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60週年,如果追溯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最終征服嶺南,將廣西納入華夏文明的版圖,那麼廣西就有2228年的歷史。
凡國必建都,省(區)必設府。我們知道,如今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自1950年1月起,歷經68年的發展,目前已經成廣西人口最多、經濟總量最大、發展勢頭最猛的城市。
但由於種種原因,在網絡上或者是生活中,依然有很多廣西人對於南寧作為省會城市仍有不同的觀點,或者爭議。其實,這本是塵埃落定的事,沒什麼可爭議之處,既然還有那麼多人關注這個話題,我不如給大家梳理梳理廣西2000餘年歷史發展中省府選址的變更,探究南寧最終勝出的根本原因。
省城,是一個省(區)的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教育、交通的中心,是區域發展的火車頭,對全省的建設起到統籌和帶動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說,省會的位置如果在區域地理的幾何中心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從上圖可以看出,來賓最靠近廣西地理的中心,但歷史上,來賓不具備成為廣西省會的條件和機遇。
中國歷史有“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的說法,而在廣西則有“省會輪流做”的歷史:從秦始皇征服嶺南至今,廣西地區作為區域最高級的政府駐地或省會的城市有貴港、梧州、桂林、南寧等。進入民國時期,柳州因工商業崛起和交通樞紐的地位,懷著強大的實力也加入省會地位的角逐。可謂“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家鄉能獲得省城地位,這關係到自己切身的利益,這也是至今廣西省城之爭仍不絕於耳的根本原因。但是過分以自己的利益出發看問題無疑會得出狹隘和短視之見。
本人在廣西是什麼?這篇文章分析過,由於廣西區域內山脈、山地和丘陵的分佈,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地理單元,同時由於處在溼熱多雨、叢林密佈的嶺南地區,早期的統治、管理和開發的難度和成本非常大。
所以,廣西的省會變遷史,其本質就是廣西區域開發進程的縮影,是中央政府在廣西這個區域的統治、管理和開發等維度上,選擇進退戰略層面的理性考量和決策。個人奮鬥要考慮歷史的進程,省會的選擇也是如此:不同的發展時期,需要匹配不同的區域中心。
對此,我將這條線分為5個階段:
起: 貴港,桂(桂林郡)的誕生
承:從貴港到廣信,再到桂林,中央政府的戰略收縮
轉:激盪的近現代,桂林,南寧,柳州上演“三國演義”
合:南寧和柳州“雙城記”,南寧毫無懸念的勝出
起
貴港,桂(桂林郡)的誕生。
秦統一六國後,開靈渠,征服嶺南之地,並設置了桂林、南海、象三郡,其中桂林郡和象郡的範圍就相當於今天廣西的地界。桂林郡的駐地就設在今天廣西貴港市的郊外。象郡的駐地在今天的崇左市。
秦朝軍隊和後勤供需通過湘江,過靈渠,沿著灕水桂江南下,直達西江流域,然後沿著西江航道,東抵南海郡的番禺,向西則可以深入廣西盆地腹地。所以秦在西江流經廣西最大平原—鱘鬱平原的布山縣(今貴港)首設區域的中心,因桂樹成林,取名桂林,這也是廣西簡稱“桂”字的由來。
布山縣(今貴港)成為駐地,一方面是鱘鬱平原相對易於開發,但最關鍵的則是立足對西江水運航道的控制。水運,是廣西早期最重要的交通方式,哪怕至今都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對此,廣西疍家人這個群體深有體會。
承
從貴港到廣信,再到桂林,中央政府的戰略收縮
秦朝末年中原陷入動亂,公元前206年,南海郡龍川令趙佗起兵兼併桂林郡和象郡,割據嶺南建立南越國。嶺南遠離中原,南嶺阻隔,所以一旦中原王朝勢力微弱之時,嶺南容易形成割據自守或反抗中央的缺點首次暴露出來。
西漢漢武帝時期,平定南越王國後在嶺南設立9郡,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將交趾刺史部移治蒼梧郡廣信縣,統轄嶺南的蒼梧等9郡,至此廣信(梧州)成為“嶺南要地”,嶺南首府。
梧州地處嶺南要衝,桂江和西江交匯處,同樣通過水運扼守兩廣腹地,相比秦朝的桂林郡駐地和趙佗建立南越國的番禺,廣信位於嶺南的中間地帶,西江和桂江交匯,更有利於中原王朝實現對嶺南之地的控制、管理,但戰略上趨於保守。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梧州)作為嶺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
與此同時,由於廣西區域內少數民族眾多、民情複雜,難於管理,所以唐宋時期在廣西(甚至西南地區)形成了一種管理更加鬆散的土司制度:承認各少數民族的世襲首領地位,給予其官職頭銜,以進行間接統治。
這種“以土官治土民”的策略,好處是大大降低中央王朝的統治難度和統治成本,但實際上中央的政策並不能得到得到真正的貫徹,更不利於該區域的開發建設。鑑於中央對該片區採取更趨保守的戰略態勢,能以點控面的桂林脫穎而出,登上歷史舞臺。
南嶺的太平山與海洋山之間有一條狹長的平原地帶,這是中原經湖南,走湘江水路,過靈渠的首站,進可攻,退可守,戰略位置重要,秦攻百越時的關鍵戰役就發生在這裡。經過南北朝時期、唐朝安史之亂、黃巢之亂後,大量漢族南遷至長江中游地區,當時湖南也取得了極大的開發,一度有“湖廣熟,天下足”的說法,而此時的桂林作為湖廣文化區的延伸地帶也取得較快的發展。同時這裡作為嶺南對接楚地商貿航路的重要節點,戰略區位日趨凸顯。
北宋時期,嶺南分治,廣西南西路治桂州(臨桂),桂林正式成為廣西區域中心。明朝洪武年間,廣西布政使司也落戶桂林府,此後明清兩朝五百多年桂林作為省府地位都沒有再發生過變化。
政治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桂林作為廣西省府期間,也逐漸成為廣西文化教育發展水平最高地區,至今教育氣氛濃厚。自隋朝開科舉以來,廣西共有9人中狀元,其中7人出自桂林府,進士及第的人數和比例在廣西各府中也是獨佔鰲頭。桂林人到朝廷為官者眾多,也在更加強化桂林作為廣西區域中心的地位。
但從漢武帝到清朝末年,廣西區域的政府駐地由貴港、梧州再退到偏東北一角的桂林,其變化趨勢可以看出中原王朝不斷採取相對保守的戰略態勢,也可以間接看出,嶺南之地廣西比廣東更難管理。
轉
激盪的近現代,桂林,南寧,柳州上演“三國演義”
這是劇變的時期,但質變始於量變。
明朝中期以來,中央王朝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不斷推行“改土歸流”的制度,中央對地方不斷建立更有效的管轄,同時隨著漢人遷入帶來先進生產方式,明朝末期玉米、番薯等農作物的傳入,廣西區域中部、西南部的開發水平也不斷提高,人口快速增長,有水運優勢的柳州、南寧逐漸發展為人口眾多、商貿繁榮的商埠城市。
至此,廣西逐漸形成了桂林、南寧、柳州、梧州四大城市的群雄並進的競爭格局。
1885年,中法戰爭清政府“不敗而敗”之後,法國據有越南,並逐漸把目光放到廣西,使得廣西的邊防壓力逐漸增大。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兩廣總督岑春煊和廣西巡撫林紹年上表朝廷,要求遷省於南寧,加強對法屬越南的邊防,清政府沒有同意這個請求,但同意把廣西提督府遷入南寧,率先動搖了桂林的絕對統治地位。
1912年清王朝覆滅之後,廣西武鳴人陸榮廷(舊桂系)取得了廣西的軍政大權,隨後他也以邊防問題為藉口,通過隱退、兵變等威脅手段,最終於1915年成功脅迫廣西省府遷往南寧。雖然其手段和目的有待商榷,但是也說明了當時的廣西中、西部已經得到較好的管理和開發,同時由於法國長期盤踞越南對廣西的邊防問題造成非常大的壓力。
隨著舊桂系把省會遷到南寧,從1915年到1936年新桂系因抗戰迫近將省城遷回桂林,南寧作為省城歷經20餘年。
與此同時,隨著以李宗仁、白崇禧為代表的新桂系控制廣西后,提出了“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綱領,開始大力地推動廣西的現代化建設,現代工業在梧州、桂林、南寧、柳州等城市初步確立。同時,省內的交通取得較大的發展:湘桂鐵路修到來賓,黔桂鐵路修到黔境,公路里程建成2006公里,縣境公路增至6000公里。
由於四大城市的形成和交通的進步,地理位置居中的柳州由於商業發達作為省會競爭者的優勢得到凸顯,在1927年左右,一度成為當時省長黃紹竑“心水”的理想之地,因此他聯手廣西建設廳長伍廷颺加快了柳州的交通、工業和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柳州逐漸強化了省城的角逐的實力。但是好景不長,1929年初,蔣桂戰爭爆發,省會遷移至柳州的計劃由於戰爭的原因被擱置。
1936年,日本加快對中國的侵略步伐,抗戰局勢緊迫,廣西省會再次生變。李宗仁在他的回憶錄中表示:由於南寧相對靠海,且南側地勢平坦,容易受到敵人海上的威脅,而桂林多山洞,是最好的天然防空設備,同時也可以加大中央取得更密切的聯繫。因此,廣西省會正式從南寧遷回桂林,並得到了全力的支持。隨後事實的發展也印證了他的分析,在省會搬遷不到半年後,抗戰便爆發了。
1938年,湘桂鐵路通車。1944年,在柳州交匯的黔桂線基本完工。因此,柳州在解放前便成為一個重要的鐵路樞紐城市,當時從柳州乘火車可以通達湖南,貴州、以及南面的來賓。抗戰期間,由於數以百萬計的難民取道柳州撤往西南後方,也有很多戰略工廠疏散到柳州,所以解放初期的柳州,無論是交通條件、產業基礎還是城市規模都獲得充分的積累,實力遠超南寧。
從1912年至1936年間,由於廣西經濟發展的加快、邊防壓力加大、省內政治勢力的博弈和不確定的戰爭等綜合因素,使得廣西省城駐地充滿著劇烈的變化,但從桂林遷往南寧,以及從南寧醞釀前往柳州,但最終遷回桂林,我們也可以明顯地看出,選擇桂林無疑是處於無奈的保守的策略。
合
南寧和柳州“雙城記”,南寧毫無懸念的勝出。
1949年12月,廣西全境解放,黨中央經過了認真研究正式確定南寧為解放後的廣西省會。
但省會之爭依舊沒有停止。原桂系統戰人士、政務院委員黃紹竑認為,柳州地處廣西地理中心,有鐵路通過,交通便利,建議將廣西省會改設在柳州,但毛主席和黨中央的其他領導人都堅持南寧作為省會。
原因為何?
有人分析,在解放後首屆廣西省委成員的名單中,擔任要職的莫文驊和雷經天都是南寧人。解放功臣關係過硬,使得南寧上位,但其實並不僅僅如此。
民國是軍閥割據和內憂外患的時代,所以不管是舊桂系的陸榮廷和新桂系的李白CP,他們的核心的利益首先是保證對廣西的控制,而不是立足全局的開發建設,所以他們都力主將省會遷往自己的勢力更穩固的家鄉,這也是保守的策略。反而以黃紹竑為主的梧州勢力卻立足廣西經濟發展的角度建議或推動柳州作為廣西省會,抗戰爆發時立足時局的考慮也支持省會遷回桂林,更能顯出他的視野和格局更為博大。
那麼問題來了,既然柳州的優勢如此明顯,同時在解放初期到上個世紀末期,南寧對柳州依然沒有形成絕對性的優勢,為何會長期得到黨中央的堅決力挺呢?
其實在工商、交通等層面,柳州具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柳州也更接近廣西的地理幾何中心,位於桂林、南寧之間,距離梧州也不遠,所以說柳州作為廣西的省會可以說完全沒有什麼不妥,
但唯一的不妥就是太適合做廣西的省會了,但廣西的未來並不止於廣西一省(區)。
省會作為區域的大哥,能打(經濟)固然重要,但是方向、路線和戰略層面更為重要。柳州務實,但更趨於保守,而南寧立足的發展格局遠超柳州。
南寧贏在想象力,貧窮會限制我們的想象力,同樣,想象力不足也會導致我們的貧窮。廣西的發展需要想象力,廣西的未來需要南寧。
所以從清政府倒臺以來,廣西省會從桂林遷往南寧,以及柳州加入省會的角逐,這充分反應出廣西已經實現了比較均衡的開發,能夠實現有效內部的管理。隨著鐵路的建設、高速公路、省級或縣級公路的完善,這個趨勢將得到不斷的強化。雖然在上個世紀柳州在工業化和現代交通發展方面具備先發優勢,但只需要時間的推移,南寧可以迎頭趕上。
另外,由西方開啟的人類文明爭奪的重點是海洋,所以廣西實現內部的整合之後,下一步就要為國家參與全球化的經濟角逐,也必然將目標瞄向海洋。
所以,廣西省會的未來不能止於一區之首府,而要懷著更大的夢想逐漸走上歷史的發展舞臺。1965年欽廉地區劃歸廣西,更是強化了這個偉大的戰略構想。
所以,在桂、梧、柳、南四強中,能承擔這一重任的,唯有南寧。
騰飛
南寧,托起廣西最偉大的夢想
南寧,從省會到北部灣城市群
2008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規劃正式提出並獲得批覆。
2017年,《北部灣城市群發展規劃》發佈,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迎來升級。
屆此,以南寧,北海、欽州、防城港為核心,將湛江、茂名、陽江等廣東西部沿海地區,海口、儋州等海南西部沿海地區全部納入區域區域性戰略發展規劃,全國第一個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初現規模,這裡目標建成中國經濟增長第四極。
南寧+北部灣,打造西南五省出海口
上海的崛起是作為長江上游各省的出海口,佔據得天獨厚的地利優勢在清朝中期以來迅速崛起;廣州自古以來的繁華和近代崛起也是作為珠江流域的出海口獲得通商的便利。所以說,在全球化的海洋時代,廣西要實現突飛猛進的發展也要打造自己的出海口,西南內陸省區的出海口。
位於我國西南一角的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四省,加上廣西自身共5省,在距離上從北部灣出海距離最近,早期由於雲貴高原的天然阻隔,和廣西經濟聯繫不夠密切,隨著鐵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等交通網絡的完善,北部灣防城港、北海、欽州港口的建設,西南出海大通道逐漸形成。
截止2017年,北部灣港累計完成貨物吞吐量1.565億噸,同比增長12.1%。其中,集裝箱完成227.72萬標箱,同比增長26.86%。
南寧代表中國,謀劃東盟自由貿易區
東盟10國,包含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新加坡、文萊、越南、老撾、緬甸和柬埔寨。10國面積達5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億。
雖然屬於發展中國家,相對落後,力量分散,但通過中國牽頭並將其納入統一的市場後,其經濟總量相當於半個中國的體量。
而在這一全新的歷史發展時期,南寧立足廣西沿邊、沿海的先天優勢,充分發揮北部灣城市群、西南出海口的基礎設施,作為中國和東盟10國的國際交流、合作和發展的窗口和平臺,將獲得不可限量的發展空間。
而實際上,南寧從2004年開始,南寧成功舉辦了14屆中國—東盟博覽會,逐漸成為一座更具國際化的大都市,引領廣西走向世界。
如今,我們從南寧就能感受到歷史的風口終於吹到了廣西,但從夢想到現實,廣西人還要更多的智慧和汗水。夢想遙不可及,但只要去就能到達遠方。
最後,本文以毛主席的《憶秦娥·婁山關》的一句詞來結束本篇長文: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
-END-
PS.
歡迎大家轉載到朋友圈,喜歡的話一定要關注我們
再PS.
本文為原創內容,轉載授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小編
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基於CCO協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