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唐朝自建立以後,天下太平,國力強盛,先後創造了兩次盛世繁榮局面,不過繁華過後意味著低谷,唐玄宗統治後期,寵信奸臣,怠慢朝政,絲毫沒有察覺到隱藏的危機,反而窮兵黷武,發動了許多對外戰爭。

開元盛世時天下相安無事,許多別有用心的人看到沒有“貪功”的機會,於是就挑唆皇帝發動戰爭,想要在戰爭中取得一點功績,進而獲得高官厚祿,當時許多節度使和藩鎮大將大權在握,惡意在邊境挑唆敵人,再加上李隆基好大喜功,打破了邊境安寧的局面,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百姓流離失所,唐朝元氣大損開始衰落。

唐朝出現了許多名將,唐中期大將高仙芝被視作唐朝最後的守護神,原本是高句麗人士,自幼武藝超群,跟隨父親守衛安西,後來因功被封為諸衛將軍,高仙芝跟隨父親四處征戰,20多歲的時候就成了一方大將。

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起初高仙芝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人物,直到他遇到了節度使夫蒙靈察,他認為高仙芝是人中龍鳳,多次向朝廷上奏希望朝廷重用他,在這個貴人的幫助下,高仙芝一步步成了萬人敬仰的名將。

高仙芝擔任都知兵馬使的時候,身邊僅有幾個隨從,此時一個名為封常清的人十分仰慕高仙芝,於是多次向高仙芝舉薦自己,最終如願以償,隨後封常清多次提出了決定性建議,幫助高仙芝渡過了難關。

開元年間,唐朝國力空前發展,隨之而來的是軍事實力不斷增強,在對抗吐蕃的戰爭中多次取得大勝。此時唐朝的戰略重心轉移到安西等地軍鎮,朝廷下令當地節度使擴大控制區域,吐蕃聯合東突厥等汗國一同抵抗,不過在唐軍的威脅下步步敗退。

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唐軍連年征戰實力受損,原本是唐朝藩屬的小勃律國趁機叛亂,加入到吐蕃陣營當中,兩國結為盟國,吐蕃趁機切斷通向安西四鎮的戰略要道,控制了西北眾多小國,這些小國迫於壓力中斷了對唐朝納貢,統治者自然不會放任不管,不過因為地勢遙遠,多次出擊都沒有成功。

天寶年間,唐玄宗命令高仙芝率領數萬人出擊小勃律,對此高仙芝做好了充分準備,大軍集結完畢以後,開始了艱難的行軍之路,此次途經高原,地勢險峻,唐軍不僅要跨過帕米爾高原,還要越過許多險峰,跋山涉水之後,終於走到了目的地。

抵達戰略地點以後,高仙芝命令部隊兵分三路,約定在同一時間於連雲堡匯合,連雲堡地勢險要,其中還有數千吐蕃軍駐守,城外大量吐蕃士兵遙相呼應,高仙芝認為唐軍要想取勝只能一鼓作氣,不然取勝的難度極大,高仙芝下令士兵們只准攜帶三天的乾糧,次日清晨進攻。

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唐軍冒險逼近城池,吐蕃沒有想到唐軍進展如此迅速,等到反應過來時唐軍已經殺了進來,沒有絲毫準備的吐蕃士兵倉皇出逃,唐軍一戰繳獲上千戰馬和無數軍糧。

高仙芝決定乘勝追擊,然而監軍邊令誠卻不敢繼續進攻,於是高仙芝帶領精銳士兵繼續追擊,順利攻下阿弩越城,只不過城中依舊有許多將領死心塌地的跟隨吐蕃,高仙芝暫時穩住他們,等到唐軍主力抵達以後,將堅決抵抗的將領全部處死,隨後切斷了通往吐蕃的藤橋。

遠道而來的吐蕃支援軍隊沒有辦法度過懸崖,只好在對岸觀望,修復完成怎麼也得需要一年的時間,因此看到沒有機會以後,吐蕃放棄小勃律,班師回朝。

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高仙芝解決了危機,勸降小勃律,再次將小勃律納入唐朝管轄下,一戰打響了唐軍的名聲,此後數個小國紛紛臣服。

天寶年間,唐玄宗縱情享樂,寵信奸臣,導致許多節度使越做越大,安祿山起兵10多萬攻向長安,中原地區長久沒有爆發戰爭,很多地方都無兵可守,緊張之下,大多數地區不戰而降。

黃河以北大片地區淪陷,唐玄宗十分驚恐,招募士兵5萬餘人,高仙芝率領從長安出發,不過叛軍所向披靡,臨時招募起來的士兵不堪一擊,無法與叛軍正面對抗,封常清無奈退守陝郡,請求駐守當地的高仙芝救援,兩人一商量此地不易守衛,一致認為前往潼關與叛軍展開決戰是最好的選擇。

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兩人放火燒了帶不走的物資,急忙向潼關趕去,到了目的地之後,高仙芝整頓軍隊,依據地勢堅守,遏制住了叛軍的攻勢,不過唐玄宗認為兩人棄城逃走十分憤怒,命令邊令誠監督兩人行為。

高仙芝與邊令誠向來不和,多次上奏高仙芝退守潼關將陝郡幾百裡地拱手讓人,甚至剋扣士兵軍餉,昏庸的唐玄宗信以為真,命令邊令誠在處死高仙芝以正軍紀。

天寶十四年,邊令誠抵達潼關,當眾宣讀敕書,斬首封常清後暴屍荒野,隨後命令上百名刀斧手埋伏好,等待抓捕高仙芝,高仙芝大喊冤枉,認為自己退守固然有罪卻從來沒有剋扣士兵軍餉,邊令誠不聽辯白,一心想要殺了高仙芝,就這樣唐中期大將被冤殺。

這兩員大將被冤殺後,唐朝無可挽回走向滅亡,否則唐朝有機會翻盤

兩人死後,軍心動搖,朝廷損失了兩名抵抗叛亂的重要將領,高仙芝鎮守安西的時候,為了保證邊境安寧,加強與西域之間的聯繫,退守潼關也是為了阻止叛軍繼續潛心,不過卻因為奸臣誣陷而身亡,令人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