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创始人的高效阅读心法

每一次表达媒介的迁移,都伴随着一次浩大的人类工程——将人类社会的所有智慧从一种介质转化成另一种介质,比如门户时代,人们将所有智慧从散落在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和顶级牛人头脑里搬到互联网世界,比如视频时代,我们将这些智慧拍摄视频格式,当下短视频横行,各类智慧又以更为简洁、生动地形态主动推送给有需求的人。

人类如此之作,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地出现,但人类如此聪明,各类答案也更高效精准地涌现。

这就是创始人高效阅读的大背景。

古人获取人类智慧有四种主要形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人无数,名师指路,现在万卷书、万里路、百态人、众大师都在线了,不止在线,还更生动更简洁地表达给你看了。

人类的认知效率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升,认知成本则前所未有的下降,人与人之间的视野、知识结构也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沟壑,所谓圈层社会,社群结构都来自于这一点。

创始人,作为商业社会的核心物种,毕生所求要么逐利,要么责任驱动帮助社会解决难题,无论前者还是后者,无论遭遇挑战还是要发现机会,都需要找到答案

在所有答案都已经内容化尤其是变成更生动、简洁的内容背景下,创始人寻找答案最直接的路径就是阅读,从广义上而言,你给牛人打电话,给经济学家留言,给顾客发微信提问,都是阅读的一种,倾听型和阅读型人格阅读的侧重点不同而已。

寻找答案的能力,可以被拆解为问对问题的能力,高效检索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

三大能力就构成了创始人的高效阅读心法

寻找答案最关键的不是你能动员多少牛逼的人,而是你能问对问题,很多创始人拥有的社会资源尤其身边的智力资源很丰裕,但因为问不对问题,所以找不到答案捉不到机会。


【问对问题】


人工智能时代创始人的高效阅读心法

问对问题的本质,是要探求事实,界定边界,界定权重,追根溯源。

比如业绩不好,问题出在战略,还是组织,是公司还是个人,是前端还是后端,是外在环境还是内部控制,是经济周期还是自身发展阶段,是事实类问题还是信任类问题,是钱能解决的还是人能解决的。

有的创始人能发现各类问题,但不能对各类问题的权重或重要性进行排序,不知道孰轻孰重,这也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需要几个假设来界定,比如更长周期内哪个要素的作用更大,放大所有要素的量级,哪个要素放大量级后发挥的价值更大,顾客为中心思考的话,哪个要素更重要

本质上,思考价值排序追溯到极致,还是要回答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长期存在的意义,企业持续存在的意义,对顾客对市场对社会最大的贡献,自身优势或能力能改变的范围等等。

在没有能力问对问题时,退而求其次的路径就是顾客导向,所有的钱都来自顾客,顾客才是最大的股东,顾客才是塑造市场格局的利益主体,顾客是谁,怎么思考,怎么取舍,有什么偏好,什么习惯,行为被什么支配等等

再退而求其次则是对标行业标杆了,但对标最优的方法论本质上是一种经验主义,很容易被带偏,表面看对方产品为王,实际上人家拥有你很难拥有的供应链,看似服务制胜,实际上人家靠股权靠治理结构,或靠组织靠文化,或靠接班人计划等等,单纯的对标本质上就是把别人的过去当做自己当下的天花板。

所以问对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追根溯源,回到顾客身上,回到市场本身,回到人性本身。

问对问题,基本上就锁定了答案。

经历过高速成长周期的创始人,都会有一种心理体验,就是当自己选对了方向,进入某种增长轨道后,好像全世界都在帮自己,各种牛人的言论,各种顾客的反馈都在或明或暗或深或浅地告诉自己答案,自己每天都能接收到“上帝的声音”“上帝的礼物”。

这种心理体验,诠释了选择大于努力,我们所看到的几乎所有巨头在重要的历史关头也多少有那么一点被运气眷顾的成分。

选对问题本身,就意味着方程式前面的部分已经确定了,接下来只需要简单或复杂的计算过程就可以求解。在人类智慧被数学表达,被更生动有趣简洁有力的短内容表达的时代,求解过程很大一部分就是检索过程。

深谙互联网算法聚合规律的人,很容易就可以求解,不太懂的人只需要连接几位这类人就可以。

简单地说,每一个问题都有海量的答案,但更高质量的答案或更可信的信息源是稀缺的,因为稀缺所以也提升了检索效率,比如增长问题,是绝大多数老板最关心的表象问题,我们不难找到各类增长案例或增长方法论,但可能不太容易找到与自己匹配的增长解决方案。

最简洁的途径,是自上而下,从算法到案例的检索。


【检索海量高质量数据】


自上而下,就是找到对自己所处行业、企业最权威的牛人,比如专注投资这一赛道的投资人,专注研究这一领域的经济学家,从一行业走出来的意见领袖或媒体人,他们与问题有关的发言、分享,最新的观点、洞见,或直接电话联系,参加培训来解答疑惑等等

而教练、咨询顾问、独立董事、私董会、CEO个人顾问委员会等形态全部依据这种检索需求而生,也是创始人最常用的高效检索路径。

通过微信、头条、百度、各大视频网站直接检索就有海量高质量可选答案,通过权重较高的账号、阅读量较高的内容可以大概锁定相对精准的答案

从算法到案例,意味着,如果问题被锁定,那么答案本身的大逻辑也会被锁定,所以答案的算法也就大概清晰了,接下来只需要寻找各类有血有肉的案例即可

比如问题是企业文化,答案就被锁定在了为什么要做企业文化,如何做企业文化,怎么样以文化人,从理念到行为到结果。企业文化的核心算法通过专家、大牛可以锁定,企业文化的案例也就自然更容易检索模仿。

但互联网的本质依然是人类解决问题的工具,也即检索本身的边界不是互联网,有一部分答案可能写在顾客或者关键顾客头脑里,需要我们通过顾客访谈或顾客行为观察来检索到。

创始人最容易忽略的检索能力,就是对每天都能看到的顾客行为的观察,顾客心理的分析,以及对顾客行为顾客心理有体感的一线员工的深度访谈

检索过程,是高质量搜集决策信息决策依据的过程,检索形式不限于线上线下,成型的内容还是待挖掘探询的访谈,一对一的沟通还是一对多、多对多的共创涌现式的讨论

总之,检索目的是要尽可能穷举所有答案或决策依据,最终由创始人进行总结归纳


【单纯平静地总结归纳】


很多创始人并没有真正在意过这种在哈佛、耶鲁或麦肯锡、高盛天天刻意训练的基本技能,常常被各种夹杂了自以为是自我归因的经验、偏见,对一个已经明确知道从海量现成答案中筛选匹配正确答案的人而言,总结归纳更多考验的是自己内心的单纯、平静,而对于内心有大量噪音被各种偏见蒙蔽的人而言,从答案堆里找答案还需要对抗自己的偏见、经验。

所以总结归纳阶段,既需要结构化或逻辑思考能力,还需要一定的禅修功夫或佛家智慧,能将经验从自我身上剥离,甚至将自我、及自我认知的世界从身上剥离,站在一个没有任何立场任何情绪任何依据(空的境界)的视角来总结归纳。更确切的说,头脑里存在的只是能被数学表达的绝对理性,除此之外全是假设。


概括地讲,问对问题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检索答案是由少而多,发散抓取的过程,总结归纳是深入浅出,去繁就简,返璞归真的过程。

黄峥讲常识与理性,任正非讲顾客中心、价值为纲、奋斗者为本,王兴的好奇心,张一鸣的算法,稻盛和夫的正念,贝佐斯的长期主义,乔布斯的极致,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都多多少少诠释了这一心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