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是古代很多有识之士追求的一种高尚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不知道有多少人做到了,但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大唐诗人刘禹锡做到了。刘禹锡的一生,大多数时间都处在困境中,一而再、再而三被朝廷贬谪流放,但始终改变不了诗豪的本性,倔强不屈的性格,昂扬向上的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怀,伴随了他的一生。

贞元九年,22岁的刘禹锡与柳宗元同榜进士及第,同年登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再登吏部取士科,释褐为太子校书。年少有为,春风得意,正是他大展才华的时候。但是好景不长,34岁时因为参加了王叔文的“永贞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结果失败,于是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贬谪生涯。

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永贞革新

十年后,他奉召回京,是年春天,他借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一事,写下了《元和十年自郎州承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这首诗借花讽喻,以明艳趋时之桃花隐喻充斥朝中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对抱残守缺的守旧派给予了辛辣的讽刺和无情的嘲弄。结果因此再次被贬,流放连州等地,又过了大约十二年,唐文宗太和元年,刘禹锡才再次以主客朗中之职被朝廷召回长安,次年三月,刘禹锡再游长安近郊之玄都观。旧地重游,感慨无限,诗人随即又吟出一首七绝:《再游玄都观》。

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玄都观里桃千树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诗中暗讽了趋时附势小人政治上的迅速消亡,显示了自己的不屈和乐观,表达了他将继续战斗下去豪情壮志。

在京城的斗争如此,在地方的斗争也非常激烈。最初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落井下石,见刘禹锡被贬至此,就故意刁难。于是安排他在条件很差的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天生乐观情怀,毫无怨言,还即景生情写一对联,贴在门上: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面对大江观白帆

和州知县闻听后很生气,吩咐衙里差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由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虽说房子小了,但在生性豁达的刘禹锡眼里,这里临河而居,垂柳依依,倒也赏心悦目。于是又在门上写了两句话:

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

知县见刘禹锡仍然悠闲自乐,满不在乎,没有达到排挤他的目的,非常不甘心,于是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肚量再大,刘禹锡也不高兴了,于是愤然提笔写下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

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垂柳青青江水边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这首诗全文八十一字,修辞上运用了对比,白描,隐寓,用典,借代类比等手法,句式上以骈句为主,散句为辅,骈散结合。全诗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韵律感极强,读来金石掷地又自然流畅,一曲既终,犹余音绕梁,让人回味无穷。

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诗篇以山水起兴,以"惟吾德馨"的立意贯穿始终,以青苔和野草来比喻自己独立的人格,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类比,以优美的语言展示了自己的铮铮傲骨,同时,也对势利小人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全诗以衬托手法托物言志,并以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而"不陋"是因为"德馨",从而自然地达到了抒怀的目的。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富贵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以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

知县一再欺负诗人,诗人愤而写一诗,刻碑立于门前,今天人人会背

苔痕上阶绿

总之,这既是一篇战斗檄文,又是一首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佳作。诗成之后,便传诵不衰,脍炙人口,屡屡被前人拿来作为育人范本。直到今天,依旧年年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成为了人人能够背诵的千古佳作。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不慎触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