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經濟的幾乎都學過他的教材,他第1個翻譯了《基度山恩仇記》

蔣學模,1918年3月出生於浙江省慈溪縣(今慈溪市)觀城鎮(觀海衛鎮),著名經濟學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上海市經濟學會原名譽會長。蔣學模一共出版學術專著30餘部,主編政治經濟學教材和著作10餘部、文學和經濟學譯著10餘部。

連續再版十多次、印刷近2000萬冊的高等學校通用教材《政治經濟學》。他還是《基度山伯爵》中文版初譯者。哥哥蔣學楷也是英語翻譯家。

一部中國政治經濟學學術史繞不開的學者名字——蔣學模,一本漢譯外國暢銷書《基督山恩仇記》離不開的翻譯者名字——蔣學模。在兩個領域揮灑才情的蔣學模堪稱整整影響了幾代中國學人的泰斗。

學經濟的幾乎都學過他的教材,他第1個翻譯了《基度山恩仇記》


1917年2月,蔣學模出生於浙江省鄞縣。6歲時他離開寧波隨父親到上海求學。1936年到1937年,他在蘇州私立東吳大學經濟系求學。抗日戰爭開始後,他輾轉入川。1941年,他畢業於國立四川大學法學院經濟學系,獲法學學士學位。之後,他曾擔任香港《財政評論》社的編輯。那時候,他的工作異常繁雜與辛苦,每天要閱讀大量的外文稿件,並且要迅速編譯成中文,這番歷練造就了他出眾的翻譯能力。

1939年,他在四川大學圖書館裡讀到了英文版法國著名作家大仲馬的《基度山伯爵》,產生了將其翻譯給中國讀者的衝動。抗戰勝利後,他在遷回上海滯留重慶的途中開始翻譯《基度山恩仇記》。小說生動跌宕、酣暢傳奇,他在翻譯過程中也倍感享受。而面世後廣大讀者的喜愛程度卻是他始料未及的。1947年,復旦大學文摘出版社陸續分四冊出版了他的譯著,當時的書名用了電影的名稱《基度山恩仇記》。幾十年之後的1978年,《基度山恩仇記》更名為《基度山伯爵》,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再次出版。一時間,洛陽紙貴,全中國再度掀起了一股閱讀的熱浪。

學經濟的幾乎都學過他的教材,他第1個翻譯了《基度山恩仇記》


蔣學模的本職是經濟學研究和教學,對文學的愛好不能消解對經濟學的探尋。

1949年起,他歷任復旦大學經濟學系講師、副教授、教授。

1961年起,他擔任《辭海》編委暨政治經濟學分科主編。1978年起,他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經濟學卷的編委,為我國的辭書編寫同樣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他還是國務院頒發的第一批有特殊貢獻政府津貼獲得者,第一批博士生導師,2004年,他以長期的卓越貢獻獲得上海市第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貢獻獎。

學經濟的幾乎都學過他的教材,他第1個翻譯了《基度山恩仇記》


他一生撰寫、主編和編譯的各類著作有40多部,論文100多篇,總共近千萬字,最著名的是《政治經濟學教材》和《基度山恩仇記》首譯中文版。前書共發行1800萬冊,是同類出版物發行量最多的,可以說80年代的中國大學生很多都是讀蔣學模的《政治經濟學》成長起來的。他自己開玩笑說,“這兩本書可以代表他的一生”。

峨眉山中的特殊課堂

據四川大學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蔣學模先生1936年畢業於上海法租界徐家彙的正風中學,1936年9月至1937年8月肄業於私立東吳大學文學院經濟系。因淞滬會戰爆發,輾轉入川於1938年12月轉入國立四川大學法學院經濟學系二年級就讀,當時留下的通訊地址是成都春熙路的新新新聞社。

從1939年6月起至1943年3月,由於日軍飛機持續對成都實施狂轟爛炸,國立四川大學皇城校本部和南較場理學院、法學院均中彈著火,圖書館、博物館等共127間房屋變成廢墟。國立四川大學為求在抗戰後方“放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為了保存“西南最高文化之根芽”,不得不將學校的大部分遷至幾百公里以外的峨眉山麓繼續辦學,蔣學模先生也隨學校一起遷至峨眉山。當時遷至峨眉山的有文學院、理學院和法學院。民國二十八年九月十一日《川大校刊》曾生動記載了蔣學模先生這一批學生當年在特殊課堂學習的環境:

“伏虎寺是文法學院的所在地,這廟宇在全山的廟宇裡,算是一個相當大的,可是一下要容納六七百人,自然也不免擁擠一些。因此除了圖書館、辦公室和同學的寢室設在這裡以外,在廟的左右另外建築了許多教室。此外還有新設計的診療所,也正在鳩工建造。伏虎寺建築在山坡上,抬頭便可以仰望風橫在面前的峨眉山,望見圍繞在四周的蒼松翠柏,臥在腳下徐徐流動的小溪。清晨林木中浮起一片歌聲婉轉的鳥鳴,晚暮中可以欣賞著紫紅色太陽西墜的霞光。這是多麼幽靜雅緻的情景,一個極好的讀書的所在”。正是在如此良好的學習環境中,蔣學模與來自四面八方的“中國優秀的青年們,衷心蘊藏著無限的悲恨與憤怒之火,他們把它發瀉到學術研究上去,整日裡圖書館中,便擠滿了他們的足跡,為著抗戰建國的需要,埋下了整個的心靈”。

學經濟的幾乎都學過他的教材,他第1個翻譯了《基度山恩仇記》


歡迎關注,分享有價值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