離家人愈近,擔憂也就愈厲害,簡直變成了一種害怕,怕到“不敢問來人”。

這麼久沒回來,故鄉或許有很大改變吧,

當你踏進故鄉,看到那熟悉的場景卻陷入沉思,碰到那多年不見的人卻三兩寒暄,

一種回味與現實的碰撞,一種理想與現實的交織,

讓一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成了更多現代年輕人的標配。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也頗有些賀知章《回鄉偶書》的味道。

回鄉偶書其一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山河依舊,人事消磨,美好的青春難以永駐,轉眼的歲月讓童顏黑髮轉眼衰頹,

在白髮飄蕭的垂暮之年,葉落歸根,終於返回朝思暮想的故鄉,小孩子們卻不認識我,問我從哪裡來?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只是兒童的淡淡的一問,卻成了詩人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看似明白如話,樸實無華,看似十分平靜,卻已蘊含著深長的蒼涼感、不盡的滄桑感慨。

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這讓我想起,每次過年回家時,總是有小朋友來我家玩,我拿出特意買回來的糖果,聽媽媽一個個介紹,這是我小學同學家的誰,這是誰家的誰?

小孩子拿著糖果,不太清地說著“謝謝叔叔”,

我笑笑,沒有說話。

生活或許就是這樣,選擇了遠方便遠離了故鄉,留在了故鄉,便放棄了遠方,似乎二者不可兼得。

史鐵生說:“人的故鄉,並不止於一塊遼闊的土地,而是一種無比遼闊的心情,不受空間的限制,這心情一經喚起,就是你已經回到了你的故鄉。”

或許,現在就回到了故鄉吧!

三首思鄉唐詩:歲月靜好,回味那個魂牽夢縈的故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