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月14日海聯工委會長鄭帥宣佈啟動2020全球生命論壇並向海內外徵集論文以來,海聯工委已經確定瑞士等11個國家代表團將赴華出席論壇,並與有關的機構形成了全球生命教育學院、全球生命孵化基地、全球生命綠洲長城、全球生命文明社區四大支撐體系,並籌建規模分別為50億的的4支基金參與四大支撐體系建設。
據海聯工委會長鄭帥介紹,海聯工委基於生命價值和生命權益,將聯合全球智者和有關機構創立《生命論》,並實施“全球生命系統工程”。實施全球生命系統工程十大系統,海聯工委將集成世界各國生命領域先進技術進入中國,並在中國落地實施。目前已經初步篩選了瑞士免疫技術、德國血液淨化技術、德國細胞技術、新加坡腎臟透析技術、加拿大營養系統技術、美國健康管理系統技術、荷蘭水創新技術、日本土壤改良技術、以色列益生菌農業技術、中國臺灣幹霧細胞儲存技術等,將於2020全球生命論壇期間發佈。
水果和蔬菜是人們日常補充維生素、膳食纖維的重要途徑。但果蔬的質地柔嫩,極易發生腐爛變質。如何延長果蔬保鮮期?這就需要從影響果蔬保鮮的因素、保鮮技術等方面進行研究。對果蔬保鮮形成影響的採後生理特性有很多,包括呼吸特性、休眠特性、低溫敏感特性、氣體敏感特性、蒸騰特性、染菌特性。研究發現,果蔬以上特性受溫度、溼度、氣體三方面影響較大,再加上防腐手段,這就構成了果蔬保鮮的四大控制因素。
目前,我國已研究建立了以低溫預冷與貯運保鮮設施、設備為主,以氣調、專用保鮮膜、綠色保鮮劑為輔的技術體系。果蔬的保鮮技術手段主要為對果蔬的採後生理、病理病害以及衰老的控制,以溫度、溼度、氣體、防腐四因素調控為核心。針對呼吸高峰型果蔬採取採收入庫貯藏,採後及時降溫措施;針對低溫敏感性果蔬選擇正確貯藏溫度和降溫方法;針對有休眠期的果蔬,充分利用休眠特性,延遲入庫時間,入庫後及時降溫到適宜貯藏溫度。
目前,我國冷鏈綜合物流倉儲僅為10%,需求旺盛,但應用難度太大,限制了冷鏈倉儲技術的普及。同時,傳統的運輸損耗大,果蔬要求運輸的時間不能太長,同時產品的鮮度、營養都較差。蔬果都屬於與時間賽跑的產品,隨著時間的推移不可避免的不斷衰敗,時間是保鮮的大敵。
來自臺灣的幹霧細胞儲存技術,通過製造“幹霧” 均勻擴散,淨化儲藏環境,有利於果蔬吸收新鮮養份,促進植物創面修復與癒合,降低營養流失,保持果蔬原來新鮮度美味度,降低農藥殘留;同時,保持有益於果蔬鮮活的貯藏環境、產品表面呈“乾爽”狀態;採用一站式整合技術設備極大的提高運輸質量,提高性價比,獲得更高的利潤和更好的口碑。
幹霧細胞技術優勢在於可提供 95% 以上的高溼度,水粒子的大小為 2-10 微米,可迅速均勻擴散,形成“幹霧”,在低溫下( ≥ -1 ℃ )不會結露凝水, 貯藏庫內呈“乾爽”狀態,果蔬、包裝物表面不積水,有效控制果蔬失水、失重,低溫高溼抑制細胞的生命活動。可同時利用“幹霧”對貯藏庫進行果蔬入庫前及貯藏期間的清潔滅菌,防止微生物滋生,控制腐爛傳染。利用滅菌和綠色保鮮淨化技術對運輸存儲的環境進行滅菌消毒,降低表面農藥殘留,延遲保質期,同時滅菌技術具有氧化除臭及氧化蔬菜新陳代謝的產物的作用,延緩了瓜果類蔬菜的後熟衰老、促進蔬菜創傷癒合、防止腐爛變質等效果。
由於幹霧控溼生物保鮮技術在果蔬保鮮和降低儲藏成本方面具有良好效果,其“幹霧”系統既能保持高溼度,又能防止高溼度引起的落水、滴水現象,因而可保證果蔬的重量和新鮮品質。“幹霧化”解決方案越來越多地覆蓋了荷蘭超市的農產品貨架,以確保其水果和蔬菜得到適當的水分,從而減少了潛在的食物浪費。與通常在美國等地使用的系統相反,“幹霧化”不會增加產品的溼度。雖然您在某些超市看到使用自動噴水器,但在荷蘭越來越普遍的做法是“造霧而不是下雨”。
海聯工委將集成“中國臺灣幹霧細胞儲存技術”引入大陸,該技術已引起大陸多個機構的興趣。海聯工委將籌建全球生命綠洲基金推進臺灣幹霧細胞儲存技術項目合作,並將集成其他技術落戶全球生命綠洲長城。海聯工委發起建設的10座全球生命綠洲長城,將與國家農業農村部中國獸醫藥品監察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中國農業科學院草原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歐洲卓越可持續水技術中心(Wetsus)等多家國內外著名科研機構達成合作,將在水治理、大氣治理、土壤修復與治理、動物疫病防治、口蹄疫防治、優質牧草新品種培育、草原生態修復與可持續利用等方面進行國內外相關技術的合作,共同打造全球生命綠色長城。
據海聯工委會長鄭帥介紹,2020全球生命論壇是“全球生命系統工程”十大系統之一。2020全球生命論壇計劃於6月下旬舉辦,主題是“生命﹒災難﹒覺醒”,是全球生命系統工程的全面啟動和報告大會。論壇將邀請世界各國專家學者在水、土、大氣、微生物、植物、動物、疾病、藥物、醫療等領域圍繞“生命﹒新思想”、“生命﹒新技術”、“生命﹒新生產”、“生命﹒新生活”等四大主題,深入交流、凝聚共識,推動生命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取得更多突破,攜手應對重大疾病、人口老化、環境汙染、資源短缺等挑戰,促進世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各國人民帶來更多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