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 現代農業讓宿松鄉村“活”了起來

  山、水、田,三分天下。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16萬畝,全市第一。水域面積125萬畝,全市第一。可養水面面積近百萬畝,全市第一。稻蝦綜合種養面積12萬餘畝,全市第一。

  宿松,是我市農業大縣。近年來,該縣在穩糧保供的基礎上著力推進現代農業發展,在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等方面下苦功,發展起了一批投資規模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好項目、好企業,實現村均擁有農業專業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2家。現代農業發展,讓該縣脫貧攻堅有了支撐、鄉村“活”了起來。

  隨處可見的規模化經營

  4月16日中午,該縣破涼鎮黃大村千畝茶園內,密密匝匝的茶樹,像綠雲一樣延伸到白雲深處。工人們在忙著給茶樹剪枝。

  黃大村背靠大別山餘脈嚴恭山,內有水庫、山清水秀、空氣清新。在過去,因四周環山、偏僻閉塞,村民們的日子過得窮苦,全村總人口3506人,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059人,是全縣有名的貧困村。

  窮則思變。2012年起,該村因地制宜發展茶葉,成立茶葉種植合作社,將千畝荒山變成“綠色銀行”。截至目前,全村已有茶園2400多畝。其中,合作社茶園1000多畝,村民自種茶園1000餘畝。2014年,黃大村創建了“黃大白茶”品牌。幾年來,不僅在縣內頗有名氣,在浙江安吉等地也有了固定的客戶群。“白茶供不應求。檔次最高的白茶賣到1200元一斤。”該村黨總支書記熊祥新說。

  品牌帶來了效益,茶產業帶動了群眾增收,也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有力支撐。2016年年底,黃大村整村出列,2019年集體經濟收入超20萬元、人均純收入超1.1萬元。目前,合作社內有固定工人15名,其中貧困戶8人,每人每年工資性收入超2萬元。

  農業發展,需要適度規模經營。近年來,該縣鼓勵各鄉鎮有序推進土地流轉、積極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不光黃大村,如今走在該縣各鄉鎮內,隨處可見規模經營的農業主體。

  截至2019年底,該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1278家,其中國家級示範合作社7家,省級示範社9家,市縣級示範社90家;家庭農場803家,其中省級示範家庭農場22家,市縣級示範家庭農場103家。村均(共209個行政村和社區)擁有農業專業合作社6家、家庭農場2家。

  不僅如此,該縣還大力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破解農業“誰來經營”難題。不斷加強新型職業農民、農村實用帶頭人培訓,破解農村“誰來種地”難題。有效運行農村土地流轉服務平臺,有序流轉土地46萬畝,流轉率超50%。

  隨處可見的產業化主體

  4月17日下午,該縣長鋪鎮橫山村油茶基地內一派忙碌的景象,基地負責人餘春枝正帶著十多個工人給油茶苗除草。

  餘春枝,本是一位普通的農家婦女,後來和丈夫在福建石獅做服裝加工。因為看中油茶產業是綠色生態產業,市場前景好,她放棄了在外優越的務工條件,返鄉承包荒山。2011年,她註冊成立宿松縣新神農生態油茶專業合作社。

  通過在油茶林間套種香樟、桂花、紫薇等各色苗木,使得昔日沉寂的荒山原野變成了綠色的海洋。她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免費提供茶苗、種植技術,並以高於市場5%的價格回收油茶果,帶動周邊農戶發展油茶產業,帶動了一批貧困戶脫貧致富。

  現代農業,產業化是基礎。近些年,該縣通過能人返鄉發展產業,把更多“一懂兩愛”(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吸引回來,形成良性循環。

  吳伍兵,是該縣在外創業的企業家。2013年返鄉發展油茶規模化種植,成為當地特色產業發展一個新亮點。如今,吳伍兵的油茶基地從1個發展到4個,累計流轉荒山6.9萬畝,栽培油茶454萬株;他還創辦了油茶籽加工產業園,年產3000噸“水法”油茶籽油生產線已經投產。吳伍兵的油茶產業,讓上萬戶農戶受益,實現年年有租金、天天有工做、家家有油茶。

  靠山吃山。近年來,該縣大力發展油茶產業,截至目前油茶栽培面積15萬畝以上,油茶專業合作社、種植大戶162家(個),以油茶為主的省級林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4家。

  靠水吃水。近年來,該縣在保護大湖水質的同時,大力發展稻蝦綜合種養,稻漁綜合種養面積超12萬畝,百畝以上種養基地100個,千畝以上種養基地30個,萬畝以上連片種養基地2個,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示範基地千畝示範片9家。

  截至2019年底,該縣形成了糧棉油產品加工、畜禽產品加工、水生動植物產品加工、林果產品加工及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6大農產品加工板塊,農產品加工值突破100億元大關。

  隨處可見的實用化科技

  100多個設施大棚裡掛著許多噴頭,人們把肥料溶解在水裡,通過噴頭噴灑,不僅灌溉、施肥一舉兩得,效率比傳統人工作業提高40倍。這是4月17日上午,該縣匯口鎮寶利鑫家庭農場蔬菜基地內的一幕。

  “這是水肥一體葉面噴灌設施,具有節水、省肥、省電、省人工的特點,很高效,可以將水和營養精準地輸送到每一棵作物。目前100多個大棚實現全覆蓋。”農場負責人張志兵說。

  5萬隻雞,兩個人管,輕點按鈕,飼料直接送到每隻雞的面前,雞蛋自動滾出雞欄,雞糞自動蒐集、轉運到臨近的鄉鎮生物質肥料廠。整個過程全自動化、全物聯網監控,養殖區聞不到一丁點異味。這是該縣孚玉鎮大河村花千谷畜禽養殖合作社內的一幕。

  佐壩鄉是該縣養鴨第一鄉,緊貼華陽河湖群中的龍湖和感湖,境內水面多、灘塗多。靠水吃水、靠灘吃灘,一直以來,該鄉村民們都有臨湖養鴨的習慣。僅2019年,全鄉就有養鴨戶40餘戶、鴨子存欄量超200萬隻。養鴨有汙染,怎麼辦?

  2019年,該鄉引進年產能3萬噸的生物質肥料廠,讓全鄉鴨糞變廢為寶。“3噸鴨糞加300公斤秸稈,產出1噸肥料。目前佐壩鄉每年的鴨糞不夠我們用,我們還要從周邊鄉鎮調運禽類糞便。”該廠負責人尹敏說。

  農業發展,科技先行。發展現代農業,更需要科技作支撐。近年來,該縣在農業科技上做文章。截至目前,該縣主要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達到74.15%,是省級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示範縣。推廣水肥一體化等新技術30餘項,測土配方實肥170萬畝,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負增長。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超90%。

  農業科技的推廣,帶來了標準化生產能力地不斷提升。截至目前,該縣已擁有優質水稻60萬畝,專用小麥10萬畝,“三品”認證農產品達88個。“桑落洲”“黃雀畈”“紅利源”等蝦稻米品牌得到市場認可,匯口“長粒香米”獲全國農展會金獎。“金壩葡萄”成為該縣名片,“龍成一品”“宿松香芽”等區域品牌逐步走向全國。該縣8個村是省級“一村一品”示範村,4個村是國家級“一村一品”專業示範村。

 

(安慶日報記者 沈永亮 通訊員 孫凱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