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秦始皇一统六国,完成了祖国统一的伟大使命,成为千古一帝,然而秦二世即亡,实在让人惋惜,那么造成秦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经过对史书的考究,总结出以下三点。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一、 秦始皇的功与过

1. 秦始皇的功绩

① 、建立封建专制制度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把天下划分为三十六郡,郡以下设县。每个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个官长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监。

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长官,统管一郡的重大事务,相当于现在的省长。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军队由他统领。郡监执行监察方面的事情。

之后又设置了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廷尉、治栗內史等几个重要的官职,协助皇帝治理国家。

他建立的这一套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后来各个封建王朝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大体上是在秦制的基础上逐渐演变的。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② 、统一货币和度量衡

在战国时期,商业已经很发达,货币的使用已经及其普遍。但是各国货币的形状、大小、轻重都不相同,秦始皇便规定:以后一律使用圆形方孔、每个重半两的铜钱,各国旧货币全都作废,不许再在市面上流通。

秦确定下来的这种圆形方孔的形制,一直延续到了民国初期。

之前六国的度量衡也是不统一的,尺寸、升斗、斤两等,长的长,短的短;大的大,小的小;轻的轻,重的重。

在一个国家买一尺布,到了另一个国家就成了八寸。在这个国家买了一斤米,到了那个国家就成了十四两……可以想象,对于住在邻国的一些地方,这一现象多么滑稽,因此,秦始皇便下令规定了统一的度量衡。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③ 、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的文字也是不统一的。同一个字由不同的写法,六国统一以后,这种情况对政策法令的推行和文化的传播,形成了障碍。

所以秦始皇下了“书同文”的令,统一了文字。

他规定了一种叫做小篆的字体,作为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文字。

联想到现在学习英语的痛苦,不得不对秦始皇肃然起敬!对于学不会英语的学子而言,此刻甚至盼望着有朝一日,世界一统。

综上,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作的这一切,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做出了不朽的功绩。

足可见,他配得上世人对他“千古一帝”的称谓。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2. 秦始皇留下的飘摇王国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废除谥法,自称“始皇帝”。

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候服夷服,诸侯 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

王曰:“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他如议。”

从这一段显而易见,战争的胜利,统一的成功,至高无上的皇权,使他陶醉了,他开始自满自大,自认为功高于“五帝”。

自此,他认为人民的一切都是他给予的,所以他便有权向人民索取一切。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①. 焚书坑儒,动摇了国家根基

秦始皇为了达到思想上的统一,压制反对集权制的思想和言论,在李斯的建议下,下令焚书。

焚书的具体办法是:除了医药、占卜、种树一类的书,凡不是秦国史官所记的历史书,不是管家收藏,而是民间所藏的《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书籍,在命令下达的三十天之内,都要缴到地方官那里去焚毁。

这一举动,无疑是秦始皇摧残中国文化的一大暴行。因此,引起了很多读书人的不满。

民间开始流传各种攻击他的流言,秦始皇得知后特别愤怒。他让御史大夫去查办背后诽谤他的读书人,结果这一查,真真假假一下子查出来的四百六十多个方士和儒生,秦始皇也不细问,查证核实,直接下令在咸阳城外挖个大坑,全都给活埋了。

焚书,毁灭了秦以前长期积累起来的文化财富;坑儒则杀害了许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从此以后,秦朝宫廷里真正有学问的人开始大大减少,而那些专会阿谀奉承、欺上瞒下的奸贼,如赵高之流,逐渐成了秦始皇身边的重要人物,秦朝自此开始走下坡路。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③. 修筑长城、阿房宫,

长城西起甘肃临洮,东到辽东,阻挡了匈奴人南下的脚步,保障了长城以南汉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

万里长城也是中国人民劳动与智慧的结晶,是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建筑工程,被人们称之为世界奇迹。

秦始皇修筑长城,本应该是件好事,但是因为过度的劳役,死人太多,因此民不聊生。

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便是控诉这一暴行对劳动人民的迫害。

如果说修筑长城是为人民造福,勉强可以得到谅解。那么秦始皇为了自己生前死后的享乐而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墓,穷奢极欲,那自然是会遭到百姓反对和不可原谅的。

阿房宫和骊山墓的修建,极尽奢侈。使得劳动人民遭受着残酷的剥削,担负着繁重的劳役。老百姓日子越来越苦,民不聊生。

在这种压迫下,自然会有反抗,各地农民起义已经开始暗度陈仓,此时的大秦,早已开始风雨飘摇。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二、荒淫无度、残暴无能的秦二世,促使秦国走上灭亡之路

秦二世胡亥,是秦始皇最宠爱的小儿子。公元210年,始皇帝第五次到东南一带去巡视,带上了自己最喜欢的小儿子胡亥。

在路上经过来来回回的折腾,加上水土不服和中暑的原因,秦始皇这个50多岁的老头子病倒了,在他感觉快不行了的时候,写下遗诏,让大公子扶苏回来继承王位,替他办理后事。

但是遗诏还没送出去,秦始皇就在沙丘平台病死了。

秦始皇一死,赵高和胡亥胁迫李斯,不但没把信送给长公子扶苏,反而偷梁换柱,扶持了胡亥上位。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而胡亥的上位,加速了大秦灭亡的步伐,主要原因如下:

1. 残忍杀戮

胡亥上位后,为了稳固皇权,找借口杀死了所有兄弟姐妹,以及很多忠臣良将,连李斯也未曾放过。

在埋葬秦始皇时,更是残忍地将后宫无子的嫔妃全部殉葬,并将了解地宫情况的所有工匠全部杀死。

2. 继续修筑阿房宫、骊山墓等工程,并把费用以赋税和徭役的形式全部加在广大百姓头上,使百姓苦叹:“苛政猛于虎”。

3. 从小集万般宠爱于一生的胡亥,不学无术只懂得享受荣华富贵,根本不懂得治国之道,昏庸至极。

他玩弄阴谋得到皇位,因此无法信任任何人,只相信奸臣赵高,在赵高的教唆和愚弄下,甚至“指鹿为马”,最终被赵高所害,也是情理之中。

在这样一个皇帝的手中,别说始皇留下的本就是一个飘摇的王国,即使是一个兴盛的王国,恐怕也经不起这样的“败家子”折腾。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三、成也赵高败也赵高

赵高在秦始皇最失落的时候陪伴在秦始皇身侧,给始皇出谋划策,是始皇的精神支柱,但是也正是因为始皇对赵高的过分信赖,毁了他一手建立的王国,害了自己的子孙。

秦始皇本来是要把皇位传给长公子扶苏的,但是因为没及时立诏,以至于赵高和胡亥有了可乘之机。

那么赵高为何会选择胡亥来继承王位呢?据史书记载,原因有二:

其一、公子扶苏的老师是蒙恬,而赵高之前因为犯了事,若不是秦始皇出手相助,差点就被蒙恬处死,因此他和蒙恬是有仇怨的,自然不希望扶苏继承王位。

这里再次验证了“宁得罪十个君子,不得罪一个小人”的古训。

其二、胡亥曾经从师赵高。赵高不但是胡亥的老师,而且对胡亥的品行了解的一清二楚,扶持一个愿意被他控制的傀儡,无论如何也要强过扶持一个明君。

赵高这个奸佞小人,因一己之私罔顾整个国家的存亡,愧对始皇对他的信赖,纯粹就是一个忘恩负义、祸国殃民的祸根。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秦始皇一统六国后,在新的形势下,对于防止六国贵族死灰复燃,颇有警觉性。但是偏偏忘了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刚刚脱离战争之苦的人民,急需休养生息。

如果说他不但没有施行仁政以安抚民心,反而沉迷权势与酒色中,致使自己刚刚建立起来的王国根基不稳,风雨中飘摇,此为大过。

那么,他因为对于赵高的过分信赖,竟不知未雨绸缪提前立诏,以至于赵高和胡亥联合篡位,使得胡亥这个“草包”继承皇位,便是致命之过。

据相关记载:公子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因直言劝谏父亲,反对“坑杀”四百六十余人,触怒秦始皇,受命前往上郡,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匈奴。


秦二世而亡,主要原因有三,最致命的第三点本可避免

可见,公子扶苏若能顺利继承王位,定是一个明君。或许他可以力挽狂澜,收拾好秦始皇留下的残局,救大秦于风雨飘摇之中,

那么大秦说不定就会是另一种局面了。

可惜扶苏竟被赵高这奸佞所谋害,大秦的灭亡实在是令人扼腕叹息!

秦始皇帝想要“秦二世、秦三世、秦万世,永远相传”的梦,终结在了自己,秦二世——自己最爱的儿子,和赵高——自己最信任的臣子手里。

而最致命的过失,其实最容易化解,可惜秦始皇偏偏因“亲小人”而错失了机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