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而治”之漢文帝

“無為而治”, 無為:無所作為;治:治理。自己無所作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的一種最高境界。漢文帝就是效法舜當政的時候,自己沒有提出新的執政理念,一切沿襲堯的主張,不做絲毫改變,達到了以德化民的大治。

漢文帝也崇尚“無為而治”,在他的勵精圖治下,創立了西漢的第一個繁榮大治文景之治,因為漢文帝也稱得上是仁德的皇帝。

漢文帝的典故看其人品:吃雞屁股體現的是不愛爭;親嘗湯藥體現的是大孝;緹縈伸冤體現的是內斂……擁有這樣品行的人肯定是個優秀的人,擁有這樣品行的君主自然是個擔當的君王。

漢文帝劉恆即位於公元前179年,距離戰火紛擾的楚漢之爭約莫有三四十年的光景。在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他為改變沿襲的暴政制度陋習,百廢待興漢帝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也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文景之治”的輝煌!

漢文帝的治國方略體現如下:

重視農業,薄賦稅,輕徭役。

“夫農,天下之本也,其開籍田,朕親率耕,以給宗廟粢盛。民謫作縣官及貸種食未入、入未備者,皆赦之。”——《漢書·文帝紀》,漢文帝三年,剛剛坐上皇位的劉恆,第一次在詔書中,明確的表明了對農業的重視,同年九月,他頒佈了:“農,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務本而事末,故生不遂。朕憂其然,故今茲親率群臣農以勸之。其賜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的詔書,從此之後的12年內,連續減免田租,緩解農民壓力。

同時,為了更好的解放生產力,劉恆同時頒佈了“因各敕以職任,務省徭費以便民。”的詔令,後來更是將一年一次服徭役改為三年一次服徭役。

廣開言路,善於納諫。

“古之治天下,朝有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所以通治道而來諫者也,今法有誹謗、訞言之罪,是使眾臣不敢盡情,而上無由聞過失也。將何以來遠方之賢良?其除之。”

自古歷代帝王為標榜聖明,總是頒佈廣開言路的詔令。然而,若是說到“從諫如流”一次,沒有幾個帝王,比得上漢文帝。

比如:《晁錯傳》有記載,在晁錯對匈奴問題提出建議後,“文帝嘉之,乃賜錯璽書寵答焉。”而事實證明,晁錯提出的“使五家為伍,伍有長;十長一里,裡有假士;四里一連,連有假五百;十連一邑,邑有假候:皆擇其邑之賢材有護,習地形知民心者,居則習民於射法,出則教民於應敵。故卒伍成於內,則軍正定於外。服習以成,勿令遷徙,幼則同遊,長則共事。夜戰聲相知,則足以相救;晝戰目相見,則足以相識;歡愛之心,足以相死。如此而勸以厚賞,威以重罰,則前死不還踵矣。所徙之民非壯有材力,但費衣糧,不可用也;雖有材力,不得良吏,猶亡功也。”邊民互保模式為對抗匈奴起到了相當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