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祕哈爾濱當年“高配房”:拎包住,牆體近1米厚打孔都難

16日,黑龍江省政府公佈了第一批歷史文化街區名單,哈市中央大街、道外傳統商市歷史文化街區等19個街區列入名單。


即日起,龍頭新聞將對入選的部分文化街區進行走訪,挖掘歷史文化遺產,更好地保護城鄉傳統格局和歷史風貌。


20日,記者對哈爾濱市亞麻廠歷史文化街區進行了走訪。


探秘哈爾濱當年“高配房”:拎包住,牆體近1米厚打孔都難


有地板能洗澡 當年絕對的高配房


走在亞麻街上,街邊整齊的小洋樓絕對會讓你忍不住去多看一眼。紅磚房,俄式尖頂,還有很多家保留著當年的木窗,一二樓還有飄窗,三樓是露臺,是當年典型的建築風格。頂層陽臺附近的屋簷外挑,用木頭支撐,既古樸又浪漫。


黃色的圍牆,磚紅的牆體,在淅淅瀝瀝的雨中,顯得格外莊重。受疫情影響,雖然不讓進院,但記者從外側看依然感覺很震撼,不僅有顏值有韻味,還有情調。


“這房子雖然有70年曆史了,但是質量非常好,冬暖夏涼。”在這裡住了62年的霍濱傑指著他住的小洋樓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兒子幾次想賣房子,都被他攔住了。一是捨不得老鄰居,二是捨不得生活工作大半輩子的老地方。他和院裡的老住戶一樣,都跟“老廠”有著扯不斷的情。其實,不用問房子的年齡,院內腰粗的大樹,茂密到樹冠“手拉手”,就足以佐證小洋樓的年齡。


樓房的質量在現在看來,也值得稱讚。霍濱傑指著紅磚牆告訴記者:“你看看這窗臺和大門的門口,你就知道這房子牆有多厚,牆體用了三塊半磚砌的,快有一米厚了。想在牆上打個眼兒非常困難,遇到水泥直冒火星子。就連安空調的師傅都不願意給這樣的房子安,因為牆實在是太厚了。”


其實,小區裝空調的並不多。“你看看,這個小區很少有安空調的,因為牆體厚,夏天太陽曬不透,冬天寒氣進不來,保溫非常好。”幾位老人都念叨著小洋樓的好。


“這裡的房子,當年在哈爾濱也是數一數二的。”霍濱傑說,屋裡有地板,走廊裡有水磨石的水池子,有廁所,兩家共用一個浴池,裡面是搪瓷的浴缸,週末亞麻廠供熱水,每週都能洗澡。這條件,在當時算是高檔住宅了。


曾經在亞麻廠工作的呂先生告訴記者:“這棟樓的配置非常高,拎包入住。入住時傢俱灶具都有,碗架子、米櫃,床墊子還是駱駝毛的。”


探秘哈爾濱當年“高配房”:拎包住,牆體近1米厚打孔都難


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 是蘇聯專家設計


據規劃資料顯示:香坊區亞麻小區位於香坊區和平路、民生路、群樂街和中民街圍合區域,小區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有17棟居民樓、43個單元,當年住著六七百戶居民。小區綠化面積0.54萬㎡,綠化率達60%。


這些“小洋樓”都是三層紅磚樓,稱為“三層起脊悶頂式”建築。據說是蘇聯專家設計的,住著蘇聯專家和亞麻廠的工程師。原計劃要建100棟,後來因為種種原因,只建設了這麼多。蘇聯專家撤出後,亞麻廠都把房子分給了亞麻廠職工居住。


記者從哈爾濱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獲悉,根據亞麻小區歷史文化街區規劃,亞麻小區核心保護範圍為5.5公頃。《哈爾濱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規定,不得增加除綠地等公共開放空間以外的用地;減小建築密度、控制建築容量和建築高度;在歷史文化街區核心保護範圍內,不得進行新建、擴建活動。


探秘哈爾濱當年“高配房”:拎包住,牆體近1米厚打孔都難


去年,哈市實施大規模的拆違工作,香坊區委、區政府對亞麻小區實施包括拆除違建、屋面改造、外牆粉刷、更換排水、道路維修等內容的綜合改造。


目前,這處體現建國初期大廠風貌和承載哈爾濱人歷史記憶的老街坊,將成為一處建築特徵鮮明、煥發歷史文化活力、整潔宜居的歷史文化街區,為哈市留存一處新的文化印記。


探秘哈爾濱當年“高配房”:拎包住,牆體近1米厚打孔都難


龍頭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