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津平原的成陆和早期开发

1.天津平原的成陆和早期开发

今日的天津平原,在六七千年以前,还是一片茫茫的浅海,后来随着大自然的几度沧桑变迁,海水渐渐退去。远在3000年前的商周时期,一条奔腾咆哮的大河——黄河——挟带着大量泥沙,流经到这里入海。据记载,历史上黄河的入海口有8次大的移动,其中3次移到天津附近入海。黄河水挟带的泥沙在入海处逐渐淤积成平坦的滩涂,也使海岸线逐步向东推进了几十公里。所以长期以来,人们说天津是“退海之地”。1949年以后,考古学家在天津附近发掘出不少鲸鱼、海豚的骨骼,和种类繁多的贝壳,这说明,长期在民间流传的口碑故事并不是无稽之谈。

黄河的冲积作用,使天津一带成了宜于耕种的平原农垦区,所以到了2000年前的战国时期,由于铁工具的普遍使用,天津平原进入了全面开发的阶段。近3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陆续在天津郊区发现50多处战国遗址和墓葬。每个遗址几乎都有各式铁制农具,像、锄、铲、镰等出土,形状与现在农村使用的非常相似。在南郊的巨葛庄,方圆10里的范围内发掘出九9座聚落遗址,可以想见当时人烟的稠密,真可说是“村烟相望、鸡犬之声相闻”了,你说天津的历史古老不古老呢?

经过战国时期200多年的开发,天津平原一天天富庶起来。西汉初年,在这里设置了5个县,这就是属于渔阳郡的泉州和雍奴,属于渤海郡的东平舒、章武与文安。其中,现在的天津武清区城上村,就是当年泉州的遗址,天津宝坻区的秦城是当年雍奴的遗址,天津静海县的钓台村,则是当年东平舒的遗址。

隋朝开通了大运河,把海河与黄河、淮河、长江连接起来,这样便使地处运河北端,兼有河、海运输之便的天津一带地位重要起来。所以从唐朝时起,这里开始有了正式名称,这就是“三会海口”,即大运河、海河与渤海交汇的地方。

宋朝没有能够统一中国,在北方形成了宋、辽两朝对峙的局面。今天的海河以北属辽,以南属宋,海河成了双方的天然分界线,所以海河、大清河一线在当时被叫做“界河”。宋朝为了防备辽兵南下,在界河以南设置了“寨”、“铺”等军事据点,分兵把守。其中独流、当城、沙窝、小南河、双港、泥沽等寨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