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幸存者偏差百度词条是这么说的:另译为 “生存者偏差” 或 “存活者偏差”,是一种常见的逻辑谬误。指的是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日常表达为 “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 等。

翻译成人话大概是这个意思:幸存者偏差,指的是在做统计分析时,我们只专注于那些成功的例子,从而得出以偏概全的错误结论。大致来讲,成功的例子往往只属于少数。如果我们只看成功的幸存者,而忽略那些大部分的“倒霉蛋”,那么就会得出很多不符合常理的荒唐结论。

当取得资讯的渠道,仅来自于幸存者时(因为死人不会说话),此资讯可能会存在与实际情况不同的偏差。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 “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 “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 或者 “我一个朋友去找了这个医生” 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所谓 “兼听则明” 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的了解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还有在平常我们丢袜子的时候总是会发现少一只,因为两只袜子都丢了就不容易发现袜子丢了,所以往往注意到袜子丢了的时候都是只丢了一只袜子。

我们多少人因为这个幸存者偏差而被别有用心的人当成是韭菜割了呢?

现在常见的手段就是,某某大V说,我带学员做什么项目,买了我的某个课程,几天实现粉丝转化、成交多少单,从此月入过万,几万,十几万......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实现了人生逆袭。赶快来订阅我的专栏或者购买我的课程,只要付出努力跟我好好学,你也可以。

类似这种的营销话术,相信不少人都看过,包括抖音上也有很多类似的短视频文案。

聪明的读者很容易就能看出,这种宣传方式是典型的“幸存者”推销法

殊不知,这个被当做典型的某学员,是多少人中才出了这么一个,其他牺牲掉的人又有多少。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再比如在私募股权(VC/PE)领域,如果投资者不加小心,也很容易堕入“幸存者偏差”的陷阱。

那些鼓励投资者去购买私募股权基金的宣传材料,总会列举出一些造富神话。比如假设你在XX年前投了阿里巴巴,或者京东,你就可能z赚到XXX倍的回报。

在那些私募股权基金的宣传材料中,基金经理们最爱分享的,就是那些“成功故事”。我们基金在XX年投了“滴滴出行”,或者“今日头条”,或者“摩拜单车”,从这个案例中赚到了XX倍回报。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难得不是事后诸葛亮,而是在事前从千千万万个项目中沙里淘金,找到下一个“阿里巴巴”。

为了投到一个“滴滴出行”,一位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可能投了上百个项目而一无所获。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些投资的总体业绩和成功比例。但是很遗憾的,由于私募股权基金属于私募基金,政府监管部门对其信息披露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因此除了基金经理自己知道以外,很少有其他人可以获得这方面的准确信息。

像“幸存者偏差”这样的统计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普遍的。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比如如今很多人在说,谁谁谁当初没好好上学如今照样挣大钱,而好多用功读书的人,毕业后反而不如那些没好好学习的人混得好。并且因为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所以很多人得出“上学没有用处”,“读书无用”的结论。

但真相却是,这些其实只是个例,因为基数太大,所以看起来有很多。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官方口径,可以算出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仅占总人口的8.7%左右。可以看出学历低的人数远高于学历高的人数,所以即便低学历者成功率远低于高学历者,也照样会导致低学历者出现大批成功人士。

对于高学历者,普通人既会关注成功的人,也会关注那些没成功的人,并且高学历却落魄的人尤其受关注,容易被当做新闻报道;而对于低学历者,普通人往往只关注成功者,忽视了广大学历低又没成功的人。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些“沉默的数据”,才产生“读书无用”这种错误结论。

再有比如如今在影视、小说或ACG圈子中,很多人都持这样一种观点:冷门作品佳作多,好看,艺术高。热门作品商业化,不好看,艺术低(或没艺术),其实商业与艺术是对立的。

先不说艺术是否有高下之分,这里先假设有吧。其实这种人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关注的冷门作品,通常只是大家口口相传的少数优秀冷门作品,忽视了广大不知名的冷门作品,而那些优秀冷门作品基本是在广大冷门作品中筛选出来的。热门作品则不同,不管好不好看,都会受到广泛关注。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以电影为例,根据IMDB数据库统计,如今的电影已经大约有40万部(feature,不包括短片,纪录片等),并且如今每年都有将近一万部电影上映。在这几十万部电影中,票房高的只是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很多人在拿这一小部分热门电影和一大部分冷门电影比艺术,并且还不是比平均值,而是比数量。

再或者虽然是比平均值,但比较的是热门作品与大家口口相传的优秀冷门作品,这些口碑好的冷门作品其实只是广大冷门作品中很小的一部分(也不太可能有人把将近40万部电影全看过),至于那些口碑不好的冷门作品,因为自己没听说过也没看过就这么被筛选掉了,拿来比平均必然热门吃亏。由此得出冷门作品艺术高的结论明显是不科学的,就好比“读书无用论”一样。

关于幸存者偏差,还有一个最著名的有趣的例子,是二战中英国轰炸机的例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下。

1940年左右,在英国和德国进行的空战中,双方都损失了不少轰炸机和飞行员。因此当时英国军部研究的一大课题就是:在轰炸机的哪个部位装上更厚的装甲,可以提高本方飞机的防御能力,减少损失。由于装甲很厚,会极大的增加飞机的重量,不可能将飞机从头到尾全都用装甲包起来,因此研究人员需要做出选择,在飞机最易受到攻击的地方加上装甲。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当时的英国军方研究了那些从欧洲大陆空战中飞回来的轰炸机。如上图所示,飞机上被打到的弹孔主要集中在机身中央,两侧的机翼和尾翼部分。因此研究人员提议,在弹孔最密集的部分加上装甲,以提高飞机的防御能力

这一建议被美国军队统计研究部的统计学家Abraham Wald否决。Wald连续写了8篇研究报告,指出这些百孔千疮的轰炸机是从战场上成功飞回来的“幸存者”,因此它们机身上的弹孔对于飞机来说算不上致命。要想救那些轰炸机飞行员的性命,更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研究那些被打中并坠毁的轰炸机。只有研究那些没有成功返航的“倒霉蛋”,才能有的放矢,找到这些飞机最脆弱的地方并用装甲加强。Wald的建议后来被英国军方采纳,挽救了成千上万的飞行员性命。

说了这么多例子,相信小伙伴们已经对幸存者偏差有一定了解了,希望我们都能把它运用于自己的工作生活中,不要让自己再成为“幸存者”推销法的嫩韭菜。


多少人被当“韭菜”割,是因为不了解什么是幸存者偏差。


我们之前常见的,被用来广泛传播的,是微商的例子。某某总代提了豪车豪宅,拍照留念,并配上一段感人肺腑的“获奖感言”。现在被大家调侃为房子车子都是租来的,但其中真的不乏成功的人,但那也仅仅是庞大微商大军中的“幸存者”而已。更广大的小伙伴都变成了别人成功路上的垫脚石,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

现在呢随着媒体媒介的改变,这个套路出现了很多不同的变种形式,比如:带你做跨境电商的,带你做闲鱼的,带你做头条的,带你做抖音的,带你做专栏的,带你写小说的。当然我不是说这些领域不能做,是有些人利用你的小白心态,割你韭菜让你交学费。

希望我们都不要被幸存者偏差所蒙蔽双眼,认清理想世界和现实生活的差距,脚踏实地好好努力,永远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将发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