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秦始皇一統六國,完成了祖國統一的偉大使命,成為千古一帝,然而秦二世即亡,實在讓人惋惜,那麼造成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經過對史書的考究,總結出以下三點。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一、 秦始皇的功與過

1. 秦始皇的功績

① 、建立封建專制制度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個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

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相當於現在的省長。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面的事情。

之後又設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慄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

他建立的這一套封建專制的政治體制,對後世的影響極大。後來各個封建王朝所實行的政治體制,大體上是在秦制的基礎上逐漸演變的。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② 、統一貨幣和度量衡

在戰國時期,商業已經很發達,貨幣的使用已經及其普遍。但是各國貨幣的形狀、大小、輕重都不相同,秦始皇便規定:以後一律使用圓形方孔、每個重半兩的銅錢,各國舊貨幣全都作廢,不許再在市面上流通。

秦確定下來的這種圓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續到了民國初期。

之前六國的度量衡也是不統一的,尺寸、升斗、斤兩等,長的長,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輕的輕,重的重。

在一個國家買一尺布,到了另一個國家就成了八寸。在這個國家買了一斤米,到了那個國家就成了十四兩……可以想象,對於住在鄰國的一些地方,這一現象多麼滑稽,因此,秦始皇便下令規定了統一的度量衡。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③ 、統一文字

戰國時期的文字也是不統一的。同一個字由不同的寫法,六國統一以後,這種情況對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傳播,形成了障礙。

所以秦始皇下了“書同文”的令,統一了文字。

他規定了一種叫做小篆的字體,作為全國統一使用的標準文字。

聯想到現在學習英語的痛苦,不得不對秦始皇肅然起敬!對於學不會英語的學子而言,此刻甚至盼望著有朝一日,世界一統。

綜上,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所作的這一切,對於中華民族的統一做出了不朽的功績。

足可見,他配得上世人對他“千古一帝”的稱謂。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2. 秦始皇留下的飄搖王國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廢除諡法,自稱“始皇帝”。

丞相綰、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候服夷服,諸侯 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謹與博士議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貴。’臣等昧死上尊號,王為‘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他如議。”

從這一段顯而易見,戰爭的勝利,統一的成功,至高無上的皇權,使他陶醉了,他開始自滿自大,自認為功高於“五帝”。

自此,他認為人民的一切都是他給予的,所以他便有權向人民索取一切。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①. 焚書坑儒,動搖了國家根基

秦始皇為了達到思想上的統一,壓制反對集權制的思想和言論,在李斯的建議下,下令焚書。

焚書的具體辦法是:除了醫藥、占卜、種樹一類的書,凡不是秦國史官所記的歷史書,不是管家收藏,而是民間所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書籍,在命令下達的三十天之內,都要繳到地方官那裡去焚燬。

這一舉動,無疑是秦始皇摧殘中國文化的一大暴行。因此,引起了很多讀書人的不滿。

民間開始流傳各種攻擊他的流言,秦始皇得知後特別憤怒。他讓御史大夫去查辦背後誹謗他的讀書人,結果這一查,真真假假一下子查出來的四百六十多個方士和儒生,秦始皇也不細問,查證核實,直接下令在咸陽城外挖個大坑,全都給活埋了。

焚書,毀滅了秦以前長期積累起來的文化財富;坑儒則殺害了許多精神財富的創造者。

從此以後,秦朝宮廷裡真正有學問的人開始大大減少,而那些專會阿諛奉承、欺上瞞下的奸賊,如趙高之流,逐漸成了秦始皇身邊的重要人物,秦朝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③. 修築長城、阿房宮,

長城西起甘肅臨洮,東到遼東,阻擋了匈奴人南下的腳步,保障了長城以南漢族人民的生命財產和安全。

萬里長城也是中國人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是歷史上一項偉大的建築工程,被人們稱之為世界奇蹟。

秦始皇修築長城,本應該是件好事,但是因為過度的勞役,死人太多,因此民不聊生。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便是控訴這一暴行對勞動人民的迫害。

如果說修築長城是為人民造福,勉強可以得到諒解。那麼秦始皇為了自己生前死後的享樂而大興土木,建阿房宮,修驪山墓,窮奢極欲,那自然是會遭到百姓反對和不可原諒的。

阿房宮和驪山墓的修建,極盡奢侈。使得勞動人民遭受著殘酷的剝削,擔負著繁重的勞役。老百姓日子越來越苦,民不聊生。

在這種壓迫下,自然會有反抗,各地農民起義已經開始暗度陳倉,此時的大秦,早已開始風雨飄搖。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二、荒淫無度、殘暴無能的秦二世,促使秦國走上滅亡之路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最寵愛的小兒子。公元210年,始皇帝第五次到東南一帶去巡視,帶上了自己最喜歡的小兒子胡亥。

在路上經過來來回回的折騰,加上水土不服和中暑的原因,秦始皇這個50多歲的老頭子病倒了,在他感覺快不行了的時候,寫下遺詔,讓大公子扶蘇回來繼承王位,替他辦理後事。

但是遺詔還沒送出去,秦始皇就在沙丘平臺病死了。

秦始皇一死,趙高和胡亥脅迫李斯,不但沒把信送給長公子扶蘇,反而偷樑換柱,扶持了胡亥上位。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而胡亥的上位,加速了大秦滅亡的步伐,主要原因如下:

1. 殘忍殺戮

胡亥上位後,為了穩固皇權,找藉口殺死了所有兄弟姐妹,以及很多忠臣良將,連李斯也未曾放過。

在埋葬秦始皇時,更是殘忍地將後宮無子的嬪妃全部殉葬,並將瞭解地宮情況的所有工匠全部殺死。

2. 繼續修築阿房宮、驪山墓等工程,並把費用以賦稅和徭役的形式全部加在廣大百姓頭上,使百姓苦嘆:“苛政猛於虎”。

3. 從小集萬般寵愛於一生的胡亥,不學無術只懂得享受榮華富貴,根本不懂得治國之道,昏庸至極。

他玩弄陰謀得到皇位,因此無法信任任何人,只相信奸臣趙高,在趙高的教唆和愚弄下,甚至“指鹿為馬”,最終被趙高所害,也是情理之中。

在這樣一個皇帝的手中,別說始皇留下的本就是一個飄搖的王國,即使是一個興盛的王國,恐怕也經不起這樣的“敗家子”折騰。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三、成也趙高敗也趙高

趙高在秦始皇最失落的時候陪伴在秦始皇身側,給始皇出謀劃策,是始皇的精神支柱,但是也正是因為始皇對趙高的過分信賴,毀了他一手建立的王國,害了自己的子孫。

秦始皇本來是要把皇位傳給長公子扶蘇的,但是因為沒及時立詔,以至於趙高和胡亥有了可乘之機。

那麼趙高為何會選擇胡亥來繼承王位呢?據史書記載,原因有二:

其一、公子扶蘇的老師是蒙恬,而趙高之前因為犯了事,若不是秦始皇出手相助,差點就被蒙恬處死,因此他和蒙恬是有仇怨的,自然不希望扶蘇繼承王位。

這裡再次驗證了“寧得罪十個君子,不得罪一個小人”的古訓。

其二、胡亥曾經從師趙高。趙高不但是胡亥的老師,而且對胡亥的品行了解的一清二楚,扶持一個願意被他控制的傀儡,無論如何也要強過扶持一個明君。

趙高這個奸佞小人,因一己之私罔顧整個國家的存亡,愧對始皇對他的信賴,純粹就是一個忘恩負義、禍國殃民的禍根。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秦始皇一統六國後,在新的形勢下,對於防止六國貴族死灰復燃,頗有警覺性。但是偏偏忘了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剛剛脫離戰爭之苦的人民,急需休養生息。

如果說他不但沒有施行仁政以安撫民心,反而沉迷權勢與酒色中,致使自己剛剛建立起來的王國根基不穩,風雨中飄搖,此為大過。

那麼,他因為對於趙高的過分信賴,竟不知未雨綢繆提前立詔,以至於趙高和胡亥聯合篡位,使得胡亥這個“草包”繼承皇位,便是致命之過。

據相關記載:公子扶蘇剛毅勇武,信人而奮士。為人寬仁,有政治遠見。因直言勸諫父親,反對“坑殺”四百六十餘人,觸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協助大將軍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匈奴。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點本可避免

可見,公子扶蘇若能順利繼承王位,定是一個明君。或許他可以力挽狂瀾,收拾好秦始皇留下的殘局,救大秦於風雨飄搖之中,

那麼大秦說不定就會是另一種局面了。

可惜扶蘇竟被趙高這奸佞所謀害,大秦的滅亡實在是令人扼腕嘆息!

秦始皇帝想要“秦二世、秦三世、秦萬世,永遠相傳”的夢,終結在了自己,秦二世——自己最愛的兒子,和趙高——自己最信任的臣子手裡。

而最致命的過失,其實最容易化解,可惜秦始皇偏偏因“親小人”而錯失了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