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學習書法我發現有個特別的現象,那些滿腹經綸、書法高超、擁有治國之能力的忠臣都沒好下場,我以為是巧合,然後看了看歷代名臣忠臣,無一能逃脫這一魔咒,要被被謀殺,要麼冤死,是不是很奇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規律?如同“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歷史大規律,怎樣看待“自古忠臣無善終”歷史大規律,這規律是否正確?

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無善終名臣、忠臣列舉

我們先來盤點自古名臣忠臣的冤魂。

比干:以死勸諫,被紂王處死,被稱為“亙古忠臣”,可為忠耀千秋萬代。

商鞅:秦國商鞅變法觸及貴族利益,靠山秦孝公死後被以謀反罪名,屍身車裂,滿門抄斬

伍子胥:伍子胥是戰國時期吳國稱霸的關鍵人物,勸諫吳王夫差,吳王不聽,被奸臣謀害,自殺身亡。

屈原:楚國重臣,變法觸及貴族利益,後遭貴族排擠誹謗,被驅逐流放,楚國被秦滅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楚國。

晁錯:西漢名臣,因進言削藩,觸及貴族諸侯利益,七國諸侯舉兵反叛,漢景帝不得已

腰斬晁錯

褚遂良:唐朝重臣,因反對武則天為後,被貶,武則天掌權後,再次被貶,後死於任上。

顏真卿:唐朝著名書法家,因性情剛直,在朝廷遭受排擠,數次被貶,在抗擊反叛軍的過程中遇害。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抗金過程中,受遭受秦檜、張俊誣陷,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

于謙:明朝重臣,改革觸及武將集團利己,明英宗復辟後,于謙被誣陷謀立襄王之子為皇,致使其含冤遇害。

蘇軾:性情耿直,不拉幫結派,烏臺詩案後被貶,數次被貶,宋徽宗復出後病逝。

······

還有很多。


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不能善終原因

我們可以大致列舉他們遭遇坎坷的原因:

1、性情耿直,說話老是得罪人,仕途必然坎坷,如於謙、顏真卿、蘇軾等人。

2、不會拉幫結派,不會結黨營私,鏈廉潔自律,故勢單力薄,仕途必然坎坷,如屈原等人。

3、因政治鬥爭失利,如宦官集團、地方諸侯集團、外戚集團、武將集團、朝中某位大臣掌權,形成與皇權分庭抗禮的局面,即使是重臣、名臣,也會被遇害,如晁錯、褚遂良、于謙等人。

4、皇帝昏庸,忠奸不分,致使忠誠被陷害誤殺,如比干等人。

忠臣死的原因有很多,大概就是以上幾條。


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有善終名臣、忠臣列舉

其實並非所有名臣、忠臣都是遭遇坎坷,有些人一生都受到重用。

張良:幫助劉邦奪取天下,天下初定,張良主動隱退,讓劉邦打消張良會威脅皇權的念頭,過著隱退的生活,一生並無便被貶被誣陷等遭遇。功成名就後適當讓步,贏得老年善終。與韓信、蕭何結局完全不一樣。

房玄齡、杜如晦:唐朝重臣,受明君唐太宗信任,李世民願聽忠言,此二人,一生仕途美滿。

張居正:深受明朝明神宗信任,內閣首輔,大權在握,實行萬曆新政,一生大展宏圖,功德圓滿,只是死後受人誣陷,被抄家,畢竟改革觸動的貴族利己,總得說來,他的一生還是比較好的。

紀曉嵐、劉墉:此二人在乾隆年間,均受重用,乾隆皇帝忠奸並用,和珅也同時重用,紀曉嵐、劉墉總得說來,一生仕途順利。

能善終原因

我們可以大致列舉他們仕途順利的原因:

1、皇帝開明睿智,忠奸可辯,因此忠臣得到重用,這個原因佔絕大多數,如房玄齡、杜如晦、張居正等人。

2、在深諳政治鬥爭,深知進退,如張良等人。

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奸臣無善終

不僅僅忠臣很多不能善終,而且奸臣同樣多數不能善終,奸臣不能善終那是罪有應得。

如趙高、董卓、秦檜、蔡京、楊國忠、魏忠賢等人,至於他們的事蹟就不用多講了,因為沒什麼可憐憫的。奸臣一般無善終。當然也有,比如司馬懿等人,都是奪取了異性政權。但他們是靠謀略,有智慧,不是一般的奸臣。

總結

因此我們可以看出無論忠奸,都有好命和壞命,我也沒有具體去統計人數,只是覺得總體上差不多。

雖然他們命運各有不同,為忠臣的不幸遭遇感到惋惜,為奸臣的順風順水感到氣憤,似乎邪不勝正有時候不太靈,好人也有厄運,壞人總能逍遙。

皇權專制體制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在專制集權的政治制度統治之下,這樣的現象是很正常的。

在不講人權、不講法制的古代社會,一切以權力為中心,臣子的忠誠就是愚忠,一種奴才的忠誠,不然大臣對皇帝總是說“奴才”呢?

專制體制會出現以下幾種現象:

1、追求權力的人性本質

自己通過努力,不管是科舉、還是關係,只有手中拿到權力,你才能擁有更多自由和待遇,以皇權為中心,下面的人無非是相互奪權而已,圍繞權力轉圈的臣子們必定一切以權力展開工作和生活,什麼仁義道德在權力的鐵騎下實在難以存活。因此古代官僚體系一直對忠義之士歌功頌德,為什麼呢?因為稀缺啊,只有稀缺的現象才會大加讚揚。因此我們可以反過來思考,多數人是不擇手段追求權力的。

權力一旦被賦予,仁義道德就是權力的遮羞布。

2、帝王之術

在古代專制社會中,奉行帝王之術,帝王想要控制權力,將權力集於一身,一定是冷血無情的,學的是韓非子的法家思想,表面上奉行的是儒家思想,但實際實行的是韓非子的法家思想(即駕馭權利的帝王之術),也就是民國時期李宗吾發表的厚黑學。

而厚黑學是沒有底線的,沒有道德的,故而權力在行使時是不太會顧及道德底線的

3、皇權至上

因此我們常常看到,為了皇權,殺兄逼父,臣子們更是如此,因為只有無情你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權利,秦朝的焚書坑儒,漢代擺出百家、獨尊儒術,宋代理學,明清文字獄等皆是通過控制思想,奴役臣子和百姓,都是鞏固中央集權的手段而已。

所以思想被控制的比較的好的,就是官方提倡的忠臣,他們追求仁義道德,照耀千秋,然而這個體制不是說你品德好就能受到好的待遇,自身的待遇是取決你手中的權利,你的權利取決於你的上級領導,所有的上級領導取決於一個人,那就是皇帝。

皇帝也是人啊,不可能十全十美,都會犯錯,並且智商和情商有高有低,固然會錯殺或者不得不殺忠臣、好人。

所以在皇權的專制體制下,忠臣被誤殺、謀殺或者不得不殺,是很正常的,不是你對皇帝忠誠、百姓忠誠、清正廉潔、遵守仁義道德就能高枕無憂的,你隨時會被

無情的權力吞噬。

因此古代總會上演悲歡離合的人間戲劇。唯有像武則天、曹操、李世民那樣的無情玩弄政權的人能夠在名利場中獲勝。

在專制的皇權社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是真理


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如何避免忠臣無善終

如何避免忠臣無善終?或者說大大減少這種現象的出現。

1、制約權力

既然權力是無情的,那麼就消滅權力,但是社會中不能沒有權力,因為國家機器需要權力來運轉,比如外交、軍事等。但是我們可以制約權力,不能像皇帝一樣至高無上。當擁有權力者不能在為所欲為時,在對忠臣判死刑時是不是就要多考慮呢?比如會不會有民憤、同黨威脅?不能讓任何事情的決定權都在一個人身上。

2、推行法制

古代的法制那是皇帝的家法,不是國法,能夠做到公正無私是不可能的,皇帝犯法能與庶民同罪嗎?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冤假錯案才會大大減少,忠臣就不會經常錯殺。

只有推行法制,沒有背景的人也能當官,有背景的人不能當官,當官必須有實力才行。忠臣只要有政績就能被擁護。只要遵守法律,什麼宦官、貴族、外戚等威脅根本就不存在了。

所以,當今依法治國是很重要的事情。

3、提倡人權

人權中有一點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生死權,不能說處死就處死,判死刑一定是慎重又慎重,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當今的死刑難麼慎重判了,而且沒有酷刑濫法。

當然還有很多措施,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這樣

耿直的忠臣就多半不會因為說幾句不好聽的真話而斷送前程,因為沒有至高無上的皇權;

沒有結黨營私的忠臣就多半不會因為勢單力薄的排擠出去,因為有法律做保護傘。


商鞅、于謙、蘇軾、岳飛等忠臣,鞠躬盡瘁,為何最終下場都不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