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作者:包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1

有的父母,正在喂给孩子“毒药”

11月6日,《萌芽》杂志官方微博宣布取消本届新概念作文获奖者的成绩,因为抄袭。

很快,这件事上了热搜。毕竟,抄袭这种事这几年太过猖狂,让很多人“意难平”。

然而,比抄袭这件事本身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件事的处理过程:

从始至终,“抄袭者”本人都没有站出来诚心道歉,然后承担自己犯错的后果,而是由母亲扮演“承担者”与受害者沟通,为了维护自己的女儿,不惜扮可怜变相“威胁”受害者原谅而且删除微博。

这位母亲拿出女儿以前的文章给受害者看,试图以这种方式辩解,还告诉受害者,只有他真心原谅了自己的女儿,她的病才能好。

这位母亲认为,只要受害者蹦出“我原谅了”这几个字,自己的负担就能放下,过错就能翻篇。却从来没有想过,受害人的心理伤害谁来补偿?自己女儿犯的错难道只需用你代言的一句“对不起”就可以轻易划过?那她以后是不是还会犯,因为她不用承担后果,反而有母亲摆平?

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更为严重。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其实有很多的父母和这位母亲一样,面对孩子犯的错,往往第一反应是想办法帮孩子解决甚至包庇,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不忍心看孩子因为一个错误去承担痛苦甚至为了弥补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而且所谓“家丑不可外扬”,我们宁愿自己指责孩子,也不愿意看到孩子被别人、被社会“教育”。所以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选择帮孩子解决问题甚至为了维护孩子付出自己。

不过这种看上去似蜜糖般的“爱”,实则比“砒霜”还毒,甚至正在毁掉孩子。

在这种保护下,那个犯错的孩子,从来不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有多严重,也开始习惯了犯错就往后退,扔给别人。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没人教过他们还有“承担”,还有“责任感”。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前不久,在美国霍金山州立公园,发生了一起悲剧。

一位44 岁的女摄影师,正在给学生们拍照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木头砸中身亡。从事情发生到女摄影师确认死亡,只有两分钟。当旁边的人在慌忙中报警、哭泣之时,这个年轻的生命早已离开地球,只把悲伤留给了自己的家人以及四个只有十几岁的孩子。

而那个重达33.6公斤的木头,也并非从天而降,而是被两名16岁的青少年从高达20多米的地方推下去的,实属人祸。更可悲的是,这两名青少年,并非不知道这里不可以扔东西,也知道这个公园到处是人。

他们只是不负责任罢了,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蔑视自己的生命顺带夺走别人的生命。

大哲学家培根有句格言是这样说的:责任心是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它若早早地播种在孩子的心田,将会收获一生一世的幸福。

父母若不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无异于亲手毁掉孩子的未来和整个家庭,甚至危害社会中的其他人。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02

没有责任感的背后,是父母的不放手

我记得作家刘瑜在《爱无葬身之地》曾这样描述过父母那密不透风的爱:

一见到父母,我的心理机制,就像一个遇到强光立刻关闭贝壳的壳类动物一样,自动把自己调试到一种很白痴、很蔫、很封闭的状态。什么都不想,几乎什么也不说,就等着爸妈安排我吃什么、穿什么、上哪、干吗

。”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对于“依赖于父母”大概也认为天经地义,因为父母从来没有教会他们“你的人生是你的,你需要自己负责”。

那些因为“爱”而将孩子保护、隔离起来的父母,无异于在培养一个个“白痴”,一个个“巨婴”,而最终,只能自己承担后果,那便是一辈子为孩子负责,为孩子而活。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放手才会让孩子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就像一则泰国公益片里所描述的那样:

主人公是一个优秀、独立的人,有自己的想法,而且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他一直有一个困惑,就是父亲是不是不爱自己。

别人在家长的拥抱中踏入校园,而他只能孤零零地独自上学;在别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完成手工作业的时候,他只能自己绞尽脑汁独自完成……

从小到大,他没有感受到父亲的支持,只有冷淡。而在一次争吵中,母亲将一本相册递给他,他才发现,这么多年,父亲一直默默记录着他的一点一滴。父亲不是不爱他,而是用自己的方式,让他独立,让他过自己的人生。

也正因为如此,他才能成长为现在的自己——自立而且有责任感。

正如维克多·弗兰克所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那就是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03

一个公式,轻松培养孩子责任感,

法国学者波达斯普有言:人的观念、标准,深受家长影响,并根植于脑海。

孩子的观念和行为标准,不会凭空形成,而是被父母左右。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引导他们意识到责任,并把“责任感”刻到骨子里非常重要。

而关于培养责任感,美国畅销书《双向养育》里提到了一个公式:R=TLC.

R(Responsibility)是责任感;T(Think):思考的能力;L(Love):爱的能力;C(Confidence):行动的信心和勇气。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便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 1、T——学会思考,明辨是非

还记得那个杀死自己母亲的12岁的少年吗?称之为少年,不如称之为“魔鬼”。

因为和母亲的矛盾和争吵,便如此狠心,而当警察问他“你错了没有?”,得到的回答是:“我杀得不是别人,我杀得是我妈妈。”多么可怕,不寒而栗。这就是没有是非观的孩子的悲剧。

《原生家庭》里这样写道:他们接触不到任何家庭以外的参照标准,于是在家中获取的关于自身及他人的信息便被孩子当作普世真理,深深铭刻于心。

孩子的是非观来自于家庭,来自于父母。

前段时间那个明明自己在图书馆吵到别人,却破口大骂侮辱别人的母亲,我为她的孩子感到悲哀。在这种家庭长大的孩子,怎么培养正确的是非观?

孩子是父母的影射。身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对孩子负责,明确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并用自己的行为去践行这些真理。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 2、L——有同理心,承担后果

道明寺的经典台词之一是“道歉有用,要警察干嘛”,以前觉得这句话太过霸道,蛮不讲理,到了现在,却开始认可这句话。

道歉,只不过是为了让自己好过,但始终没有放过受害者。一句道歉往往并不能抹平伤害,除了道歉,更重要的是尽力弥补错误带来的损失。

可以犯错,但犯错后弥补受害者,承担损失才是最重要的。

高桥先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在秘鲁大学做教授时,家里的玻璃曾经被隔壁美国小男孩打碎过。高桥夫妇以为过不了多久,那对美国夫妇就会登门道歉,可谁知从始至终,大人都没有露过面,出现在门口的,是那个小男孩。

而且道歉后,事情并没有结束。第二天,小男孩就送来了玻璃,为自己的行为表示抱歉而且保证再也不会犯。从小男孩的话中,夫妇俩了解到这玻璃是孩子用自己的零花钱买的。看到这么真诚的孩子,夫妻俩送了他一袋糖果。

结果孩子走不久后,孩子的父亲出现了,把糖果还给他们,道谢后解释道:我认为孩子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这是应该的,不该得到奖励。

诚然,孩子犯错不论大小,都不要着急为孩子辩解,让他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这样孩子才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会影响别人,才会在下一次行动之前,思考后果。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 3、C——敢于行动,不怕犯错

要给孩子犯错的机会,才会有“负责”的机会。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犯错便满是慌乱,所以恨不得所有事情都帮他办了,然而这些正在扼杀孩子的责任感。

人本主义学派罗杰斯认为:人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内在趋势,孩子处于幼儿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各种主动尝试的愿望,这正是一种责任的萌芽。

所以,放手让孩子去犯错,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第一步

正如演员陶虹所做的那样。

陶虹在一次采访中谈到自己的女儿,说一直以为女儿不喜欢玩积木,因为每次在别的小朋友一脸兴奋的时候,她就静静地坐在一旁,本来想尊重孩子的性格,后来却发现女儿不想玩只是因为怕玩得不好,害怕失败,而不是不喜欢。

知道这件事后,陶虹便在生活中故意犯一些小错误,告诉孩子,你看大人也经常犯错误,所以放心去做就好了,犯错很正常。果然,不久之后,女儿确实爱上了积木。

孩子不是在犯错,是在成长;小的时候敢去犯错,长大后才不会被一点错误吓到,不敢去承担。

《新概念》获奖者抄袭,母亲包庇:父母之爱,毁掉孩子的责任感

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才会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并努力让自己拥有灿烂的人生。

而我们努力去培养一个有责任感的孩子,不仅是对孩子的人生负责,也是对“父母”这个身份的负责。

作者简介:包子,手写情感和育儿,望有一天笔下生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