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原創:達令

不知道你們小時候有沒有這樣的感覺,自己的父母就是一切,如果有人敢說父母的壞話,我們第一時間會跟別人大吵起來。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這本書裡,塔拉就經歷過類似的情況。

每一個從大山裡走出來的孩子,都應該看看這本書。每一個困頓在大山裡,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全世界的人,更應該看看這本書。

關於內心的掙扎,關於別人的不理解,關於回不去的故鄉,這一切不僅僅是一個人的個體經驗,更是一群人的群體感受。

從困頓在父母的信仰之中,重複著危險又反覆的垃圾場體力活中,主人公也就是作者本人塔拉的覺醒比任何一個有機會上學的人更困難百倍。但是,她卻能夠因為心中的一點疑惑,抓住別人透給她的一點曙光,擺脫限制自己人生的一種思維方式,看到了大千世界的多樣性,成功實現生活的逆轉。

就像她在小說最後所說:“你可以用很多說法來稱呼這個自我:轉變,蛻變,虛偽,背叛。而我稱之為:教育。”

教育的終極意義是,讓人思想不再狹隘,不再侷限於某一種特定的文化環境,而是抱著更廣闊的胸襟,接納和認識這個世界上與自己不一樣的存在。

而這一切的起點,源自於對父母灌輸給我們的思想觀念的重新審視。

跟著達令一起,去看看塔拉小時候的生活是怎樣的?她又是怎樣開始對自己的生活產生懷疑的,為自己尋找更大的舞臺的?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的認知被否定時,第一反是捍衛而不是懷疑

美國愛達荷州的巴克峰,一個小女孩出生,父母給她取名字叫做塔拉。

塔拉是家裡最小的孩子,在塔拉上面還有六個哥哥姐姐。

這個家庭與其他的家庭不同。

塔拉的父親是個無政府主義者,他對政府完全不信任,他們一家的七個孩子中,有四個沒有出生證明,也沒有醫療記錄。父親不允許他們進醫院,更不允許孩子們去上學。

同時父親也是一個忠實的摩門教徒,他相信世界末日理論.在塔拉的印象中,家中常年為末日降臨做準備。

父親會讓他們把桃子裝成罐頭放進儲藏室裡以備不時之需。

塔拉的父親擁有一座永遠無法整理乾淨的垃圾場,這個垃圾場的老闆是父親,工人則是塔拉兄妹們輪流上陣。

塔拉一出生就與學校絕緣,剛開始的時候,母親還沒有被父親的思想同化。她雖然尊重父親不送孩子去學校的意思,但是仍然堅持讓孩子在家學習。

一開始,母親給孩子制定適合的課程,但是計劃並沒有堅持下來。塔拉家孩子們的學習成了靠自己自律完成的學業,在幹完父親分配的活之後,孩子們可以學習任何自己可以學習的東西。

塔拉生活在一種無序的狀態之中,她所接觸的世界已經與外界隔絕。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她生活的環境,讓她只能接觸到與父母信仰和觀念一致的人。

在最初的幾年時間裡,她被當做男孩子來養育,每天在山裡奔跑,在垃圾場裡尋找寶藏。

對於一個尚無判斷能力的孩子來說,垃圾場裡的寶藏是比外婆家暖烘烘乾乾淨淨的房子更有吸引力的。

塔拉自然而然地接受了來自父親灌輸的知識,學校是個可鄙的地方,它試圖同化人的思想,讓人沒有自我,政府想要通過學校控制人們的思想。

對於身邊發生的事情,塔拉的理解來自於父親偏執地解讀,她無法獲取事情的全貌,只能認同唯一的權威渠道父親的解讀。

她從父親身上知道,女人就該自重,任何一點穿著不得體都能等同於不檢點;

她從父親身上知道,世界末日來臨的時候,只有他們自己能靠自己度過難關。

她從父親身上得到的對於世界的理解是片面的,但是她卻一定要捍衛自己對世界唯一的看法。

所以當塔拉見到外婆家裡乾淨整潔的衛生間,看到外婆想要給自己清潔指甲裡的淤泥時,她無法接受這一切,無法接受自己原有的生活秩序被打破和改變。甚至是在看到別人穿著時髦的衣服時,自己的頭腦中馬上想到了不檢點。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曙光出現,細小的好奇心是改變的開始

當一個團體陷入某一種意識和認知中,外人是無法點醒他們的,外部的否定聲音只會加大他們自我捍衛的力量。只有當內部出現質疑的聲音,有力量從內部開始瓦解這份認知,團體中的人認知才會被重新喚起。

如果不是泰勒的堅持,塔拉也許仍舊是那個在山野裡瘋跑的野孩子。

泰勒小的時候,父親的思想還沒變得如此極端,泰勒有機會上過一段時間學。

泰勒是個相對安靜的孩子,他似乎與家裡其他活潑開朗的孩子格格不入。他喜歡看書,愛做分類標記和整理。泰勒愛上了數學,他從老師那裡找到了微積分的書,想要自學微積分。除了在垃圾場幫父親做事情,泰勒的其他時間都用於學習。為了學習,溫和的泰勒與父親發生了爭鬥,他提出想要去上學,不要繼續在垃圾場幫忙。

儘管如此,塔拉依然相信泰勒是忠於家庭的,他不會為了學校就拋棄整個家庭。

直到泰勒真的收拾包裹離開,塔拉拿著泰勒留給他的摩門教禮堂合唱團CD,她才知道泰勒真的走了。他背叛了家庭,選擇了學校。

泰勒離開的時候,十歲的塔拉認為泰勒是背叛者。

真正讓塔拉開始思考學習的問題,是經歷了生活的苦難之後。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隨著哥哥姐姐的相繼離開找到其他工作,塔拉開始被要去到垃圾場做勤雜工。

父親總是處於一種對時間的焦慮狀態中,於他而言每一分鐘都代表著有一塊垃圾可以被整理好賣掉,節省出來的時間就能多換取一點金錢。

垃圾場依然是那個垃圾場,塔拉麵對的卻不再是探險活動時的尋寶遊戲,而是父親隨時可能會扔過來的廢品以及之後可能出現的皮肉之傷。

狂躁的父親總是拿到一個廢品,隨手拋到一邊。伴隨著他的動作,在他身邊的人總會受傷。塔拉見過一個工人被弄斷了一根手指,哥哥的女友被弄斷半根手指,哥哥們時不時被燒傷、割傷。

塔拉自己也不可避免,為了能夠讓工作更快一些,父親要求她平衡一輛掛車。塔拉看著那吞吐著鐵塊的機器,感受到了生命的威脅。果不其然,塔拉受了重傷,沒有安慰只有父親的責罵,沒有醫生只有母親的草藥。

這樣的危險從來不只一次。

哥哥盧克在跟父親一起處理廢料時,整個人被燒傷了,全身被燒爛。

出於生存的本能,塔拉想要逃離垃圾場。越是在垃圾場裡待著,她越需要音樂的安慰,她在泰勒留給她的音樂裡找到了平靜。那盤CD卻帶給為了她平靜思考的時間,她聽著那些音樂,漸漸地放鬆下來。這時候,塔拉才想起來,善良的泰勒為什麼會覺得學校比家更好?

這種好奇心在她心底滋生,她開始學著泰勒的樣子,去認真的閱讀《聖經》和《摩門經》,開啟了自我教育和學習之路。

同時,塔拉也對父親坦誠:自己想去上學。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重建新生活,除了堅定的信念,還需要他人的支持

重獲新生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但是當一個人信念夠堅定的時候,再困難的事情也總能想得到辦法。

塔拉在鎮中心找到了一份工作,照顧瑪麗的小孩,同時又在一間商店裡找到了打包的工作。作為額外收穫,瑪麗願意教塔拉彈鋼琴,同時又介紹她參加了舞蹈班。

學校生活的重要性,不僅僅是提供學習環境和平臺,更給人提供了一個交流溝通的環境,同類認同會讓人產生歸屬感。

塔拉在舞蹈班發現自己與其他人之間在認知上的差異,短小的演出服讓她想起父親說的那個詞語“妓女”。

在塔拉能否參與演出這件事情上,服裝成了最大的問題。母親與老師溝通,給塔拉改制了演出服。儘管如此,前來觀看演出的父親仍舊大發雷霆,認為這是演出服傷風敗俗。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演出之後,塔拉的老師發現了塔拉嗓音條件優秀,建議她參加鎮上一部戲劇《安妮》的領唱。塔拉成功得到了主唱的位置。

這一次,父親並沒有阻擋塔拉前進的步伐。他把這當做一種榮耀,他們選擇家庭教育成功的例子。

塔拉的演出是成功的。父親到現場觀看,他終於像一個正常的父親一樣,為了自己擔任主唱的女兒自豪了一次。

塔拉在演出的過程中,看到了更過不同的人生。劇院裡的人過的是另一種生活,跟自己的完全不同。

塔拉想要上大學的心更堅決了,在她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泰勒給她指明瞭方向,奶奶全心全意支持她的決定。

在父親頑固地否定她的想法的時候,母親卻給了她最大的勇氣。

“在我所有的孩子中,我原以為你才是那個穿越熊熊大火衝出這裡的人。我從沒料到會是泰勒。你不要留下,走吧,不要讓任何事阻止你。”

塔拉通過自學,兩次考試之後考上了目標學校。這一次誰也不能阻擋她去看世界的勇氣和決心。


她從小生活在垃圾場,17歲自學考上大學,打破認知困境重建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