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提起袁盎,很多人最先想起的都是“七國之亂”中,他向景帝提起的那條“誅晁錯”的建議,甚至很多人因此直接給袁盎打上了“小人”的標籤,史學家蔡東藩便稱其“借公濟私,當國家危急之秋,反為是報怨欺君之舉”,然而易中天卻又將袁盎稱為是“無雙國士”。

那麼,歷史上的袁盎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與晁錯之間又有著怎樣的恩怨呢?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一、袁盎其人

公元前200年,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比較神奇的年份,漢初六十年最有影響力的兩位文人——賈誼、晁錯,皆出生於這一年,而袁盎,也很巧合地和他們成為了同齡人。只不過,因為三個人的致仕時間差別較大,以至於給了我們一種錯覺,似乎他們分屬於不同的年代。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與賈誼和晁錯相比,袁盎在歷史上確實沒有太多的存在感,他的出身也沒有那麼風光,他的父親還曾經為了生計,做了很多年的強盜。後來,大漢建立,天下太平,袁父才金盆洗手,還遷居到了京畿安陵邑。呂后稱制時期,年紀尚輕的袁盎和他的哥哥袁噲已經出來做事了,只不過,袁盎做的是呂后侄子呂祿的家臣,而袁噲則已經在朝為官了,還與太尉周勃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呂后死後,諸呂被平,站錯隊的袁盎原本是沒什麼機會進入官場的,好在有他的哥哥袁噲極力推薦,袁盎不但沒愛牽連,反而成為了中郎,開始走上了仕途。

這一年,袁盎20歲。

二、懟高官

中郎這個官職,雖然不大,但是卻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幫著皇帝處理一些內務之餘,也能利用職務之便跟皇帝提一些建議。這倒是給了袁盎不少發揮的空間,畢竟他的一生,最擅長的便是懟人了。

第一個被他懟的便是他哥哥的好朋友周勃。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周勃乃漢初開國名臣,在平滅諸呂、迎立文帝的過程中,更是立下了赫赫功績,在此時的西漢朝堂之上,絕對稱得上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連剛剛即位的文帝都對他推崇倍至,每次退朝,都要向周勃行“注目視”,目送其離去。

雖然周勃沒察覺到自己有什麼不對勁,反而非常享受這一切,但是袁盎卻覺得甚是不妥。在袁盎的心目中,他特別在意那種“君君、父父、子子”的等級觀念,所以,他找了個機會,便跑到文帝面前,進諫道:“陛下,丞相(周勃)再怎麼說也是臣子,您貴為一國之君,這樣實在有失君臣之禮。何況丞相手握重兵,早就應該把呂氏扳倒了,卻要等呂后死了才出手,不過是順勢而為罷了,算不上什麼社稷之臣,臣以為陛下不必如此。”

文帝一聽,倒也是這麼回事,於是轉過天來再上朝,文帝在周勃面前便不再收斂其君王的氣勢,反而不再流露出謙卑的樣子。周勃眼見皇帝的態度有了大轉變,派人一打聽,才知道是袁盎搞得鬼,於是,他主動把袁盎找出來,對其說道:"我與你哥關係一直不錯,你小子怎麼能在皇帝面前這麼說我?“袁盎聽罷,倒也不覺得自己做得有什麼不對,依舊是我行我素。

不過,從此以後,袁盎這位初入官場的小年輕,便和當朝丞相周勃之間產生了隔閡。

但是,終歸袁盎還是比賈誼幸運的,賈誼因為文帝的喜愛,遭遇權臣們的嫉妒被貶長沙,而袁盎卻沒有遭到周勃的”報復“。相反,周勃在不久之後還被文帝當成典型送回了封地,不再擔任丞相之職了。曾經的三公之首,瞬間成為了受郡守監督的列侯,後來還被人誣陷謀反,投進了大牢。

這時候,滿朝的王公大臣,竟沒幾個人敢站出來為周勃求情,反而是袁盎站出來力挺,再加上文帝的老孃薄太后的支持,周勃才總算轉危為安。

從此,周勃與袁盎反倒成為了忘年交。

三、懟皇帝

對於袁盎來說,似乎懟人真的只是一個愛好,並不太在意對象是誰,所以,這一次輪到漢文帝似乎也不是什麼意外。

漢文帝劉恆為人以穩重著稱,但卻並不妨礙他偶爾也想尋求一些刺激,比如偶爾飆個車之類的。

有一回,他帶著袁盎去霸陵,觀察一下施工進度。下山的時候,文帝一時興起,便不想從來時的緩坡下山,而是打算從陡坡飛車而下。袁盎見文帝剛一起步,慌忙策馬緊趕幾步,一把拽住了文帝所乘馬車的韁繩。文帝一驚,卻並未生氣,反而開玩笑似地對袁盎說:”怎麼?將軍這是怕了麼?“

袁盎平復了一下心情,答道:”陛下乃是萬金之驅,豈可將自己置於危險之下。臣聞千金之子,不立危簷之下,百金之子,不倚樓臺欄杆,陛下怎可心存僥倖心理,此舉又如何對得起高祖和太后呢?“文帝聽罷,不禁汗顏,只好改道徐車而下。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還有一回,文帝帶著竇皇后、慎夫人去上林苑遊玩。由於平日裡,文帝對慎夫人甚是寵愛,經常讓慎夫人與竇皇后平起平坐,所以這一次上林苑的宴席自然也是如此。可是,袁盎卻親手將慎夫人的座位往後挪了挪。等到開席的時候,慎夫人一見,當即大怒,說什麼也不肯就坐,文帝見狀,也狠狠瞪了袁盎一眼,轉身便帶著慎夫人回宮去了。

事後,袁盎主動找到文帝,對文帝言道:”臣聞尊卑有別,上下方能和睦。陛下寵愛慎夫人,大可以多加賞賜,但如若尊卑不分,實則是害了她。陛下難道忘了‘人彘之酷’麼?”文帝聞聽“人彘”二字,這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於是將袁盎所言傳給了慎夫人,慎夫人後來還賞賜了袁盎五十金以示感謝。

通過這幾件事,我們看得出來,袁盎的很多做法實際上更類似於西漢後期的很多文人,如蕭望之、周堪、師丹等人,他們秉承一種儒家治國的思想,習慣於引用古文經典來處理當世之事。不過,在文帝時期,黃老思想還是當時的主流思想,儒家思想還只是在默默發展。

所以,袁盎也如同賈誼、晁錯等人一樣,並未進入到文帝時期的核心權力圈,反而因為直諫過多,很快便被文帝打發去了隴西做都尉。

四、袁盎與晁錯的恩怨

袁盎去了隴西不久,又調任做了齊國國相,後來又接著去了吳國為相,短短几年時間便在中原大地上畫了一個倒三角。不過,在治政方面,袁盎還是比較突出的,所以,幾年之後,他又被調回了京城為官。

也正在這時,袁盎和晁錯兩兩個同齡人才正式碰面了。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當時,在西漢的朝堂之上,真正掌權的還多是開國名臣之後,像袁盎、晁錯這樣的文人並不多。

然而正像郭德綱說的一樣,”同行“之間才是赤裸裸的仇恨。原本兩個人應該合力將儒家發揚光大,卻因為每次見面時,引經據典的爭論,直至演變而成的爭吵,漸漸變成了仇人。後來,兩個人甚至連面都不願相見,酒局之上,袁盎見晁錯在,轉身就走;活動中,晁錯如見袁盎列席,也是二話不說,轉身離去。

這一局面一直持續到文帝去世,景帝即位。

晁錯相較於袁盎來說,雖然起步很晚,直到三十五歲,才由太子家令升為中大夫。不過,他在多年與太子劉啟的交往中,卻結下了極為深厚的師生之誼。所以,當太子劉啟即位稱帝(即漢景帝)後,晁錯便平步青雲,成為了朝堂上最重要的一員,後來還升為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這時候,原地踏步的袁盎自然就成為了晁錯”眼中釘、肉中刺“。

當時,晁錯正在極力向景帝灌輸削藩的思想,景帝也已經大致認可。在晁錯看來,削藩的首要目標便是強大的吳王劉濞,而袁盎則恰恰曾經當過吳國的國相。於是,晁錯便利用自己御史大夫的職位,直接派人調查,找到了袁盎在擔任吳相時曾經收受吳王劉濞財物的證據。緊接著,晁錯便一紙上書送到了景帝那裡,袁盎毫無反抗之力地便被晁錯打倒,成為了庶民。

五、袁盎的復仇

袁盎雖然變成了平頭百姓,但畢竟為官多年,還是結交了不少達官貴人,在京城之中也還有一定的名號,日子倒也過得逍遙自在,可是晁錯對他的仇恨卻並沒有徹底消除。

公元前154年,因晁錯的“削藩策”引發的吳楚“七國之亂”爆發,晁錯認為,徹底打倒袁盎的機會到了。於是,他便與手下的丞史說:”袁盎當年曾收受了吳王賄賂,想必知道吳王的預謀,甚至有可能與吳王合謀,我認為我們應該採取行動了。“可是,丞史聽完,卻以無證據為理由,沒有聽從晁錯的意見。所以,一時之間,晁錯也沒能最終做出決定。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相反,這一消息卻傳到了袁盎的耳朵裡。

袁盎自知危在旦夕,此時此刻,自保的唯一辦法便是面見景帝。於是,他通過景帝的母親竇太后的侄子竇嬰,連夜便見到了漢景帝。不但自陳清白,還給景帝出了一個主意:“吳楚七國叛亂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誅晁錯、還封地,陛下如果想平息叛亂,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殺了晁錯,免了七國的罪行,恢復他們的封地,叛亂迎刃而解。”

當時的局勢,以吳楚為首的七國軍力確實遠大西漢政府軍之上,景帝內心的慌亂是可想而知的,所以,當他聽到袁盎這個意見的時候,他的內心便動搖了。不過,他還不忍心當即誅殺晁錯,也希望更加深入地瞭解吳楚等國的情況,於是,景帝作了兩手安排,一方面加封竇嬰為大將軍,率軍抵抗叛軍;另一方面,加封袁盎為太常,並委派他為使者,去吳國打探情況。

結果,袁盎到了吳國才發現,原來吳王是鐵了心要造反的,還強逼袁盎一同謀反。袁盎不肯,還險心喪命,後得貴人相救,才僥倖逃出吳國,回報景帝。

然而,就在袁盎出使吳國的這段時間,晁錯的幾個政敵——丞相陶青、中尉陳嘉、廷尉張歐聯名上書,請求將罪臣晁錯滿門抄斬。為儘快平息七國之亂,景帝決定放棄老師晁錯。最終,晁錯在毫不知情的情況下,在長安東市,被執行腰斬。

六、袁盎之死

“七國之亂”被平定後,袁盎又去做了一段時間的楚相,以穩定楚國的局勢。不過,袁盎還是更習慣於京城的生活,於是,很快便告病還京了。

景帝得知以後,雖然並沒有起用他,但卻經常派人來向他問策,袁盎倒是樂得將自己的想法全都說出來。然而,病從口出,袁盎終究還是因為”多言“,丟掉了性命。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公元前150年,太子劉榮被廢為臨江王,儲君的位置再一次出現了空缺。

朝堂之上,議論紛紛,景帝的十幾個兒子,全都成了朝臣們議論的焦點。然而,後宮之中,卻出現了不同的意見。由於對幼子梁王劉武的偏愛,竇太后竟向景帝提出,立劉武為儲君的想法,即便劉武的年紀不過只比景帝小兩三歲而已。事母至孝的景帝似乎也有意聽從母親的意見,開始試探臣子們的口風。

支持與反對之聲皆有,景帝一時之間也沒了主意。恰在此時,袁盎也聽說了這個消息,於是,他再一次穿戴整齊,來到宮中,直言勸諫景帝:”立儲乃是大事,皇子眾多,豈有立弟之理?陛下,當今之計,不但不可立梁王為儲君,反而應當儘快在皇子之中確立儲君人選,中止朝臣們的討論之聲。“

景帝最終聽取了袁盎的意見,朝堂上的討論之聲確實很快煙消雲散了。

可是,未能如願的梁王劉武卻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誓報此仇不可。結果,他竟一次性派出了十餘批刺客,前來刺殺袁盎。雖然第一個刺客,得知袁盎的為人以後,不但放棄了刺殺,還提醒袁盎小心戒備,但終究還是沒能挽救袁盎的性命。

最終,在袁盎的家鄉——安陵城外,一代名臣袁盎被梁國刺客刺殺身亡。

水言水語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古往今來,人們對袁盎一直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看法,至於孰對孰錯,相信各位看倌自有各自的看法。

水一白也只是表達個人的一點意見,在我看來,袁盎也許算不上無雙國士,但至少也算得上光明磊落之人。而且,在他的身上,我們還能看到春秋戰國時儒生的風彩,他們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地發出自己的聲音,或對或錯,也只是說出心中所想,不必過分向君主妥協、向權臣屈服。

至於說袁盎與晁錯的恩怨,用我們現代的話說,便是他們將工作上的分歧,帶到了生活當中,以至於產生了仇恨,到了恨不得對方身死的程度。責任自然是雙方的,總不能因為袁盎的意見,晁錯身死,袁盎便成為了小人;倘若袁盎因晁錯而死,那我們又該如何來評價晁錯呢?

好了,水一白今天就聊到這裡了,大家如果喜歡水一白的文字,歡迎在下方收藏、轉發、關注,水一白不勝感激。

西漢名臣袁盎:正直了一輩子,卻因為晁錯的死被打上了小人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