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在電視劇《清平樂》先導片的開頭出現了一幅宋畫,被翻轉了90度的《溪山行旅圖》。今天,藉著這幅畫來說說那些藏在宋畫裡簽名。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清平樂》先導片開頭出現的《溪山行旅圖》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北宋范寬的《溪山行旅圖》

畫《溪山行旅圖》的是北宋的范寬,一看這幅畫,首先映入人們眼簾的,就是那座巍峨的大山。另外一個比較有趣的地方,就是畫裡范寬的簽名。在這幅畫,范寬的簽名相當隱蔽,如果不是將這件作品放大 10 倍,那隱藏在畫面東南角的樹叢中的簽名恐怕不會被人發現。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被隱藏在畫面東南角的樹叢中的“范寬”簽名

事實上,關於《溪山行旅圖》是否確切無疑地出於范寬的手筆,歷來證據不多,僅僅是依靠同時代的大畫家米芾所發現的“華原范寬”的題款,才將此巨跡釐定為范寬所作。米芾對范寬的繪畫風格曾作過這樣的描述,

“范寬山水叢叢如恆岱,遠山多正面,折落有勢。山頂好作密林,水際作突兀大石,溪山深虛,水若有聲。物象之幽雅,品固在李成上,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晚年用墨太多,勢雖雄偉,然深諳如暮夜晦暝,土石不分。”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溪山行旅圖》的局部圖

長期以來,人們將這段話與原圖進行對校之後,認為米芾所言不虛。然而此一“孤證”仍不能完全確認指出該畫作的真正作者。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副院長李霖燦對畫幅樹下隱藏“范寬”的發現,可以說確切無疑地證實了這點。

那李霖燦是怎麼發現的呢?

1958年8月5日,李霖燦如往常一樣,流連在這幅傳世名作旁,這已經是李霖燦第10次臨摹此畫了。這一次,他選擇了從左到右的空間鋪展,以考古發掘時運用的“網球法”的方式作畫,一個方格一個方格地向右側推進,一邊下手摹畫,一邊撫摩摸索。

突然間,他覺察到了一個細微的不對勁兒之處,就是在畫軸的右下角的一簇樹叢中,其明暗色調與別處有著隱約的不同,這是他之前所沒有發現的。此刻的李霖燦,內心湧動著一股莫名的困惑與興奮,他儘可能地試圖湊近去看,依稀能看到兩個漢字,光色深淡不一,但晃眼間又消失了。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溪山行旅圖》中有“范寬”簽名的局部圖

於是他找來了一把放大鏡,仔細端詳,這令他瞬間變得欣喜若狂起來。原來在從畫的右下角樹叢處,作者范寬自己的簽名就隱匿於迤通前行的商旅隊伍後的叢木樹葉間。這無疑是一個重要發現!在後來的日記中,李霖燦對於這一個場景如此描述到,

“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范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北宋范寬的《雪景寒林圖》

除了這幅畫,范寬還有一幅畫《雪景寒林圖》,它裡面的簽名也被藏起來了。在《雪景寒林圖》的前排樹幹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臣范寬制”這麼幾個字。可見,這幅《雪景寒林圖》很有可能就是范寬所畫。而且范寬喜歡喝酒,不拘世故,為了畫畫可以隱居終南山、太華山中。在隱居的生活中,終日坐于山林,只為求得真實的山野樂趣。如果我們沒有將將這幅畫放大10倍,恐怕那藏在氣勢蒼茫雪景中的簽名也很被人發現吧。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樹幹中隱隱約約可以看到有“臣范寬制”這麼幾個字

當然,在宋代,並非范寬一人會在畫裡隱藏自己的簽名,崔白也有同他相類似的習慣。在崔白的《雙喜圖》裡,寒風蕭瑟,枯木衰草,描繪的一幅落葉凋零的深秋景象,讓人頓生寒意。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北宋崔白的《雙喜圖》

這幅《雙喜圖》,蘊含著崔白天然而真實的畫趣。畫中以古樹、枯草和荒坡為背景,在秋風的吹動下,一隻野兔、兩隻灰喜鵲以及順風而動的枯葉與衰草,形象生動異常。

同樣,這幅畫曾一直都是不知道畫者是誰,直到 20 世紀發展才有學者在《雙喜圖》右側畫面的樹幹上發現有“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簽名,才最終認定是崔白的畫品。

3幅千年古畫,現代專家用放大鏡,才找到畫家的落款

圖|《雙喜圖》右側畫面的樹幹上“嘉祐辛丑年崔白筆”的簽名

看來,宋代的畫家都喜歡把自己的簽名藏起來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