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其青,腳尖上蝴蝶飛

輕巧地把毽子停在腳尖上,輕輕一挑把毽子彈起,然後雙手做出大鵬展翅的動作,接著用右腳把毽子踢到肩膀的後側方,腰部一發力,緊跟一個180度的轉身,一口叼住在空中做“舞蹈”的毽子……新冠肺炎疫情期間,興華路街道邢臺路社區“北蝶花毽”花毽隊隊長曾其青成了抖音上的網紅,一隻小小的毽子,在常人的腳上踢十來個回合已屬不易,而69歲的曾其青卻能或踢或挑地耍上將近百個招式,數小時不讓毽子落地。


曾其青,腳尖上蝴蝶飛


60歲那年跟外甥學踢毽

曾其青的家,面積不算大,但是角角落落都充滿了“潮”氣息,為了滿足隨時隨地踢毽子的需求,他去年對家裡重新裝修,把陽臺打造成了踢花毽的場地,小小陽臺便成了曾其青的一方樂土。

提及如何與毽子結緣,曾其青笑談,“60歲那一年,和老伴在北京的姐姐家看見愛好花毽的外甥踢花毽,我就知道,這輩子和花毽是再也分不開了。”

毽子踢起來,沒想到花樣這麼多,想到小時候愛玩沙包,踢毽子又沒有場地限制,還能鍛鍊,曾其青乾脆小住了下來,不僅每天跟著外甥踢毽兒,空閒下來還去天壇公園看大家踢花毽,懷念起小時候踢沙包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快樂。

除了花樣,曾其青在接觸花毽的過程中,逐漸被其悠久的歷史文化所折服。踢毽子是從古代“蹴鞠”演變而來的,起源於漢代,而盛行於南北朝及隋、唐。蹴鞠本是軍中習武之戲,類似今天的足球賽,經過幾千年的發展,蹴鞠被毽取而代之,娛樂範圍亦由軍中擴展到民間,成為我國民間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體育活動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花毽因構造和打法的區別,有南北派之分,俗稱“南燕北蝶”,他練習的正是北蝶花毽。

因為熱愛,所以堅持。回到李滄的家中,他就根據自己所學的內容,結合網絡上的視頻,每天清晨和傍晚都去滄口公園,一番勤學苦練,悟出了踢毽兒的規律和四項基本功相互作用的路數。

怎樣才能讓毽子在空中做出各式各樣優美的“舞蹈”?曾其青說,這要靠力度與毽感。“要利用腳面、腳尖的弧度,給毽子加力,加旋轉,讓毽子在腳面上方飛快轉動起來。”至於超強的控毽技術,前後左右都能無死角控毽,讓毽子在他自己身體的前後左右上下翻飛,就如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一樣,只有靠勤練。

一盤、二拐、三磕、四繃,是花式踢毽的四項基本功,練熟了這四項基本功,就為練習花式踢法打下了基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曾其青踢毽技術出神入化並非偶然。從剛剛開始接觸花鍵到現在,這四個基本功曾其青每天要練習100個,從來沒有間斷過。興趣加上努力,曾其青的每次表演都能讓人眼前一亮。


觀察蝴蝶踢“活”毽子

踢法創新,先要學會將毽子踢好,再去琢磨把毽子踢“活”。北蝶花毽是由蝴蝶的動作衍生而來,良好的觀察習慣對於曾其青花樣創新發揮了重要作用。通過近距離觀察蝴蝶運動,曾其青在花毽原有的花樣基礎上,原創出了三種新的花樣。

在緩慢地移動與湊近觀察蝴蝶時,清幽的道路顯得“擁擠”起來,不斷給人帶來驚喜。一對蝴蝶在交配;幾隻蝴蝶跳躍到樹枝上;落在花上的蝴蝶展翅高飛……大自然富於生機,驚喜總是更多青睞有心人。曾其青每次出遊看到蝴蝶,一蹲就是好幾個小時,並原創出落蝶飛、蝶飛沖天等動作樣式。

背上相機,看到蝴蝶就“咔嚓咔嚓”按動快門,這成了練習花毽以來曾其青最大的愛好。“攝影讓我看到了生活中很多美的東西,運用到了花毽花樣創新中。”曾其青說,平日裡自己時間安排得很滿,只要一有時間,他就去拍攝蝴蝶。

花毽要踢好,還要把舞臺感踢出來。曾其青在練習中不拘泥於傳統招式,不斷進行創新,融合並加入武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元素,使花毽更具有觀賞性和藝術性。

一有機會,曾其青就會參加一些民俗體育比賽,和一起參賽的全國各地的毽友切磋交流技巧經驗,為自己退休後的生活增添亮麗的色彩。在第四屆青島市花毽錦標賽上,他榮獲個人自選動作賽冠軍,並蟬聯民俗老遊戲擂臺爭霸賽擂主。

毽子雖小,但健身功能齊全,腦、眼、身、腿、腳,樣樣都能鍛鍊到。花鍵已經成為曾其青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大的收穫就是身體越來越好。自從練習踢花毽,他原有的左臂中風問題徹底得到了解決。


社區總動員,一起來踢毽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用自己的餘熱去幫助別人快樂自己,是件幸福的事。曾其清總想著帶動大家一起健身,一起進步,把鍛鍊身體的好方法傳遞給其他人。

2011年剛剛開始踢毽的時候,青島踢北蝶花毽的人並不多。曾其青每次學會了新動作就教給一起玩的街坊,漸漸地,滄口公園裡氛圍越來越熱鬧,玩法多樣、易學易練、器材簡單、不易受傷的花毽逐漸有了蓋過廣場舞的勢頭。

每當金雞報曉,迎來冉冉升起的朝陽,滄口公園的街頭巷尾、公園廣場便湧現出一大批踢花毽的男男女女;他們或單人,或三五成群,時而凌空騰躍,時而俯身勾踢,那如燕的身姿和婀娜的形態伴著上下翻飛、五顏六色的花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每週和毽友們在公園的“毽約”已然形成了不言而喻的默契,在這裡,踢毽的不少是夫妻聯袂上陣,還有三代同場的,父子兵、爺孫兵,全家總動員,一起來踢毽。

2017年,曾其青在社區組建了“北蝶花毽”花毽隊,把花毽這項運動進行推廣,這支隊伍集合了社區里老年花毽運動愛好者,平均年齡64歲,他們每天集中練習3個小時,在一起蹦蹦跳跳說說笑笑中健身娛樂,為晚年生活注入了活力。

花毽講究的是守規矩和懂配合,四人一組,每人依次輪流踢毽子,不能變順序、換位置,需要集中精力做好動作。現在隊員們已經從起初的比數踢晉升到技巧踢,從最基礎的盤踢、磕踢、拐踢逐步向高難度擴展,肢體變化越來越精巧,花樣踢法越來越多,“北蝶花毽”花毽隊在團體比賽中經常獲得好成績。

曾其青說,踢毽子並不是為了要在比賽中取得多好成績,而是帶領大家一起來鍛鍊身體,強身健體才是目的。平日有空經常和毽隊隊員一起去爬山、旅遊,每次他都帶著花毽,走到哪兒踢到哪兒,周圍人就會被他和毽隊隊員們的精彩技藝深深吸引,他趁機向周圍遊客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蝶花毽,並鼓勵大家一起來學習踢花毽。他還走進學校,從娃娃抓起宣傳這項非遺項目,“只要哪間學校、哪個社區、哪個項目需要我,我就抽時間去分享,真正做到讓花毽運動走入百姓家”。

由於踢花毽特別容易受到場地、天氣影響,2017年,邢臺路社區建設了寬敞明亮的居民文體活動室,居民有了更好的場地,再加上曾其青毫無保留的專業指導,社區居民們踢花毽的積極性更高了。每天傍晚6點開始,活動室都會傳來陣陣的歡聲笑語和清脆的“嗒嗒嗒”的踢毽子的聲音,此時如果走進活動室,你就會看到花毽像一隻美麗的蝴蝶一樣在人們腳尖上下翻飛,每個人臉上都是既全神貫注又開心愉快的神情。有的居民是慕名而來向曾其青學習踢花毽,來學習的下有上小學的孩童,上有精神矍鑠的老人;有強身健體的男士,也有減肥愛美的女士。有些踢毽零基礎的居民天天傍晚跟著曾其青學習,半年左右就能熟練地踢幾個花樣了。

“以前我是亂踢一氣,現在在踢毽教練的悉心指點下我進步很快,以前只能一次性踢5下,現在一次性可以踢50多下。人老先從腿上見,而通過練習花式踢毽讓我腿腳更靈活,以前走路都覺氣喘,現在自己能一口氣在滄口公園走上兩圈。”跟隨曾其青練毽的退休職工王貴榮對踢毽健身益心的好處深有體會。

曾其青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義務授技,他帶過的徒弟林林總總有幾百人。“踢毽是一項老少咸宜的運動,它柔中帶剛,亦剛亦柔,毽品亦如人品。現在踢毽子的以老年人為主,年輕人學的少。有一些家庭怕孩子受傷、吃苦又耽誤學習,不想讓孩子學踢毽兒。其實關鍵在興趣,只要有興趣,就不怕吃苦,也不會耽誤學習。”曾其青用小小花毽影響了一代人。一個毽子,演繹著他的退休後的幸福生活,也抒發著他的愛毽情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