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的"單挑",是像《三國演義》中表現出來的那樣嗎?


三國時期的

在《三國演義》中經常能夠看到這樣的場景,兩軍在交戰的時候,雙方的將領先出來進行單挑,如果都是史料中的名將的話動輒三五十個回合,要麼不分勝負,要麼一方膽怯乏力,這邊大概率就打輸了。這是為了體現這些人物的勇武,豐富他們的文學形象。很多人對《三國演義》這種描寫方式很不認同,漢末三國時期的單挑的現象確實不像《三國演義》中那樣普遍,但是還是存在的,只不過非常少;而一些小規模的致師、衝陣的行為,也被視為一種"單挑"的行為。下面小編就來聊一聊漢末三國時期的單挑行為。

三國時期的

漢末三國時期,單挑現象極為罕見

首先要說的是,在漢末三國時期單挑的現象非常罕見。在《淮南子》當中有一句話,叫做"將軍不敢騎白馬,亡者不敢夜揭燭。"這個意思很好理解,古代作戰本來就是一個高風險的事情,負責指揮調度的將軍是一支軍隊的主心骨。身騎白馬雖然很帥很騷包,但是太容易辨別出來。總歸是要降低自己的風險。在漢末三國時期有很多將領不懂得這個道理,比如說顏良打仗的時候還搞了一個大傘蓋,結果讓關羽抓了個正著;夏侯淵自己去搶修防禦工事,被黃忠剁翻,根據《古今刀劍錄》的說法這個刀還挺漂亮,通身如赤血。

三國時期的

單挑無疑讓將領的風險變得更高了,它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那麼史料中是如何體現出這些三國名將的勇猛的呢?一般是一些致師或者衝陣斬將的行為,這個在下文中會說到。另外還有一些比較模糊的記載或者說評價,比如便弓馬、每戰先登、氣力果人之類的。大多數的具體表現都是在亂戰之中,要麼是豎大旗、拽牛尾巴、射戟耳這樣的戰爭之外的事情,而不是一對一的單挑。所以評價《三國演義》中的單挑行為不符合實際也是正確的。這些是小說家的文學加工。

三國時期的

從小編的能力能夠找到的史料來看,在漢末三國時期只有一件事可以稱得上是真正的符合《三國演義》中的描述的單挑,就是呂布和郭汜。當時李傕、郭汜、樊稠、李蒙、王方、胡軫、張濟、楊定等董卓舊部率領軍隊反攻長安,合眾十餘萬,呂布和王允等人在長安城內瑟瑟發抖。呂布試圖用個人勇武來決定勝負,主動向郭汜挑戰。兩個人開始《三國演義》那種一對一的單挑,不知道到底打了多少回合,呂布一矛刺傷郭汜,郭汜被自己人救下。這個是非常典型的單挑,可是小編只找到這樣一例明確的記載。另外還有一次,在"潼關之戰"中韓遂、馬超和曹操談判的時候,馬超本意想直接拿下曹操,但是礙於許褚的威懾。如果馬超動手,這也會成為一次單挑。至於馬超和閻行;關羽和龐德之間打鬥,沒有明確的單打獨鬥的記載。

三國時期的

類似單挑的現象

《三國演義》中的單挑,小編個人認為有幾個特點,第一是用小股部隊的襲擊打擊對方的士氣,第二是針對對方的主將,第三是單打獨鬥。我們把第三條省略掉,符合第一條和第二條的例子還是有很多,這些例子不能視為《三國演義》中所說的單挑,但也被視為類似單挑的例子。下面小編也簡單地說一說。

三國時期的

首先是打擊士氣。這一點在三國時期還是比較常見的,而且在古代還有一個說法,叫做致師。致師的行為當然是有風險的,所以在漢末三國時期,一般發生於比較弱勢的防守一方。比如在第二次"合肥之戰"中,孫權的軍隊號稱十萬,合肥守軍只有七千。這種情況下張遼用八百人衝擊孫權的軍隊,就是一次為打擊對方士氣而採取的致師的行動;再比如第二次"濡須之戰"中,甘寧百騎劫營,不過這一次是趁夜進行的,而且打了就跑,含金量並不算高;在"南郡之戰"中牛金也嘗試過致師,可惜失敗被困在周瑜軍中,多虧曹仁的救援。總的來說致師低成本高回報(在士氣上),是一種挑戰行為,和單挑比較像。

三國時期的

另外是針對對方主將,這一點也比較常見。太史慈在遛彎的時候看到同樣遛彎的孫策,太史慈上去就跟孫策搏命,這個已經非常接近單挑,可是太史慈身邊有一個騎士,孫策身邊有十三個騎士,這些人不可能傻站著,只能說是一次意外情況,而且沒有演變成單挑;最有名的應該是關羽和顏良。在"白馬之戰"中,關羽當時給曹操打工,他衝入敵軍之中,"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這固然能夠證明關羽的勇武,但是關羽並非單打獨鬥,他身邊還有張遼以及曹操的軍隊,和黃忠斬殺夏侯淵的性質差不多,含金量可能稍微高一些。

三國時期的

小結

總而言之,因為要體現自己勇武來進行單挑或者類似單挑的致師、衝陣行為比較少,至少在漢末三國時期比較少,也不能說沒有(呂布率領十幾個人衝擊黑山軍張燕是一個例子,但小編認為呂布體現勇武應該是為了爭取在袁紹集團中的地位),只能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如果沒有充足的把握,哪怕身經百戰的將領也不希望將自己暴露在白刃之下。

三國時期的

那麼在當時為什麼會出現少數的單挑以及多數的致師、衝陣呢?一般都是因為比較劣勢的環境和巨大的利益。呂布和郭汜單挑和郭汜答應呂布單挑,一方面他們很勇武,另一方面他們都處於劣勢。董卓舊部有十萬人,長安城岌岌可危,呂布要提出單挑;董卓舊部雖然多,但是缺少足夠的後勤和攻城器具,面對長安堅城久攻不下,於是郭汜答應單挑。張飛在長坂坡要求曹操的虎豹騎單挑,也是為了幫助劉備斷後。太史慈主動進攻孫策、韓當、宋謙、黃蓋等人,也是希望直接解決孫策,徹底化解劉繇受到的壓力。所以這些單挑或者類似單挑的行為,是根據具體的環境、秉持著低成本高收益的目的而導致的,在正常的情況下,漢末三國時期的戰爭還是依靠指揮軍隊的才能。不過這並不妨礙《三國演義》中對武將單挑描寫的精彩程度,歷史和小說是應該分開來看的。

參考文獻:《三國志》、《英雄記》、《後漢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