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平原的成陸和早期開發

1.天津平原的成陸和早期開發

今日的天津平原,在六七千年以前,還是一片茫茫的淺海,後來隨著大自然的幾度滄桑變遷,海水漸漸退去。遠在3000年前的商周時期,一條奔騰咆哮的大河——黃河——挾帶著大量泥沙,流經到這裡入海。據記載,歷史上黃河的入海口有8次大的移動,其中3次移到天津附近入海。黃河水挾帶的泥沙在入海處逐漸淤積成平坦的灘塗,也使海岸線逐步向東推進了幾十公里。所以長期以來,人們說天津是“退海之地”。1949年以後,考古學家在天津附近發掘出不少鯨魚、海豚的骨骼,和種類繁多的貝殼,這說明,長期在民間流傳的口碑故事並不是無稽之談。

黃河的沖積作用,使天津一帶成了宜於耕種的平原農墾區,所以到了2000年前的戰國時期,由於鐵工具的普遍使用,天津平原進入了全面開發的階段。近30多年來,考古工作者陸續在天津郊區發現50多處戰國遺址和墓葬。每個遺址幾乎都有各式鐵製農具,像、鋤、鏟、鐮等出土,形狀與現在農村使用的非常相似。在南郊的巨葛莊,方圓10裡的範圍內發掘出九9座聚落遺址,可以想見當時人煙的稠密,真可說是“村煙相望、雞犬之聲相聞”了,你說天津的歷史古老不古老呢?

經過戰國時期200多年的開發,天津平原一天天富庶起來。西漢初年,在這裡設置了5個縣,這就是屬於漁陽郡的泉州和雍奴,屬於渤海郡的東平舒、章武與文安。其中,現在的天津武清區城上村,就是當年泉州的遺址,天津寶坻區的秦城是當年雍奴的遺址,天津靜海縣的釣臺村,則是當年東平舒的遺址。

隋朝開通了大運河,把海河與黃河、淮河、長江連接起來,這樣便使地處運河北端,兼有河、海運輸之便的天津一帶地位重要起來。所以從唐朝時起,這裡開始有了正式名稱,這就是“三會海口”,即大運河、海河與渤海交匯的地方。

宋朝沒有能夠統一中國,在北方形成了宋、遼兩朝對峙的局面。今天的海河以北屬遼,以南屬宋,海河成了雙方的天然分界線,所以海河、大清河一線在當時被叫做“界河”。宋朝為了防備遼兵南下,在界河以南設置了“寨”、“鋪”等軍事據點,分兵把守。其中獨流、當城、沙窩、小南河、雙港、泥沽等寨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