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說起徐志摩和林徽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一個是極具才情的浪漫主義詩人,一個是相貌出眾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他們之間孕育的一段持續半生的愛恨情仇,歷來是學界爭論不休的話題,討論的焦點不外乎集中在男方女方是否真心愛過,在我看來,愛曾在他們之間生根、萌芽,這一點確鑿無疑,有充分的證據表明徐林有過一段深摯的愛情。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林徽因和徐志摩


不過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瞭解,林徽因嫁給了梁啟超的兒子梁思成,而徐志摩選擇了陸小曼,他們的感情,沒有開花結果。

今天我想從另一個角度談談,這一段備受世人矚目的愛情,為什麼明明相愛卻不能相守?是什麼讓他們不能有個圓滿的結果?縱使內外重重阻礙,二人的火熱的情感真的熄滅了嗎?



緣起——當浪漫詩人徐志摩邂逅民國才女林徽因

徐志摩與林徽因邂逅於英國倫敦,那是1920年12月,十六歲的少女林徽因正值豆蔻年華,亭亭玉立,情竇初開;十九歲的徐志摩亦是風度翩翩,才華橫溢。林徽因隨林父遊歷歐洲各國,因父親工作需要便在倫敦停下來,徐志摩此時正在倫敦經濟學院求學,與林父相識,一見如故,二人相談甚歡,成為了忘年交。

二人初次見面,林徽因便深深俘獲了徐志摩這一顆浪漫又年輕的心。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林徽因


徐志摩屢屢向林徽因表白自己的心意,始終沒有等來對方的回應。

原來,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與後來成為林徽因丈夫的梁思成之父梁啟超相知甚深、彼此敬重,兩家早有聯姻的想法,現在猛不丁地冒出個徐志摩,無論林徽因還是其父林長民,都感到為難。因此,大約在1920年冬,徐志摩向林徽因表明愛意之後不久,父親林長民有一紙短函致徐志摩,明確表示:做朋友可以,做女婿的話。無論父親還是女兒都很難適應。

1921年10月,林徽因隨父親回國,仍到培華女中讀書,臨行前,林氏父女二人誰也沒有將回國的消息告訴徐志摩。其實,這一舉動本身已經暗示了二人這段感情的最終結局。


“怨而不恨”——徐詩中的熾烈與含蓄

初次交手,徐志摩碰了釘子,不過並不氣餒,1922年7月21日,為了贏得林徽因的青睞,他寫作了《私語》一詩,並決然地與髮妻張幼儀離了婚,並準備中斷在英國的學習,急切地要趕回國圓那個可能曾不止一次向林徽因表述過的愛情夢。 之前林父的告知已經表明二人沒有緣分,但遲鈍的徐志摩對此視而不見,依舊沉溺在對林徽因單方面的思念裡不能自拔。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徐志摩


1924年5月17日,林徽因與梁思成在兩家的撮合下已經確定了戀愛關係,並決定雙雙赴美留學。林徽因與徐志摩見面,將一切都講清楚,不難體會,這位浪蕩才子此刻的落寞無助和對前景無從把控的悲涼心境。直到後來徐志摩認識了並瘋狂追求陸小曼,最終醒悟留下一個認命尷尬的結局。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徐志摩和陸小曼


後來徐志摩就此寫了《偶然》一詩,稱自己只是偶然投影在對方的波心,“轉瞬間消滅了蹤影”,明確顯示出跟過往告別的決絕姿態。


1926年5月27日,《偶然》一詩在《晨報副刊·詩鐫》刊出,全詩如下:

“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然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雖說最好忘掉,表面看徐志摩似乎已能很豁達地看待這場多少有些一廂情願的痴戀,實則卻是深深的無奈,是那種強迫自己忍住的欲說還休的哀痛。

自此之後,徐志摩的創作似乎再也沒了林徽因的影子。

逃不脫束縛的深愛——“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看到這裡,相信你應該不有不少疑問,怎麼感覺一直以來都是徐志摩剃頭挑子一頭熱,林徽因愛他嗎?

我的答案是,愛過。

一、十六歲,分手信。

還記得他們初見時的不歡而散嗎?在倫敦,林氏父女即將回國,他們誰也沒有將這一消息提前告知徐志摩,其實,臨行前,十六歲的林徽因悄悄留下了一封紫色的“分手信”。

“其實,在您陪著她來向我們辭行時,聽說她要單身離你去德國,我就明白你們兩人的關係起了變故。起因是什麼我不明白,但不會和我無關......她的出走使我不能再在倫敦居住下去。

我要逃避,逃得遠遠的,逃回我的故鄉......我不能等您回來後再做這個決定。那樣也許這個決定永遠也無法做出了......

走了,可我又真的走了嗎?我又真的收回留在您生命裡一切嗎?又真的奉還了您留在我生命裡的一切嗎?

我們還會重逢嗎?還會繼續那殘斷的夢嗎?

我說不清。一切都交給那三個紡線的老婆子吧,聽任她們神秘的手將我們生命之線拉扯的怎樣,也許,也許......只是,我不期待,不祈求。”

注:三個紡線的老婆子指希臘神話中的命運女神,她們的任務是紡制人間的命運之線,同時按次序剪短生命之線。)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徐志摩和林徽因


在這封信裡我們不難感受到少女林徽因的情意綿綿:

一方面,自己的出現似乎成為拆散徐志摩和張幼儀的罪魁禍首,這是她不願看到的,於是她想要逃離,逃離倫敦,甚至逃離徐志摩。

另一方面,雖然理智告訴她自己是有過錯的,以犧牲他人幸福為代價,這樣的感情不應繼續下去,可她按捺不住湧動的情愫,她不停地暗示徐志摩:自己不能收回留在他那裡的一切,·也不能奉還他留在自己生命的一切。林徽因跟父親回國了,可她內心裡卻放不下,她迫切地希望重逢,繼續那殘斷的夢!

二、病榻中,愛情詩。

後來,林梁成婚,林徽因生肺病去香山修養,這半年是她詩歌創作的起步期、高潮期和成名期。

林徽因開始用詩歌表達自己了!這種表達因徐志摩而起,同時也是針對徐志摩的,她不僅要讓對方聽懂自己的心意,還要讓大家都知道自己大膽說出來的究竟是什麼。

林徽因在香山養病期間一共創作了九首詩歌,除了《山中一個夏夜》之外,其餘作品均可確定為愛情詩,專屬於徐志摩的愛情詩。

“一聲聽從我心底穿過/忒淒涼/我懂得/但我怎能應和

生命早描定她的式樣/太薄弱/是人們的美麗的想象

除非在夢裡有這麼一天/你和我/同來攀動那根希望的弦”

——《深夜裡聽到樂聲》


“......攀牽著白雲/和錦樣的霞光/跨一條/長虹/嗽臨著澎湃的海/在一穹勻靜的澄藍裡/書寫我的驚訝與歡欣/獻出我最熱的一滴眼淚/我的信仰,至誠,和愛的力量/永遠膜拜/膜拜在你美的面前!”

——《激昂》

至此,林徽因已經明明白白地表露自己的心意,她要對摯愛自己多年的徐志摩有所交代,更要掙脫自己一直以來的退縮和懦弱——我愛就愛了,世人如何是無關緊要的。

三、生死別,終知真情難覓,追悔莫及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乘飛機前往北平,只為參加林徽因的演講。

時間早已經到了,可徐志摩遲遲不現身,講堂裡的林徽因不免有些焦躁起來,她想,再等等,再等等,徐志摩不來她是不會開始的,不久,噩耗傳來,飛機失事,因為大霧飛機撞上了開山,墜入山谷,機身起火,無人生還。

悲痛欲絕的林徽因讓梁思成開車,連夜趕往濟南,親手帶回徐志摩的骨灰。從那之後,徐的骨灰盒便擺在林徽因家中,有時是床邊,有時是會客室,林徽因時不時地會抱起骨灰盒哀傷地哭起來。

如果不是生離死別,想必林徽因不會發覺徐志摩在她生命裡早已不是可有可無的人。我們也一樣,如果沒有失去,怎麼能知道有些人原來如此重要。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泰戈爾訪華,林、徐二人陪同翻譯



相愛卻不能相守,只因邁不過這兩道坎

一、外因:傳統的家庭與封建的社會

首先,來自家庭的期許。

前面提到,林父與梁啟超私交甚篤,兩家一直有聯姻的想法。把上一輩人的情誼傳遞給下一輩,並希望能夠長長久久地延續下去,這樣的想法從古至今都有,殊不知家長的做法有時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的許多可能。

徐志摩初次表明心意,林父就婉拒了,回國後,林徽因和梁啟超二人在兩家的支持和鼓勵下正式交往,不妨想象一下,門當戶對、成長經歷相似、有共同的興趣和追求,兩個年輕人長期親密交往,婚姻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林徽因和梁思成


其次,世俗社會的壓力。

那是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傳統封建觀念還很根深蒂固,婚姻大事,從來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浪漫主義詩人徐志摩,嚮往自由戀愛,卻難以拒絕家庭安排的妻子,娶了他素未謀面的張幼儀;就連民主鬥士魯迅先生也無奈地接受了母親饋贈式的婚禮,跟與自己天壤之別的朱安結為夫妻。

林徽因再有名氣,也不能免俗。

二、內因:不是所有愛人都適合成為親人

古人說“女子無才便是德”,古代的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雖然民國時代才女輩出,但她們大多命運多舛。而林徽因卻擺脫了那個時代女性的平庸和謙卑,兼具美貌與才情,風華無限。

在結婚對象上,林徽因的選擇絕對高明。

林徽因的母親是林父的小妾,沒有地位,也不受寵愛,林徽因從小在那樣的家庭里長大,人情冷暖,自然受教,因此她比同齡人更早成熟,前車之鑑,她絕不會再像母親一樣,天賜她一手好牌,必定慎之又慎。


民國傳奇:徐志摩林徽因,相愛卻無法相守,大部分人邁不過兩道坎

林徽因


綜合考量之後,她選了一個最可能讓自己的人生翻盤的男人——梁思成。

已婚的徐志摩的愛過於浪漫飄渺,有可能像綻放的煙花稍縱即逝;而金嶽霖的愛像罌粟,誘人但有違人倫;梁思成穩重踏實,與自己的事業追求一致,這才是她需要的理想人生。雖然也經歷了風浪,經歷了感情的搖擺,最終她還是選擇了和梁思成共度一生。

這需要理性,需要智慧,需要才華,林徽因為往後的才子佳人們做出了榜樣。每個人年輕時,都有做夢的權利,只是,錯過了做夢的年紀,想要肆無忌憚就得付出代價,林徽因選擇了清醒。

正如美國著名學者費正清說的那樣:

“林徽因就像一團帶電的雲,裹挾著空氣中的電流,放射著耀眼的火花。”在這個充滿荊棘的世上,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能笑到最後。


讀完徐志摩和林徽因的故事,感動之餘也讓我們思考:

原來兩個人相愛,在一起有時並非是彼此最好的歸宿,動了真情,也別忘記保持理性。

那些我們愛的、愛我們的,可能明天就離開我們,不要等到失去才知情重,好好珍惜你們的每次相處,這樣,才不會再離別時追悔內疚。

歡迎朋友們在留言區分享你的觀點,寫下想對愛人說的話吧 !

這裡是@井井有聊,精選書和影視,用最真誠的分享,為親愛的你賦能~

在這個什麼都是“快餐式”的時代,感謝你我相遇,共同走過生命裡一段難忘的慢時光,我勤懇地耕耘每一篇文章,只為盡力給你帶去溫暖和價值,而你的每個喜歡將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參考文獻:

[1]徐志摩.徐志摩全集(5)(H|南寧:廣西民族出版社.1991

[2]林徼因.中國現代作家選集林徽因【H】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2.

[3]劉小沁.窗子內外憶徽因.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

圖源網絡,侵權刪。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