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農業物聯網+”實現智慧農業新跨越 百畝農莊只需7名員工

在辦公室內,繆小虎輕點鼠標或是智能手機,就能實時查看蔬果生產大棚內的溫度、溼度、土壤pH、二氧化碳、光照強度等參數,根據植物屬性不同,可以隨時在電腦上或移動端修改各項參數。這是無錫濱湖區世外源生態農莊運用的“農業互聯網+”現代農業生產管理技術,通過利用各種自動化、智能化、遠程控制的生產設備參與智慧農業生產過程,以確保各類農作物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生長環境,從而達到增產提質、調節生長週期、提高經濟效益的目的。

“農業互聯網+”培育優質果品

繆先生9年前租下了這片102餘畝的農莊,已累計投資1200多萬元,主人對農莊內90多畝農田進行了現代化設施改造,現在已經形成了以生態農業、有機農產品為主營的新型家庭農場。農莊種植的白沙系列“冠玉”枇杷近年來連續三屆榮獲省級“神園杯”特等獎及金獎,今年還在國家級優質枇杷評比活動中榮獲“全國十大精品枇杷”稱號。

這些優質水果的培育和榮譽的獲得,離不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運用。繆先生雖然不是農技專業,但他憑著對農業的一腔熱愛和鑽研精神,把自己擅長的工業物聯網等智能化技術融入農業生產,打造出了這些高科技大棚。他根據自然環境、地理位置、氣候等特點,打造了葡萄、枇杷、蔬菜3座智能連棟大棚。大棚從外觀到內部,都充滿了“黑科技”。大棚外觀申請了專利,頂部跟一般大棚不同,是尖尖的,大棚頂部覆蓋的薄膜會根據外界的溫度、天氣情況自動調節開關,打開只需要3分鐘。室內外溫差控制在2℃,這與人工相比高效和智能得多。棚內有先進的控制系統、滴灌系統、微噴系統和防雨排水系統等。

繆先生介紹說,“農業物聯網+”自動化智能控制系統,可以根據種植品種的不同通過傳感器採集所需的數據,比如枇杷大棚裡主要採集溫度、溼度、光照度、二氧化碳濃度、地下水位以及土壤的含水率等數據,將採集到的相關數據傳輸到計算機進行大數據分析。“在種植枇杷時我們統計分析了9年的數據,終於掌握了精準化管理的最佳參數,從而確保枇杷樹在各種不良天氣中始終處於較好的生長狀態,避免了病害發生和農藥使用,才種出了最生態、優質的枇杷。”繆先生說。

除了物聯網+智能連棟大棚,農莊還建有物聯網+智能的全自動泵站,以及農業物聯網+智能控制中控平臺和多套物聯網+智能的全自動排水子系統,整個農莊只有7名員工,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

建枇杷茶葉綠色防控體系

世外源生態農莊於2015年被評為濱湖區科技農業示範園,2017年被評為濱湖區科技農業先進單位。區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談到,世外源農莊一直致力於物聯網、測土配方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應用,在提升農產品品質、產量,減少化肥、農藥投入等方面都具有示範意義。因此,農莊和區農業農村局積極合作推廣物聯網智能化技術的應用,建設了枇杷、茶葉等作物綠色防控體系。

近年來,農莊每年都幫助其他果園進行智能控制改造,帶動周邊農戶共同發展。在濱湖區範圍內推廣建設了多個“智能科技園區”,幫助雙虹勤園、志家果品等4家園區進行了智能控制改造。還在新吳區鴻山街道和江陰市顧山街道新建3000平方米和5000平方米的智能農業大棚;幫助蘇州農校、宜興洋溪厚生農業科技生物有限公司(無錫基地)設計建造農業物聯網大棚36000平方米、300畝。

“農業物聯網”經過多年應用,減少了天氣等自然條件對農業作業時間的影響,提高了工作效率,減輕了勞動強度。農藥用藥次數年減少四分之三,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性,同時降低了勞動力成本。智慧農業技術不光降低了農業勞動強度,依靠現代物聯網技術發展起來的現代化農業,通過傳感器可以知道農作物缺什麼、缺多少,使得農業投入品的投放更精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