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古代兵器主要分為長兵器和短兵器,史學家張岱在《夜航船•卷十•兵刑部》當中說:伏羲制乾和戈,黃帝制弩,採首山銅鑄刀、斧、槍(冷兵器),揮(黃帝時期大臣)制弓,牟(黃帝時期大臣)夷制矢。蚩尤始取昆吾山上的鐵製劍、鎧、矛、戟、陌刀以及革為甲。舜帝制匕首,弓袋和箭筒,大禹制函甲。總之,先秦時期就五種最常見的冷兵器,即“五兵”分別為:“矛、戟、戈、劍、弓”當然不同時期對“五兵”的說法不同,但是“矛、戟、戈、劍、弓”這五種兵器,在先秦時期是最常用的五種冷兵器。秦漢以後,戰車衰敗,“戟”一度成為主流兵器,但是到了唐代“戟”成為儀仗專用兵器,被“槍”取代。宋代以後,軍隊的主要武器就是“槍”和刀,當然這裡的“槍”是冷兵器,種類繁多,最著名的代表要算“紅纓槍”了。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馬其頓方陣

在古代的西方,古希臘和羅馬帝國統治時期主要的冷兵器有長矛、大刀、劍、標槍、錘、戰斧、弓、棒、手力投石器等。根據《世界全史》的說法:進攻武器中,西方和中亞國家最普遍使用的是弓箭和矛。其中,矛長1.5-6米不等,馬其頓的長矛達6米;羅馬人慣使短矛,長約1.5-2米,但重達4-5公斤,用以投向敵人,打亂其陣形,而後以短劍肉搏。到了中世紀時期,歐洲的主要兵器是刀、劍、斧,即便是中世紀後期,刀、劍、斧依舊是騎士的標配。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胡服騎射

歐洲歷史主要有三個時期,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葉)、中世紀(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近現代(東羅馬帝國滅亡以後)。中國古代早期的冷兵器發展與應用最廣泛的時期,應該是春秋戰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時期。同一時期的西方屬於古希臘(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時期,所以我們就從春秋戰國開始說起,看看中西方有哪些主要的冷兵器,我們來對比一下,看誰的兵器更勝一籌!

在春秋戰國時期,戈是戰場上運用最多的冷兵器之一。以周天子規定的一乘戰車為例子,一乘戰車配4匹馬,車上甲士3人(一個駕車,一個執長戈,一個弓箭手),車下步卒72人(全部手執短戈)。當然,不同時期戰車上面的甲士不一定會配備弓箭手,有可能是兩個拿著長戈的士兵,還有步卒不一定執短戈。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三穿戈

從目前考古出土的文物來看,出土最多的先秦兵器就是青銅戈。根據《周禮》考工記對“戈”規格的描述:刃寬4.5釐米,長18釐米,重480g,柄長1.48米。這是《周禮》當中規定的標準尺寸,禮崩樂壞以後戈的長短都不一樣,短的有1米,長的有3米不等。比如,春秋時期(前570-前476年)的“三穿戈”,戈全長19釐米,戈,援部中脊略隆,長鬍、長內、下欄外突,欄下有三穿,內有方孔,主要用於勾殺。尤其是在敵人逃跑的時候,可以將逃跑的頭顱勾下來,這種武器直到西漢都還在使用。戈一般為車戰而生,脫離了車戰就很容易被淘汰,所以西漢以後就逐漸淘汰了。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人形紋銅戈

在西方考古發現了一種青銅武器叫“鉤鐮刀”,考古學家稱之為“戈”,但是與中國古代的戈不同,歐洲的“鉤鐮刀”由一把短劍安裝在青銅棒上,屬於近戰武器,在歐洲、中亞和印度都有,這種兵器還沒有戰斧適用。所以,在同一時期的西方國家,並沒有戈這種兵器,而主流的兵器為長矛。

“矛”是一種刺殺武器,由矛頭和矛柄組成,和後來的槍其實差不多,所以槍與矛合稱“槍矛”。根據《周禮》考工記的描述:酋矛長為4.5M,戰車士兵用的夷矛長為5.4米,還有一種蛇矛,長度達5.6米,矛頭長約25釐米。《三國演義》當中張飛所使用的“丈八蛇矛”,杆長一丈,矛尖長八寸,大約4米。不過,後來經過改進,矛的一般長度為2-3米。所以,張飛所使用的長矛應該2米多一點,長矛的用途主要用來防禦和進攻刺殺,適合平原作戰,不適合地形複雜的近距離混戰。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戰車

在歐洲最著名的長矛隊要屬希臘馬其頓王國了,根據《世界全史》的說法:在腓力二世(亞歷山大的父親)時,馬其頓已有一支步兵3萬、騎兵3000的常備軍,步兵基本由農民組成,騎兵由貴族充任。步兵1個小方陣(4093人)、騎兵1個連(64人)。馬其頓步兵和騎兵分重裝、輕裝和中裝三種。重裝步兵方陣的前6排士兵平持長矛,後10排斜持長矛,可以根據戰爭情況自由變化隊形。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馬其頓士兵

公元前336年,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後,未滿20歲的亞歷山大,對內肅清了貴族謀反,對外平息了諸多邦國的叛亂。當國內穩定以後,亞歷山大利用馬其頓方陣東征波斯。公元前331年,亞歷山大與波斯進行了“高加米拉大戰”,波斯軍隊投入了10萬人以上的軍隊,其中還有戰象軍團和滾刀戰車。馬其頓方面投入了4萬步兵,騎兵7千人。最終,馬其頓的長矛方陣,打敗了波斯軍隊,亞歷山大乘勝追擊,最終滅亡了波斯帝國。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馬其頓方陣

亞歷山大東征的時候,發生在公元前334-公元前324年,同一時期的秦惠王攻佔了巴蜀,北伐義渠,南下商於,軍隊的戰鬥力也非常的強悍。由於商鞅變法秦國在軍事上的武器運用相當廣泛,主要有戈、矛、鈹、戟,在武器上比馬其頓所使用的武器要廣泛。不過,當時的馬其頓方陣還使用投槍,投槍可投出20-60米,其殺傷威力巨大。西方的投槍和矛差不多,只是投槍一旦投出去就無法收回來,長矛不會輕易的投擲出去,不過同一時期的秦朝所使用的弩機,足以將馬其頓方陣比下去。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十字軍

其實歐洲的矛,使用歷史非常的悠久,17世紀歐洲火槍已經裝備軍隊,但是防禦作戰的時候還在使用矛槍。比如,火器時代歐洲士兵在裝填火藥的時候,為了防止敵方的騎兵衝擊,矛槍兵就站出來拿著長達4.8米上的矛槍進行防禦。矛槍很長,在火器時代一般用於城堡的防衛,敵人攻城的時候,就用矛槍刺殺,由於火器裝填緩慢,長矛可以給敵人造成很大的傷亡。隨著火器的不斷改進,長矛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併成為歐洲皇家衛隊的儀仗隊兵器,到現在很多君主立憲制國家還在使用。

在先秦時期“戟”的使用僅次於“戈”,《夜航船》中說,伏羲製造幹、戈,蚩尤造矛、戟,按理說戟要晚於戈。1975年,在北京近郊出土了周初(約公元前1120年)的青銅“戟”距今三千餘年的歷史。在秦始皇兵馬俑的坑道當中也出土了戟。根據《周禮》考工記的規格,戟的鋒刀部分長13.5釐米,援長15.74釐米,重320g,柄長3.6米。從出土的“戟”來看,長度大約2-3米。據說,呂布使用的方天畫戟長一丈二(2.8米),重達24斤。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秦武卒

春秋戰國時期的戟,相當於在長矛上面安裝了一個戈,所以戟具備勾刺能力。秦國士兵在戰國後期主要裝備就是“戟”,這種武器勾殺自如。所以,趙國的軍隊在長平之戰時,採用戈矛刺殺,對秦國的殺傷力不強。趙括採用騎兵衝鋒,最後被秦國圍困。而趙國人,就是敗在秦軍所使用的戟手中。在戰國時期,單純的矛和戈,在秦軍面前已經不具備優勢。對比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他們並沒有“戟”,這種兵器兼備了戈和矛的優勢,所以馬其頓方陣武器單一,在秦武卒面前並不具備多大的優勢。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歐洲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有一種戟,叫戟槍還有戟斧。神聖羅馬帝國斐迪南一世的衛兵還使用了一種儀仗戟,上面還有花紋,和中國的方天戟類似。雖然說,文藝復興後,歐洲也有戟,不過類型很雜,種類繁多。

“劍”屬於近身武器,在先秦時期這種兵器比較奢侈,一般由將領才會配備劍。當然吳、越、楚三國的地形複雜,不適合戰車作戰,所以這三個國家大多采用步兵作戰,近身武器多使用劍。以至於目前出土了很多古代著名的寶劍,皆出自吳越地區,除了越王勾踐劍外。比如,公元前5世紀,越王不光(句踐的玄孫)劍,全長51.4釐米,寬4.5釐米,柄長9釐米,這樣的青銅劍在春秋戰國時期非常的常見,由於劍不長,屬於近身武器,不適合進攻作戰。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越王嗣旨不光劍

在歐洲古典時期和中古時期,除了長矛使用得最多的就是刀劍。馬其頓方陣的步兵主力方陣,武器是短劍和16英尺長的長矛,防護裝備有頭盔與較大的盾牌;輕裝步兵的兵器為弓箭、投石器和標槍;中裝步兵持標槍、刀劍、小圓盾。重裝騎兵戴盔甲,持長矛、佩長劍或彎刀,馬有鐵甲護頭。中裝騎兵的裝備略次於重裝騎兵;輕裝騎兵的武器為弓箭、短矛、投槍,無防護裝備,戰鬥中起著保護方陣兩翼與後部的作用。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歐洲十字軍準備

其實,先秦不能隨便佩劍,根據《史記•秦本紀》的記載,秦國直到秦簡公六年(公元前407年),秦國才下令官吏可以帶劍。在先秦時期士兵配備的是鈹(pī),和劍類似。比如越王勾踐劍,劍身和劍柄是一體的,但是“鈹”屬於長柄劍,劍和柄(手握的部分)分離。所以,春秋戰國時期,士兵配備的不是劍,而是“鈹”。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其實,“鈹”就是加長版的劍,這種這兵器比劍的砍殺力更強。春秋戰國時期的“鈹”和古羅馬時期士兵用的短劍差不多,威力也相差無幾,可以平分秋色。歐洲中世紀的騎士流行佩劍,而騎士所用的劍都很長,還有刀鞘,他們所用的劍估計和韓信所佩戴的劍差不多。

刀也有很多種,比如關羽所使用的青龍偃月刀,也是刀的一種。還有朴刀,就像劊子手砍頭用的那種刀。南宋初期金兵南下,岳飛為了對付金人的鐵浮屠,還發明瞭麻扎刀和大斧。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鐵浮屠

比如漢朝時期的匈奴,他們的武器除了弓箭就是刀。所以,《史記•匈奴列傳》記載:“長兵則弓矢,短兵則刀鋋(短矛)。”而漢軍對付匈奴前期用戈,後來開始大規模的用加厚版的斬馬劍和戟混合使用,對匈奴的殺傷力極大。其實,匈奴人離開了馬,其實戰力很低。他們除了騎射厲害,與漢軍正面較量基本不是對手。所以,一直東躲西藏,屢次騷擾漢朝邊境,搶完東西就跑。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突厥人攻佔東羅馬帝國

由於匈奴人居無定所,漢軍很難找到他們,所以西漢與匈奴的戰爭曠日持久。如果正面交鋒,匈奴不逃跑,在漢武帝時期,匈奴估計就被消滅得一乾二淨。其實,後來的突厥汗國所使用的兵器和匈奴人使用的兵器差不多。據《周書•突厥傳》雲:“突厥兵器有弓矢、鳴鏑、甲鞘、刀劍。”而唐朝軍隊對付突厥騎兵採用的就是陌刀,這個陌刀就是從漢朝對付匈奴的斬馬劍演變而來。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唐朝陌刀

公元745年,唐朝與回鶻滅掉了後突厥,東突厥諸部不是消亡就是向西亞遷徙。其中一支突厥人,演變為奧斯曼人。後來的奧斯曼人建立了奧斯曼帝國,1453年滅亡了東羅馬帝國。要知道突厥人在西域被唐軍吊打,然後瓦解遷徙到歐洲,而被唐朝吊打的突厥人,竟然滅亡了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可見唐朝軍隊的實力不弱啊!

弓弩

“弓”和“弩”是不同的兩種兵器,“弓”一般稱之為“弓矢”,而“弩”一般稱之為“弩機”。《國語•周語上》中有言:“載戢(收藏)干戈,載櫜(箭袋)弓矢。”說明,先秦時期弓箭已經成為軍隊的標配。其實,無論古代的中國還是國外,全世界都流行弓箭。弓箭的射程大約200米,50米以內殺傷力很強,所以中外軍隊都配備了弓箭。在戰國和西漢還出土了錯銀弩機,在裝配箭矢的時候,比手動拉弓快了許多,且可以連發。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錯銀弩機

歐洲的弓箭雖然很早就用於軍事了,但是弩直到中世紀中葉才開始裝備軍隊。根據《兵器圖典》的說法:弩在公元1100年傳入歐洲,最先在僱傭兵當中採用,1139年,羅馬教皇英諾森二世(1161-1216年在位)曾下達教令,嚴禁在基督教國家間戰爭時使用弩,但未能得到遵守。1199年,英國國王理查德一世,提倡軍弩作戰,他在圍攻恰魯滋城堡的戰鬥中卻被弩射殺。13世紀後,在英國的弩被長弓取代。不過弩,依舊在歐洲國家流行,不過和中國同一時期的弩相比,他就遜色很多。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三弓床弩(復原圖)

宋朝時期的三弓床弩,據說射程可以達1500米,小一些的神臂弓射程達二百四十多步,大約500多米,不過有人推算,神臂弓不會超過200米。無論哪種結果,中國所使用的弩比歐洲所使用的弩殺傷威力會更大。

冷兵器時代的槍,絕對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步槍。中國古代的槍,歷史悠久,據說黃帝時期就開始制槍了。不過先秦時期槍和矛差不多,所以沒有特別的區分。到了隋唐以後,矛和槍才被區分出來。宋朝時期的槍,比矛頭要長,且矛使用的是青銅,而槍使用的是鐵。所以,槍更鋒利。槍不僅僅可以進攻殺敵,還可以用來攻城,士兵在爬樓的時候,可以用槍遠距離刺殺城樓上的士兵。槍的長度尺寸因人而異,一般不會超過人的三倍。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岳家軍

而歐洲,對槍的使用也很廣泛。在中世紀,騎兵除了佩刀劍,還有一種騎槍。騎槍裝有鐵護手,騎士在格鬥的時候,全副武裝,然後用騎槍進行格鬥。不過騎槍只能用作格鬥,如果混戰,這種槍很重,殺傷力也不大,所以只能用於騎士精神,一對一的對決。

“盾”即盾牌,古代防禦作戰都會用到盾牌。其實,我國古代的盾牌也有好幾種,大的盾牌可以阻擋巨石,小的盾牌能阻擋兵刃、箭矢。古代的盾牌有木製的,皮革、藤條編織、銅鐵等製品。歐洲的盾牌也有很多種,有皮、木、藤、柳條等,金屬盾較少,一般僅國王和高級將領配備金屬盾牌。就其大小而言,有護面護胸的小盾,亦有護全身的大盾。亞述帝國的大盾需一人專門持掌;斯巴達前期的盾是掛在脖子上,後來才固定在左臂上,在很多希臘或者羅馬時期的影視題材裡面可以看到。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自相矛盾

從目前的圖畫和壁畫來看,漢代以後的軍事作戰,尤其是單兵作戰很少用到盾牌,可能是鎧甲應用廣泛的緣故。大型的盾牌一般用來防禦作戰,尤其是攻城的時候,一般用來抵擋矢石的時候才使用。而歐洲士兵,對盾牌的使用要比中國要廣,從很多古典油畫當中都能看到盾牌的影子。

矛與盾,中西方主流冷兵器大比拼,看誰更勝一籌!

拿盾牌的十字軍

其實,在古代除了武器的運用外,戰術還是很關鍵的。中國講究謀略,比如面對馬其頓方陣,中國的軍隊可能不會直接往長矛上面衝,而是採取其他方法攻擊對方薄弱的地方,將其陣型打亂。中西方雖然沒有直接的軍事較量,但是冷兵器時代中國的武器不會輸給任何一個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