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导语:

康熙二十三年至康熙四十六年(1684年—1707年)的23年间,大清国至高无上的康熙皇帝六次下江南,五次前往明孝陵祭拜明太祖朱元璋,并对朱元璋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世人皆谓康熙这一拜,拜稳了大清朝二百六十七年天下。

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康熙皇帝(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我看来,康熙帝借“死朱元璋”这个势,盘活了五步好棋。

第一,为了向亿兆生民郑重宣告,大清朝从此一统华夏。

清朝建立之初,明朝皇室后裔并没有甘于覆灭,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建立了南明小朝廷(1644年—1683年)。而康熙皇帝第一次下江南就是在南明灭亡的第二年。

明朝的灭亡、清军的入关,对亿兆华夏生民而言,不啻于灭族,各地仍有不少人在积极准备,意图恢复。而即便是向清朝低头的人中,也有不少人认为异族统治,结局只有一个,那就是被驱逐出中原。

这这个时候下江南、拜祭朱元璋,正是康熙皇帝宣扬清朝已经坐稳华夏之主的正统地位的大好时机。

前明遗老和南方士子们在朱明已灭的时刻,心理正在观望期,此时康熙帝的南下、祭拜,而且是“三跪九叩”的大礼,给了他们大势已去并且新主子还不赖的心理暗示,有利于他们放下羞耻之心,跟清朝一起合作。

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康熙下江南(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二,为了表示对华夏文明的景仰。

众所周知,康熙从小就接受了严格的儒家教育和经典熏陶。他认为“殊觉义理无穷,乐此不倦” 。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二月,他在御制《日讲四书解义序》中,明确宣布清廷要将治统与道统合一,以儒家学说为治国之本。但此时的江南是文采风流之地,名儒豪士不胜可数。他们身体虽然已经投降,但思想仍是拒绝的。

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康熙字典(图片来源于网络)


南京是前明首都,明孝陵埋着朱元璋,这是两个对当时整个中国影响力最大的图腾,康熙在南京向朱元璋低头叩拜,表达了满清倾慕、融入华夏文明的诚意。康熙此举,让江南名士感动不已,当时记载“垂白之首,含哺之氓,罔不感仰圣仁,至于流涕。”于是他们放下心中执念,出仕为清朝统治效力。康熙一拜,有利于缓解当时占绝大多数人口的汉族人民尤其是汉族儒生士子们对满清野蛮的印象,充分照顾了汉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缓解了社会矛盾。让江南百万名儒士子归心,可谓拜得值。

第三,为了安抚清朝曾经对江南汉族人民的心理伤害。

1645年,清军在多铎指挥下,攻击明将史可法据守的扬州城,扬州军民坚守一月,终于不敌城陷。清军纵兵屠掠,十日封刀,史称“扬州十日”。

这十日中,清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扬州城死亡据记载达八十万人,千年繁华的烟花古巷很快变为废墟,直到今日扬州都没有恢复之前的荣光。

而在这十日之中,扬州军民并没有放弃抵抗,抱着与敌同死的决心,前赴后继。

史可法面对诱降,慷慨陈词,“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慷慨就义;他的19名幕僚无一人投降,或街头战死,或自杀殉国;扬州知府任民育,城破后换上明朝官服,郑重端坐大堂、恭候敌人,说“此吾土也,当死此。”副总兵马应魁,“每战披白甲,书‘尽忠报国’四字于背,巷战死;二百多扬州少年自发组织起来,到处伏击清军,全部战死。

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扬州十日”中奋力抵抗的明将(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十日,风云为之变色,天地为之震动,华夏汉族人民的视死如归,让清兵为之胆寒。

可以说四十年后,康熙跪拜朱元璋,是在竭力安抚江南军民的心理创伤,同时放低姿态,略带悔恨,演绎了一出 “康熙跪下去,清朝在汉族文明前站起来”的好戏。

第四,康熙要借朱明王朝对外的铮铮铁骨,向全国表达对外敌不妥协、不割地的坚定意志。

明朝建国二百七十六年,“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终大明一朝,虽有土木堡之变,虽有北京保卫战,虽有中日壬辰之战,但没有割让一寸土地。朱元璋及其后代统治者这种对外强硬的态度让康熙从心底欣赏。

康熙八岁登基,在第一次下江南、拜朱元璋(1684年)之前,他已经完成了三大历史任务:擒鳌拜(1669年),亲临天下;平三藩(1681年),拒绝割据;收台湾(1683年),维护统一。这个时候,康熙只有三十岁,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

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康熙收台湾(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个时候,外患仍然十分严重。西北的葛尔丹和北边的沙皇俄国对大清边境虎视眈眈。康熙跪拜朱元璋之举,也是向天下表达他要学朱元璋,驱逐外患,保大清疆土统一,国泰民安的决心。

果然,跪拜朱元璋的当年(1684年),康熙就大破葛尔丹,并在1689年剿灭了他,西北从此平定。而从1685年—1689年,康熙又用了四年的时间攻占雅克萨,逼迫沙俄签订了《尼布楚条约》,让沙俄一百年没敢再起觊觎之心。

第五,康熙帝做给儿子们看,为的就是不要祸起萧墙。

康熙晚年,朝廷内部派系林立,分化严重。他的儿子们的争斗也日益激烈。在康熙最后一次祭拜朱元璋(1707年)之前四年,康熙不得不因为太子受人蛊惑要谋反而杀了重臣、太子党羽索额图。这说明储位之争早就如火如荼地开始了。

康熙大礼跪拜朱元璋,你以为他是明太祖的粉丝,其实他在借势

索额图和太子胤礽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康熙花了半个世纪的时间去处理外患,并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但内部的隐患却让晚年的康熙十分头疼,他多次和大臣说起此事,总怕出现类似齐桓公和赵武灵王那样的结局。

康熙去拜朱元璋,是因为朱元璋一生二十四个儿子,虽然他死后发生“靖难之役”,但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儿子们从来没有出现内斗之事。康熙此时已经内心十分煎熬,不知如何处理。

于是,跪拜朱元璋,就成了康熙对儿子们不择手段争夺储位的警告。

结语:

康熙八岁丧父、九岁丧母,与孝庄太皇太后相依为命,孤儿寡母周旋于辅臣之间,受制于鳌拜之手,也可谓步步惊心。后来康熙励精图治,十六岁亲政,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阻击沙俄,可谓是成就万世基业。

康熙晚年回顾自己一生,与朱元璋有不少相似之处,甚至在人生的某个阶段,康熙就是以朱元璋为师、为友,朱元璋可谓他人生当中的一座灯塔,指引了他前进甚至超越的方向。

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任皇帝,在天命汗努尔哈赤、天聪皇帝皇太极、顺治皇帝的余烈之下,康熙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盛世,“名曰守成,实同开创“,不愧为“千古一帝”。#文史知识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