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妄動,行不專,事不成

王陽明認為,世人的心與心之間往往隔著一堵牆,想要真正的溝通融匯是很難的。尤其是我們由於沉入俗世太久太深,弄得我們一直帶著偏見和小我過活。雖然我們不停地在行動,但是很多都是妄動,因為我們的雜念太多,妄想太多,把本不屬於自己的都想據為己有。

為此,我們很少去考慮心靈的地位,很少為心靈留出一片純淨的空地。如果心靈不安定,慾望無盡,我們就看不清世界的本真,迴歸不到事物的本來。在王陽明看來,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到心不動。以不動,應萬變。因為只有心靈安定下來,才能生出智慧,才能活出通達人生。

王的心學指出,如果我們的心靈總是妄念不斷,一個慾望接著一個,我們會活得很痛苦,更做不到專注專業,其結果就是做什麼都沒長性,不能抵達最終的成功。

王陽明:心妄動,行不專,事不成

妄動的心往往充斥著矛盾、頑固與偏執,當心靈被妄動妄想所腐蝕,人就會帶上有色眼鏡,其觀念想法會充滿偏見。這樣的人會固執地以為自己所說所做的是正確的,而他人的是錯誤的。當我們偏執地以自我為中心看待世界,我們就不會聽取他人真誠的建議,改進的意見,這樣我們的世界就變得越來越封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最終我們只能在自我的小圈子裡兜兜轉轉,無法提升。

現代人忙忙碌碌,總也不停歇,我們幾乎沒有時間給自己的心靈放假,更不會花費心思去充實內在心靈。其實人生的根本不在於外在的財富地位名利得失,而在於心靈內在的充實與豐盈,當我們的精神獲得滋潤,那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帶來的快樂源泉。

而在現實生活中呢?更多的人把自己的心靈弄得疲憊不堪,甚至汙濁淫穢,充斥著金錢的銅臭味。

充斥心靈,充實精神生活,不是什麼都往心裡裝,更不是慾望雜多的做事對人,充實心靈的實質是給心靈騰出空地,留出空隙,讓它能在精神的觀照下自由地呼吸,暢快地翱翔。如果我們什麼都往心裡裝,那些不好的也被我們牢牢地銘記,我們就會把自己逼向認知的死衚衕,無法看到和遇見更好的自己。人活著,本身已經很不易了,我們又往自己身上加上了一層完全不必要的重擔,這是何必呢?

王陽明:心妄動,行不專,事不成

現代社會資訊發達,我們每日接觸的是鋪天蓋地的網絡信息。當我們不加選擇地什麼信息都看,什麼人都接觸,這在無形當中就慢慢地改變了我們的認知結構,同時也降低了我們的智商和削減著我們對世界的整體看法、理性判斷以及價值審美。這樣的環境中,我們的大腦每時每刻都會有新的念頭出現,無論這念頭是好的還是壞的,是必要的還是不必要的,都被我們全部裝進了本應該純淨而美好的心裡。

到處都是慾望和競爭,處於這樣的環境,我們的人生如何不焦慮和疲乏呢?不給心靈留住空地,所謂的自由就無法實現,我們也就無法看到世界的真實存在。當一個人的心被雜念所包圍,被物質慾望名利得失所捆綁,他是無論如何感受不到生命的樂趣的,這點從他空洞的眼神、平庸且糜爛的生活以及虛假虛榮的外在即可看出。

人的心靈應該如何呢?王陽明指出,好的心靈是趨同於聖人之心,向智者看齊。聖人的心如同明鏡,明淨澄清,照見外物,同時去時不留痕跡,這就如同佛家所提倡的“萬法皆空,不住心相”。對此,慧能大師有個很好的比喻,他說心是一條河流,自然地奔流。只有做到心裡不住任何事物,萬物才能順暢流動,否則,一旦我們被外界名相所束縛所矇蔽,心之河流就會遇阻凝滯。

王陽明:心妄動,行不專,事不成

其實,真正的智者在應對外界時,都是富於思辨智慧的。比如蘇格拉底,他在幾千年前就提出,要認識自己,其背後就是要認識人的本心本性。而我國的莊子也提出不將不迎,不喜不悲,讓心之河流自然地來去。做到了心中無礙,過去現代將來,都只是一個時間概念,是一個過程,一個照見,我們就可以跳出時間。跳出自我小圈子看問題。

現代社會中,人的一大弊病就是私慾心太重,很多事情還沒做呢就先考慮利益得失。如果沒利可圖,立馬就躲得遠遠地。反之,就算違背良知道德,有人也會去做。人性問題很多是隱性的,不容易被我們覺察。比如私慾問題,人一旦私慾心過重,就會很自我,很小氣,不考慮大局,只看重自我得失,在此種心境下,他只會變得更加自私更加冷漠,而且對事物對問題的判斷往往帶有很深的成見和偏執,他的心靈認知和精神境界就無法提升。心的自然流動受到阻礙時,人是無法看到事物和世界的全貌的。

心妄動,行不專,事不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