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古代很多有識之士追求的一種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我們不知道有多少人做到了,但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大唐詩人劉禹錫做到了。劉禹錫的一生,大多數時間都處在困境中,一而再、再而三被朝廷貶謫流放,但始終改變不了詩豪的本性,倔強不屈的性格,昂揚向上的精神,樂觀豪邁的情懷,伴隨了他的一生。

貞元九年,22歲的劉禹錫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年少有為,春風得意,正是他大展才華的時候。但是好景不長,34歲時因為參加了王叔文的“永貞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結果失敗,於是從此開始了他一生的貶謫生涯。

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永貞革新

十年後,他奉召回京,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觀賞桃花一事,寫下了《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一詩。

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觀裡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後栽!

這首詩借花諷喻,以明豔趨時之桃花隱喻充斥朝中暫時得勢的奸佞小人,對抱殘守缺的守舊派給予了辛辣的諷刺和無情的嘲弄。結果因此再次被貶,流放連州等地,又過了大約十二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劉禹錫才再次以主客朗中之職被朝廷召回長安,次年三月,劉禹錫再遊長安近郊之玄都觀。舊地重遊,感慨無限,詩人隨即又吟出一首七絕:《再遊玄都觀》。

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玄都觀裡桃千樹

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淨盡菜花開。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

詩中暗諷了趨時附勢小人政治上的迅速消亡,顯示了自己的不屈和樂觀,表達了他將繼續戰鬥下去豪情壯志。

在京城的鬥爭如此,在地方的鬥爭也非常激烈。最初劉禹錫被貶至安徽和州縣當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規定,通判應在縣衙裡住三間三廂的房子。可和州知縣落井下石,見劉禹錫被貶至此,就故意刁難。於是安排他在條件很差的城南面江而居,劉禹錫天生樂觀情懷,毫無怨言,還即景生情寫一對聯,貼在門上:

面對大江觀白帆,身在和州思爭辯。

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面對大江觀白帆

和州知縣聞聽後很生氣,吩咐衙裡差役把劉禹錫的住處從縣城南門遷到縣城北門,面積由原來的三間減少到一間半。雖說房子小了,但在生性豁達的劉禹錫眼裡,這裡臨河而居,垂柳依依,倒也賞心悅目。於是又在門上寫了兩句話:

垂柳青青江水邊,人在歷陽心在京。

知縣見劉禹錫仍然悠閒自樂,滿不在乎,沒有達到排擠他的目的,非常不甘心,於是再次派人把他調到縣城中部,而且只給一間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時間,知縣強迫劉禹錫搬了三次家,面積一次比一次小,最後僅是斗室。肚量再大,劉禹錫也不高興了,於是憤然提筆寫下這篇超凡脫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銘》,並請人刻上石碑,立在門前。

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垂柳青青江水邊

陋室銘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這首詩全文八十一字,修辭上運用了對比,白描,隱寓,用典,借代類比等手法,句式上以駢句為主,散句為輔,駢散結合。全詩句式整齊、節奏分明、音韻和諧,韻律感極強,讀來金石擲地又自然流暢,一曲既終,猶餘音繞樑,讓人回味無窮。

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詩篇以山水起興,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貫穿始終,以青苔和野草來比喻自己獨立的人格,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作類比,以優美的語言展示了自己的錚錚傲骨,同時,也對勢利小人進行了無情的鞭撻。全詩以襯托手法託物言志,並以反向立意的方式,隻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寫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為"德馨",從而自然地達到了抒懷的目的。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富貴的節操和安貧樂道的情趣,以及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情感。

知縣一再欺負詩人,詩人憤而寫一詩,刻碑立於門前,今天人人會背

苔痕上階綠

總之,這既是一篇戰鬥檄文,又是一首思想性和藝術性都很高的佳作。詩成之後,便傳誦不衰,膾炙人口,屢屢被前人拿來作為育人範本。直到今天,依舊年年入選中學語文教材,成為了人人能夠背誦的千古佳作。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