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大多數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會遇到如下5個問題:

  • 缺乏清晰的職業定位,不確定自己適合哪種類型的崗位;
  • 被職場上的表面現象所迷惑,產生許多的“誤以為”;
  • 和同事稱兄道弟,拿同事當朋友,把領導當親人,然後失望;
  • 掌握不少時間管理方法,但工作還是一團亂,等著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 把人脈看得比工作能力更重要,卻時常被所謂的人際關係所累。

本文帶著這5個使大多數應屆畢業生感到困惑的問題,深入探討初入職場時需要培養的5個關鍵工作習慣,助力廣大應屆畢業生在職場上得以加速成長。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01

工作習慣1:一邊思考,一邊執行

這麼多年來,我一直保持這種工作習慣:白天專心工作,夜間專注思考。有時只需睡前花上五分鐘時間,想清楚某個問題;而有時需要花上兩三個小時,慎重地做決策。

剛畢業那時,我和美國團隊有過一次深度合作,驚覺他們習慣先思考再執行。但在國內,同事們都是先做事再總結經驗。就在這點區別上,我不斷探尋思考與執行就順序方面的利弊問題。

我年輕時比較任性,既然分不清哪種順序較好,那就不妨一邊思考,一邊執行。慢慢的,我和我的年輕團隊都養成這種工作習慣,不斷迭代,效益也明顯增強。

  • 第一步:用《問題本》記錄執行過程中暫時不解的問題,不要急著去敲定它;
  • 第二步:劃出獨處的時間來思考本子上記錄的問題,不要急著求解,關鍵在於找到解決問題的邏輯;
  • 第三步:在做事情的過程中驗證邏輯的有效性,求解,記錄在《問題本》的對應位置,劃出問題與問題之間的關聯性,最終繪製成解決問題的思維導圖(用於日後借鑑)。

我們因培養思考的工作習慣,在理解能力與問題解決力方面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相較於同齡人來說更顯心智成熟(具備一定的管理能力),也愈發清晰地自我定位。

舉個例子。

剛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新媒體運營者,老做不出效果。如果不思考問題,就會抱怨平臺不給力。倘若有思考與執行並肩的好習慣,則會及時看清問題,及時轉換方向,又或者發現自己不適合此崗位。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02

工作習慣2:常問“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

隨著互聯網行業的高速發展,許多應屆畢業生在大學期間,通過網絡信息便獲知職場上的一些事,形成刻板印象。

初入職場後,應屆畢業生容易把自己遇到的事情,代入到其他人的經歷當中,極易停留在事情的表象上而忽略了問題發生的本質。

然而,掌握本質思考的能力非一日之寒。對應屆畢業生來說,常問“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則更能規避一些“誤以為”的情況。

  • 第一步:把看到的或親身經歷的事件轉化為“問題點”,例如,我們看到某位同事被排擠(現象),轉成她是因為XXX這件事被排擠(問題點);
  • 第二步:問“排擠她是為了什麼”;
  • 第三步:梳理可能的原因,進而篩選出最佳答案(深入問題的本質)。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03

工作習慣3:畫一條職場的“三八線”

我見過太多這樣的職場名場面:一起進入公司的幾位應屆畢業生,共同參與新人培訓,很快就熟絡起來,緊接著就義結金蘭。

起初倒是互幫互助,真像難兄難弟。可沒過多久,他們對彼此的期望越來越高,對領導的想象越來越好。可是,身邊的同事怎麼可能總圍著某個人轉呢?

曾經很要好的同學,也有可能變成同事。這不影響過去的情誼,可一旦身份轉變,仍要畫一條清晰的職場“三八線”(邊界)。

  • 第一步:瞭解自己對領導的期待,也有自己的底線;
  • 第二步:劃清楚與同事相處的邊界,什麼可說,什麼可為,有自己的一套標準;
  • 第三步:把對他人的期待,轉移到對自己的期待上。

舉個例子。

曾經很要好的一位大學同學,一起進入某家企業工作。曾經的同學情誼非常可貴,每想起來都讓人難忘,卻也只能懷念。一旦成為同事,就要清楚自己的邊界在哪裡,是同事,就是同事。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04

工作習慣4:請提前預約我的時間

我總會提前安排好下週的工作,想約同事的時間,也會提前一週定好。如果遇到緊急情況,我會提前2-3天通知約好的同事。

自從養成這樣的工作習慣,慢慢影響到我的領導。雖然一開始,他覺得麻煩,什麼安排還得提前一週說明。可沒過多久,他也開始有這樣的工作習慣,不會被大領導安排得明明白白。

隨後,整個團隊就認可這種工作習慣帶來的好處,也彼此互相理解,不再存在互相安排的問題,還諸事有商有量。

  • 第一步:做一份日程表,劃出自己的固定時間和彈性時間;
  • 第二步:固定時間不接受臨時預約,如遇不能提前一週的情況,可在彈性時間裡臨時預約;
  • 第三步:臨近預約的時間,應與預約者溝通,確定計劃是否有變。

舉個例子。

兩個月前,我約訪一位企業家,但他的時間太難確定,我就先約定了一週後的週末。約定當周的週四,我給企業家的秘書打過電話,確認週末方便的時間。如無空閒,則繼續預約下週時間。

但也有應屆畢業生擔心,這麼預約時間,會不會總讓事情無法落地。其實,時間管理之道在於,我們能夠很清晰地看到,做這件事何時開始,截止於何時,而非只管當下。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05

工作習慣5:20歲看能力,30歲看人脈,但人脈是積累出來的

這是非常多應屆畢業生對職場發展的誤解,認為有人脈就好辦事。確實,很多優秀人才是因為人脈背景而獲得offer,但也是極少數。

企業選用人才,先看其是否具備崗位所需的綜合能力。而對應屆畢業生的要求,則更看重潛力。潛力與人脈的關係並沒有太密切,可毋庸置疑,人脈還是非常重要的。

20-30歲階段,我們在不斷積累人脈,而非消耗人脈。初入職場,能力要比人脈更重要,而這些人脈更多體現在,如何激發我們的潛力。

  • 第一步:人生包括工作、學習、生活、理財、人脈和健康六大板塊,人際關係只是其中之一,且與工作的關係並行,這意味著工作不是非要和人脈聯繫到一起,有則更佳(只管積累);
  • 第二步:把所需的人脈進行分類,著重積累與自己強相關的人脈,同步劃出所在崗位的能力模型,標註薄弱點和學習計劃;
  • 第三步:一邊積累人脈,一邊增強能力,循環往復,至少堅持到30歲左右。

舉個例子。

我剛畢業時,遇到現在的師傅。當時不知道他是何方神聖,只獲知是位設計人才。後來我從事相關工作,就跟著他學習基本功,一邊積累行業人脈。

而工作十年後,我招了不少團隊成員做基本活兒,自己也跳出來做業務。這時,人際關係顯得愈發重要,我也成為別人的重要人脈。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培養5個工作習慣,成長速度超同齡人80%

06

小結

應屆畢業生初入職場,相比我們十幾年前的條件,已然好得太多了。但互聯網信息的高速發展,對應屆畢業生來說,有利有弊。

正因為經驗尚淺,職場新人很難有自己的見解,難以由表象到本質的思維突破,極易被某些相似的想象所代入。

如若我們能養成這五個好的工作習慣,成長速度遠要超過同齡人。首先,遇到問題不慌不忙,一邊思考,一邊執行。

其次,常問“做這件事是為了什麼”,深入分析問題存在的根本原因,進而抵達問題的本質上,找到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隨後,畫一條職場“三八線”,縱使過去感情再好的夥伴,只要角色發生變化,我們就要清楚邊界在哪裡。

再者,養成時間管理的好習慣,懂得換位思考問題。沒有約定好的時間,也儘可能不去打擾,以免影響同事的其它工作。

最後,對於應屆畢業生而言,能力比人脈更加重要。但這不代表著人脈就不重要,20-30歲階段,我們需要積累人脈,而非消耗人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