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文/糖糖姑娘

《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近日,由黄磊、海清、陶虹、沙溢等老戏骨联袂主演的电视剧《小欢喜》爆火,开播以来收视率一路飙升,取得了极好的口碑,被网友称作“良心剧”。这是一部以高三学习生活为背景,以家庭亲子教育为主线,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夫妻之间的矛盾、反抗以及妥协为主题的电视剧。

因剧情贴近生活,内容真实,代入感极强,不少网友惊呼:“这部剧貌似在说我家,简直是同款妈妈……”“这部剧道出了老母亲的心酸呐,家里正养着两个方一凡同款的娃呢……”。

剧中,童文洁(海清饰)和宋倩(陶虹饰)两位妈妈是一对姐妹花,她们一面拼命地挣钱养家,一面对孩子的学习“严防死守”,变着花样对孩子“下功夫”,从改善学习环境、制定学习计划,到扫除孩子的学习“障碍”,甚至是替孩子“筛选”朋友,事无巨细,毫无半点含糊。

而方圆(黄磊饰)和乔卫东(沙溢饰)两位爸爸,是一对好朋友,更巧的是,哥两的育儿方式一模一样,都推崇“快乐教育”的方式,一致认为,孩子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变着法帮助孩子逃脱妈妈的“魔掌”,提倡让孩子真正地感受快乐。

从这两对夫妻的日常中,明显看出:妈妈比爸爸要焦虑得多,孩子的风吹草动必然引起她们的“躁动”,典型的“虎妈猫爸”的角色设定。这跟现实生活中“我妈太啰嗦,我喜欢我爸”的情况如出一辙。

01在亲子教育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一:从生理上来说,妈妈和孩子有着更亲密的联接

从十月怀胎到分娩,再到坐月子,然后看着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长大成人,妈妈自认为孩子是从自己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跟孩子有着更深的联接,认为亲密度要高于爸爸,因此,她们会觉得自己更有权利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当孩子有一丁点不听话时,妈妈就会投射到自己身上来,就像剧中童文洁对儿子方一凡怒吼的那句:“我为什么要生你……你这样对得起我吗?”

换言之,我生了你,我对你负责,你也必须对得起我。

对孩子的责任感和与孩子之间高于常人的亲密度,让妈妈们更容易变得焦虑。

《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二:女性拥有更强的家庭责任感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学家研究发现:

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女性往往比男性更容易感到焦虑。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Susan Nolen —hoeksema曾在研究后认为,这背后的原因是女性更强的家庭责任感——她们往往更倾向与为别人的幸福负责,尤其是自己的孩子和丈夫。

这种“责任感”,对女性来说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她们特别想做好一些事情,而当事情变得错综复杂、不受控制时,她们常常会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通常,在孩子教育的任务分配上,大部分家庭都会把“督促孩子做功课”、“陪同孩子做手工”等任务内定为“母职”,理所当然由妈妈完成。

所以,当孩子表现得不那么优秀的时候,妈妈会因为责任感而变得自责、焦虑。

三:妈妈将安全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把孩子视为一切

宋倩和英子这一对母女,简直太虐了,作为单亲妈妈,既要带着孩子,又要拼事业,宋倩必然生活得很辛苦,又因前期受到离婚的伤害,婚姻给她的安全感荡然无存,可人总得有寄托啊,于是她将这份寄托放在女儿身上,将女儿视为一切,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牵动她那颗脆弱的心。

抓得太紧,精神过于紧绷,当女儿考了第二名的时候,她面上说不在乎,但脸上的表情明显不自然,随后,她发现女儿书包里有朋友送的玩具时,绷紧的那根弦突然断了,她开始了勃然大怒:“这次考第二名,下次呢?”

女儿和女儿的成绩,是她的全部,她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女儿的生活死死地控制住,不给对方喘一口气,这样的亲子关系过于压抑。

太强的控制欲,是亲子关系的“定时炸弹”,稍有不慎,就会面目全非。“捂得”太紧,更容易焦虑。

四:另一半的不配合,甚至是“拖后腿”

从剧中,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是妈妈们在忙前忙后,爸爸们优哉游哉,一副“我娃快乐我幸福”的淡然心态,哪怕孩子的学习成绩垫底也不担心。

养育孩子是一项艰难又长远的事,对于妈妈而言,必定亲力亲为,如果另一半不但不配合还“拖后腿”时,那就难办了。

就像剧中,宋倩和前夫乔卫东有约定,一个月只能见女儿一面,可前夫总是以各种理由打破约定,“厚着脸皮”来看女儿,尽管他没有恶意,确实也是想女儿了,但在宋倩看来,对方就是来捣乱,打乱女儿的学习计划,耽误学习进度。

当一方制定的计划被另一方打乱时,不满和焦虑必定紧追而来,争吵避免不了,所以宋倩和前夫一见面,必然大吵。

《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02面对育儿的压力和焦虑感,妈妈们该何去何从?

一:在教育孩子中,对于另一半放权,让其参与进来

剧中的妈妈们凡事亲力亲为,大包小包自己扛,从不让爸爸们插手,以至于把对方养成佛系派。

每次宋倩跟前夫吵架时,对方都会说一句,“英子也是我的女儿”,是的,父母双方,谁都不可能对孩子“独裁”,占为己有,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既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母爱教会孩子柔软,而父爱教会孩子刚强,两者缺一不可。

作为妈妈,应该收起自己的锋芒,适当放权给另一半,让另一半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来,比如妈妈主要负责督促孩子学习,爸爸可以教孩子一些扩展知识,像智力游戏等。父母教育孩子要做到合理分工,优化资源匹配,这样不但可以减轻一方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二:养育孩子中,父母双方的沟通方式很重要

父母双方,在育儿上要做到有效的沟通:

首先,如果对方的教育理念跟自己的相悖,切忌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先不着急否定,尝试着去了解对方观点的依据。

其次,说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要偏执地认为只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是正确的,学会与对方去沟通,最后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选择一套最好的方案,双方并遵守相关约定。

最后,正视“孩子教育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心理会发生变化,教育方式也需随之改变,这时,需要父母双方共同配合更改方案。同时,父母也要及时更改心态,去适应孩子的成长。

三:不必纠结于孩子更爱妈妈还是更爱爸爸

剧中有一幕很揪心,宋倩崩溃地质问女儿:“你现在是不是就喜欢你爸了?”

吓得女儿赶紧说:“我肯定更爱您啊。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有些人总是会问孩子,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

提问的人并不知道,这个问题对于孩子来说,过于困难,难于抉择。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对情感的感知能力也是独立的,如果父母双方非得在孩子心里争个高低,这种行为不仅伤害到父母中的某一方,同时也会伤害孩子,因为孩子不知道该怎么去爱,怎么才能拿捏好这个度,他害怕得罪任何一方,于是变得小心翼翼,慢慢地学会了隐藏情感,从而变得不快乐。

就算是离异夫妻,如果孩子得到另一方的疼爱,也是好一件事,婚姻破裂是大人的事,不该让孩子替大人去承担过错,只能爱爸爸,或者只能爱妈妈,这个抉择太难了。

《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四:学会与孩子共情

在很多孩子的印象中,妈妈都是唠叨的形象,如果做错了事,就更不得了,就像剧中的童文洁,当儿子做错事时,上来就是一通劈头盖脸的骂,全然不顾儿子已经是成年人了。

心理学家吉诺特指出,如果父母经常否定孩子的感受,他会感到困惑和愤怒,坏的感受也会不断积累。而孩子的感受和行为有直接关系,好的感受,就会有好的行为;坏的感受就会有坏的行为。

父母需要接受孩子的感受,并帮助孩子面对他们自身的感受,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与孩子产生共情,才能达到好的沟通,从而让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更深的联接。

父母要明白一件事:孩子做事的初衷应当是为了自己的成长,而不是为了父母。我们希望孩子怎么做,必须要他们清晰地知道,这件事对于他们的意义何在,反之,一切的逼迫都毫无意义,反而会让彼此都徒增焦虑。

03家庭成员之间的共情能力才是家庭和谐的关键

无论是父母或是儿女,我们都在一路经历,一路成长,这个过程中少不了矛盾、误会和冲突,作为家庭的每一个成员,我们要学会理解彼此,关爱彼此,看到彼此的付出,感知彼此的脆弱,拒绝暴力沟通。

共情能力也就我们常说的“同理心”,是解决家庭内部矛盾的关键。

那么,怎样才算与对方共情呢?

在《爱的五种能力》一书中,作者给出了正确的步骤:

第一步是“接受”,接受的潜台词是“我接受了你的感受,并允许你有这种感受。”

第二步是“分享”,分享的意思就是给足对方时间和勇气,引导对方说出愤怒的来源,这时你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就好,千万别打断对方,哪怕对方说的不在理。

第三步是“肯定”,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肯定对方的情绪,而不是去判断对方的对错。比如说“发生这种事,你生气是应该的”。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情绪得到了肯定,她的情绪就会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

第四步是“启发”,启发有别于说教,它更注重于引导对方分析问题,从而找到解决方案。

比如“XX那样对你,你觉得最主要是什么原因?”通过提问,引导对方分析问题,找到矛盾的根源,从而解决问题。

只有拥有“共情”能力,我们才会明白: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色都不可替代,每一个角色都不容易,父母有失业压力、养家糊口的压力、教育孩子的压力,作为孩子,有升学压力、就业压力,未来同样会有结婚的压力。家庭中每一个角色都是同一条船上的战友,只有互相爱护,互相理解,才能将船驶向幸福的彼岸。

《小欢喜》热播 : 养育孩子中,为什么妈妈比爸爸更容易焦虑?

图片来源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