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的詩,初讀覺得廢話太多,讀懂後理解魯迅“兩株棗樹”

對於魯迅先生的不少名篇,近年總有不少人提出質疑。比如稱《記念劉和珍君》中的“記念”用錯了,應該是“紀念”,但事實上當時是白話文推行之初,很多字詞的用法並沒有完全規範好,所以魯迅先“記念”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魯迅在1924年寫的一首散文詩《秋夜》也備受爭議,因為文章的第一段是這樣開篇的:

在我的後園,可以看見牆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小學一年級的詩,初讀覺得廢話太多,讀懂後理解魯迅“兩株棗樹”

因為這段文字,很多人甚至忘記了文章的原名是“秋夜”,稱此文為“兩株棗樹”。囉嗦繁複至此,不少人認為這就是病句。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小學一年級課本上的這首《江南》,或許就能理解了: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小學一年級的詩,初讀覺得廢話太多,讀懂後理解魯迅“兩株棗樹”

這是一首漢樂府民歌,如今是不少版本小學語文課本的第一首古詩,這可是把駱賓王的《詠鵝》第一的位置給佔了,可見如今的文史教育專家們對它的推崇。說實話,筆者初讀到這首詩時,覺得廢話太多了,一點也不高明。它寫的不就是一個江南採蓮的場景嗎?詩中意象也並不多,只有蓮葉、池水,以及魚,連人物都沒有出現。但在讀懂了它之後,卻發現這首詩其實並不簡單。

首先是全詩充滿了樂律之美。漢樂府產生之初,就是為了採集民間詩歌來編曲成樂,這首詩音調回環,若是能曲唱出來效果是極佳的。以詩中“田田”二字為例,這兩個字是形容荷葉茂盛的樣子,它本是象聲詞,首次作為形容詞使用就是出自這首《江南》,不但與上下句銜接完美,而且音調也很和諧。後來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也寫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

小學一年級的詩,初讀覺得廢話太多,讀懂後理解魯迅“兩株棗樹”

其次,“不經意間“寫出的意境之美。為何說是不經意?原因就在於最後的寫魚戲蓮葉的內容。其實詩寫到”“魚戲蓮葉間”意思就已經說明白了,魚兒遊戲於池塘的連葉當中,但是作者為了烘托出魚兒的歡快和調皮,硬是加了4句東、南、西、北的描寫,一下子讓這首詩活潑了起來。於是雖然詩中沒有出現人物,但採蓮人們歡樂的心情,以及池塘中的熱鬧之景都躍然紙上,這就是此詩最高明的地方。

讀懂了這兩句,其實我們就明白了魯迅寫兩株棗樹的寫法。《秋夜》全文寫的本來就是棗樹的倔強和傲然之氣,以此來歌頌生活中堅韌不拔志士們。大家聯繫上下文,看看這篇文章的節選:

小學一年級的詩,初讀覺得廢話太多,讀懂後理解魯迅“兩株棗樹”

魯迅不直接寫牆外有兩株棗樹,而是分開來寫,正如《江南》一詩中非要用東南西北來詮釋“魚戲蓮葉間”一樣。目的就是為了突出它們立於天地間的形象,達到讓文字充滿感染力的效果:兩棵棗樹屹立於夜空中,它們那般高大巍峨。這樣的開篇充滿了力量,十分高明。

小學一年級的詩,初讀覺得廢話太多,讀懂後理解魯迅“兩株棗樹”

魯迅的古文造詣是極高的,他是否是故意借鑑《江南》一詩我們不得而知,但二者確實是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過正如我們要模仿《江南》一詩不容易一樣,這種寫法並不一定適用於我們平常的寫作中,稍不慎就真的成了囉嗦繁複的病句了。以此,大家怎麼看?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