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提起這所高校的名字,瞬間有一股泥土的氣息撲面而來。彷彿上一秒還在教室讀書的學生,下一秒就要在廣袤的黃土地上揮汗如雨。

有人被他“西北農民專科學校”的綽號嚇退了腳步,也有人為他的魅力深深折服,說出“若有第二次選擇,還選你西農”。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有人用“樸素”二字概括出他的全部,也有人為他填詞作曲,表達愛慕。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不管哪個方面看,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似乎都有著“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楊凌:西北城雖小,厚澤被九州

如果將城市的科技動力以其所賦能的土地面積標註在地圖上的話,你會看到西北地區這座異軍突起的小城——楊凌。它面積不大,不過100多平方公里;名氣不響,與西安不可同日而語。楊凌小小不言,卻是名副其實的首個國家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四時流轉,光陰的錶盤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推進與楊凌同心合意的第86年。西部地區第一農業高等學府,誕生併成長於古老的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發祥地,凝聚著先人的期盼;用科技為傳承千年的文明注入新的活力,“中國農業硅谷”的誕生更像是歷史的預言。

城市雖小,澤被八方。多少智慧與科技從西農發散,從楊凌發散,似游龍般在地圖上劃出驕人的足跡,為九州內外帶去豐收與祥瑞。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2017年4月14日航拍的陝西楊凌中哈蘋果友誼園 圖源新華社

自2004年開始,西農在全國建立了超過26個實驗示範站和45個示範基地。2016年以來,楊凌成為中國面向“一帶一路”開展農業科技合作交流的重要平臺,西農先後在中亞地區建立了多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中國的小麥、玉米、油菜、馬鈴薯等農作物生長於廣袤的異域國土。沿著“一帶一路”,西農智慧熠熠生輝,“楊凌符號”越寫越深,因地制宜的糧食增產“中國方案”形成並影響著世界。

學府:學科全且優,農林拔頭籌

西農是首批入選國家“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985工程”“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綜合實力雄厚,學科門類齊全,特色學科實力一流。

農業科學居US.NEWS學科排名全球第30位。

農業科學和植物學與動物學2個學科領域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農業科學、植物學與動物學、工程學、環境科學與生態學、化學、生物學與生物化學、藥理學與毒理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8個學科進入ESI前1%。

13個學科進入軟科世界一流學科排名,農學學科居全球第5位,食品科學與工程居全球第13位,水資源工程居全球第24位,獸醫學居全球51-75位,生物工程居全球76-100位。

葡萄酒專業穩居全國第一,今年還新增了茶學專業,看來西農要把中外飲食包圓了。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東南窯植物病理試驗站

2個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3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將科學延伸到更高更大的平臺。

學校大師雲集,擁有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本科生配備導師,轉專業限制寬,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機會多,學校與世界174所著名大學或科研機構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國際交流和出國深造機會豐富。

挑戰:昔日黃土塬,今現翠茵丘

誰能想到,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原有一天也會變成生機盎然的綠水青山?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彷彿逆天改命般的情節,就真真實實發生在西北這片土地上。數十年間,交通從駱駝換成汽車,乾糧從雜糧換成精糧,一代代西農學者從未停止過對黃土高原的探索。

朱顯謨院士舉家從南京遷至陝西,紮根黃土高原,提出的“黃土高原國土整治28字方略”至今被奉為圭臬;山侖院士開闢了旱地農業研究的生理生態領域,提出“黃土丘陵區作物低產的主要原因是對降水未能充分利用”等觀點。此外還有李玉山和唐克麗研究員,邵明安院士,程積民教授……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朱顯謨院士

他們的苦心耕耘徹底改善了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使乾旱和水土流失不復存在。1999年前,這裡的植被覆蓋率僅為31.6%,2019年已達63.6%,整整翻了一倍。陝西境內,黃土高原綠色版圖向北推移了400公里。

每年春耕過去,八百里秦川就會如期迎來浩瀚如茵。

初心:一粟輕如塵,使命千鈞重

還有一群人邁著鏗鏘步履,在貧瘠的黃土地上生生踏出一條從飢餓貧窮通向富足自強的道路。他們樸素的初心,不過是“讓中國人自己的飯碗裝自己的糧食!”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趙洪璋院士

趙洪璋院士主持選育的“碧螞1號”,被毛主席讚譽為“一個品種挽救了大半個新中國”;李振聲院士開創了小麥遠緣雜交育種新領域,曾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寧錕研究員主持選育了10多個小麥新品種,曾獲農業部、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王輝教授主持選育了11個小麥新品種,累計社會增效近百億元;吉萬全教授將小麥與稀有野草雜交,培育出7個新品種平均年產量能達到1000斤至1200斤……

據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淮麥區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4次出自西農的當家品種;陝西省小麥品種的6次更新換代,全部是西農的種子。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他們的名字從未登過熱搜,故事並非人人皆知,但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上,他們共同打造了一面屬於西農的功勳章。

今年的新增專業裡還有全國第一個食品營養與健康專業,也是目前全國唯一一個。學校將著力發展食物營養與人類健康領域研究,滿足新時代國家及社會發展的需要,為“健康中國”宏偉藍圖的實現貢獻“西農智慧”。

教師:科研孜以求,庖廚不落後


西農在小麥基因組學、小麥條鏽病致病機理、反芻動物遺傳進化、表皮幹細胞、角膜緣幹細胞、易黴病致病機理、朊病毒等領域的研究均達到世界前列,其間,燦若星辰的學者功不可沒。

李振歧院士和康振生院士紮根“東南窯”接續奮鬥,致力於小麥條鏽病致病機理及防控研究,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了重大貢獻,使“一孔窯洞走出兩院士”的美談流傳至今。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2018年8月,宋衛寧教授團隊作為國內獨家參與國際小麥基因組測序聯盟單位,完成的世界首個六倍體小麥基因組圖譜研究成果在Science發表,被學界稱為征服了小麥遺傳密碼的“珠穆朗瑪峰”,2018年被評為“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2019年1月,許曉東課題組首次在病毒中發現朊病毒,被稱為“可入教科書級”的科研成果,填補了一項重大國際研究空白,為阿爾茲海默症的防治帶來新的曙光,該成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雜誌在線發表。

2019年6月,姜雨教授研究團隊在Science發表《反芻動物角發生發育和鹿茸快速再生的遺傳基礎》論文,為反芻動物角具有單一的進化起源和發生發育機制提供了證據。

不僅是科研界大牛,西農教授足以稱霸美食界。

從新中國成立以來唯一獲國家獎且推廣面積最大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 “秦冠”,到趙政陽教授團隊選育成功、曾登上人民大會堂的“瑞陽”“瑞雪”,馬鋒旺教授團隊的“秦脆”“秦蜜”,西農助力黃土高原成為全球公認、世界最大的優質蘋果產區。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柯桂蘭團隊的“秦白”系列大白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陳勤團隊的彩色馬鈴薯,獲得國家認證;王鳴團隊的“西農8號” 西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還有代表我國現代家畜育種水平的秦川牛新品系、西農莎能奶山羊等畜牧良種……

而最終,這些成果在西農食堂相遇了……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一盤看似平平無奇的土豆燒牛肉,卻都是深藏不露的科研“主角”!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作為一名合格的西農學子,通過神秘數字破譯食堂菜單不在話下:“979”大饅頭、紫玫瑰2號土豆……

學子:武能入田舍,文堪登高樓

在西農,你可以說一個人懶或者散漫,但絕不能說他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因為每個西農人,都與農業生產有段故事。

種小麥、種黃豆、種玉米、收小麥、收玉米、拔麥穗、剝麥粒、拔草,亦或推架子車、開拖拉機、噴農藥、施化肥……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副校長錢永華看望“三夏”生產實習學生

參加過“三夏”農訓的西農學子傲嬌地表示:誰還不是個斜槓青年了!

說到這裡,你大概在腦海中勾勒出了這樣的形象——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或者這樣的問題——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每當此時,西農學子就會陷入語言表達上的絕望……

事實上,技能滿點的西農學霸所佔比例也相當高。全校每年平均45%以上的本科畢業生繼續深造,部分專業達到70%以上。本科畢業生每年推薦免試攻讀研究生比例近20%。2020年,全校共有982名學生保送研究生,95%以上進入“雙一流”高校,錄取到清華大學15人、北京大學18人、浙江大學28人、上海交通大學21人、中國科學院大學46人。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分別直博清華北大的婁宇飛、楊世帆學霸情侶

在世界500強和中國500強企業中,也分佈著可觀的“西農勢力”,每年有約50%的就業畢業生簽約進入。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2019屆本科生就業質量報告中國500強企業就業情況

校園:綠水青山間,田園亦宇黌

西農校園有多大?曾有人答:大到可以同時容納兩種天氣,北校飄雪,南校下雨。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在這裡,自行車是標配,聽說繞校區一圈至少以小時起步。

作為眾所周知的“楊凌生態公園”,校園四季分明,景色宜人,80餘種鳥類曾築巢嬉戲林間,走運的話,你還能目睹國家2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紅腹錦雞的身影。

比校園更大的,是林地和試驗田。林地42793.22畝,試驗用地7313.94畝。在這裡,上課從不侷限於教室,田間地頭、經濟樹木園,都是課堂所在。

學校還擁有國內最大的農業科普教育基地——博覽園,被列入國家4A級景區。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聽過那句“不想做健身房的浴室不是好咖啡廳”嗎?這是對傳說中的西農學生浴室的真實寫照,單人單間,配備健身區、吹風機,還能喝咖啡;十大食堂味美價優,其中帶電梯鋼琴的網紅餐廳引人駐足;宿舍空調、暖氣一應俱全。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硬件設施已然十分優秀,學校仍堅持每年投入2億元,用於教學基本條件改善與建設。這樣厚重的寵愛,西農學子獨一份!

最詩意的生活,莫過於選一個傍晚,拎著兩瓶葡萄酒課的“作業”,帶上一些焙烤課的“作業”,在校園內閒庭信步,抬頭看看不遠處的試驗田裡,剛施了肥的麥苗茁壯成長。

未來:肇基於傳統,智能盡無窮

秉承“經國本,解民生,尚科學”的辦學理念,西農始終不忘關切人民生計,拯救百姓於飢餓與貧窮的初心。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20世紀30年代,國家風雨飄搖,民不聊生,西北災荒連年,哀鴻遍野。一批有識之士極力主張“開發西北”、“建設西北”、“興學興農”,倡辦了我國西北地區第一所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高等農業學府——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

新中國成立後更名西北農業大學,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1999年,國家將地處楊凌的七所科教單位合併,組建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開創了學校建設發展的新紀元。

沒想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竟然有“兩副面孔”

民為國本,食為民天。西農在不同的時代詮釋著“教民稼穡”的不同意義。

農業是傳統產業,在很多人眼中早已失去了活力。然而未來農業並非如此。資料表明,農業創業是未來行業中呈現爆發式機會,農業的投資機會是產業裡面機會最多的……

近年來,各大知名企業紛紛瞄準時機,進軍農業領域:

網易早在2009年宣佈養豬計劃;

阿里巴巴2018年推出“阿里雲”農業大腦,將人工智能與農業深度結合;

京東宣佈利用人工智能進軍養豬業,自建1萬多平米植物工廠;

華為建立“沃土雲”平臺,目標是解決全球饑荒問題;

碧桂園、恆大等企業進軍現代農業,探索高新農業技術研究和應用。

各高校也不例外,先後成立農學院,開展農業研究:

2017年12月,北京大學現代農學院正式成立

2018年1月,中國科學院大學成立現代農業科學學院

2018年2月,河海大學成立農業與工程學院

2018年5月,南京大學成立南京創意農業研究院

2018年7月,鄭州大學成立農學院

2018年8月,中山大學成立農學院

目前,西農已與Google、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微軟亞洲研究院、慧科教育科技集團以及陝西果業集團等53家公司,開展產學合作;聯合成立京東數字農業西北研究院,共同推動西北地區乃至全國的數字農業發展;今年又新增了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

如果有一天,未來農業驚現苗頭的話,西農定然不會缺席!

文章信息、圖片皆源自網絡

關注“高校與科研”,獲取更多關於大學的新鮮資訊和原創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