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鄂西北】今襄陽和鄖陽兩地區,地處我國南北交匯線略偏南,屬於漢江中游地區,這裡自古就有“四省通衢”的美稱,自然風貌兼有南北景色,當地人的生活與風習也兼有南北特點,音樂風格在兼容幷包基礎上略偏重於中原北方的風味,古人稱當地人“多秦音、好楚歌”。民歌旋法強調四度跳進,曲風較活潑開朗,有北音風味。

《夢在竹溪》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茶是“國飲”,茶文化堪稱國粹。聲由心生,勞動人民在種茶、採茶、製茶和勞作之餘,總會吟歎現實生活的艱辛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早期的民歌,包括茶歌,都屬無固定腔調的勞作娛樂,人們以自娛自樂的方式與心靈對話,用以慰藉自己的內心,抒發情感 ,陶冶情操。  竹溪茶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流傳下來的民間茶歌主要有《正採茶》、《倒採茶》、《十杯茶》、《採茶調》等。這些茶歌因旋律優美、生活氣息濃郁,至今仍廣為傳唱。改革開放時期,竹溪茶文化伴隨茶葉產業建設得到了長足發展,新的歷史時代催生出《竹溪茶歌》、《夢在竹溪》等一批優秀茶歌。新誕生的茶歌無不散發著濃濃的庸巴地域特有的藝術芳香。

《香溪香》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香溪香》是一首具有濃郁的鄂西北民歌風味的原創歌曲(雷子明作詞、王原平作曲、3C組合演唱)。歌曲描述王昭君故里香溪河的五彩斑斕,用以襯托昭君清純之美。詞中雖未提及昭君姑娘,但人們會感到點點滴滴都是昭君。語言質樸鮮活,其境詩意盎然,畫面清新優美。旋律流暢,一氣呵成,朗朗上口,易記易學,曲作者王原平說:“我只是用自己擅長的音樂語言寫自己身邊的故事,沒有刻意營造憂傷,而是順其自然地表達對香溪的美好情感。”  2007年,《香溪香》編入大型音樂舞蹈詩《家住長江邊》,成為主題歌之一,該舞蹈詩獲第八屆中國藝術節文化部大獎。2008年,《香溪香》由湖北代表隊“水仙子組合”(7人)演唱,首次在央視第十三屆青歌賽亮相,一路殺入決賽,獲得青歌賽民族組評委的讚賞。同年底,由“武漢3C組合”演唱參加“首屆全國優秀創作歌曲比賽”獲華南賽區決賽三等獎並進入全國總決賽,2009年獲 “首屆全國優秀流行歌曲創作大賽”三等獎。2011年,參加“荊楚湧春潮——2011年湖北省春節文藝晚會”,通過湖北衛視向全國和亞太地區播出,獲得了觀眾一致好評。歌曲近幾年流傳甚廣,多次被編成舞蹈參加各類比賽獲獎,且成為武漢各區群眾休閒廣場集體舞曲目之一。


《美麗的神農溪》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青年歌手祖海演唱《美麗的神農溪》

  神農溪是湖北巴東長江北岸的一條常流性溪流,發源於“華中第一峰”神農架的南坡,由南向北穿行於深山峽谷中,於巫峽口東2000米處匯入長江,全長60公里。溪流兩岸,山巒聳立,逶迤綿延,層巒疊嶂。形成龍昌峽、鸚鵡峽、神農峽三個險、秀、奇各具特色的自然峽段。峽中深潭碧水、飛瀑遍佈、懸棺棧道、原始扁舟、土家風情、石筍溶洞無不令人驚歎。  神農溪全長60公里,沿途接納17條溪間,8處百米瀑布,溪流由此向南穿行於深山峽谷之中,注入浩浩長江。乘著古老的“豌豆角”小扁舟順水漂流,但見兩岸多呈80至90度的壁塹,陡峭聳峙,並與山頭相續。山峰相對高差海拔300米至1200米,壁間狹窄處僅7米。兩個小山村將20公里地段分成棉竹、鸚鵡、龍昌洞3個峽段,而以“險、秀、雄”各具特色,崖壁上不僅鍾乳密佈,怪石峰峰,還分佈著大小溶洞60多個,且大多數洞口有石砌土壘的牆壁,留下古時戰亂的痕跡。又以龍昌洞、燕子阡著稱。龍昌洞非石洞,長10裡,可以浮舟往來。燕子阡洞高80米,寬30米,洞中巖壁頂上常年棲息著成千上萬的短嘴金絲燕,飛翔在峽谷深處的上空,給遊客們帶來一種喜慶的氣氛。燕子阡洞中有岩漿積澱而成的“千丘田”,阡陌縱橫,蔚為壯觀。神農溪迂迴曲折,落差較大,形成長短各異,急緩不同的灘多達60餘處,有“一里三灣、一灣三灘”之說。多道淺灘,水深不到0.5米,水淺滯澀,船底與卵石摩擦,猶如陸地行舟,三十多道急灘平均落差1.7米,最高達3米,駕舟漂流似箭離弦,使人在有驚無險之中領略與大自然搏鬥的無限樂趣。

《掐菜薹兒》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向壩鄉位於竹溪縣西南邊陲,東鄰竹山 柳林,西接重慶 巫溪,“十巫”路縱貫東西,自古為出鄂入渝的門戶,秦巴商貿的通道,是省級民歌鄉和省級生態鄉, “十八里長峽”自然保護區在其境內。向壩鄉版圖面積113平方公里,農業人口6261人,耕地面積9135 畝。
  向壩的民歌不僅種類多,號子、山歌、田歌、小調、風俗歌、生活歌等等繁雜多樣,調式和腔格異彩紛呈,而且向壩民歌的地域特色也非常鮮明,是少有異域文化浸染與滲透的土著原生態。歌詞包羅萬象,上山有打杵歌,下田有薅秧歌,居家過日子有多不勝數的小調;曲調剛柔相濟,剛如山,柔似水,山抱水,水纏山;唱法獨特獨到,時如高聲吶喊,放浪形骸,時如低低私語,含蓄委婉。向壩人的歌,或唱在霧縷悠悠的山巔,或唱在山風習習的峽谷,或唱在蜿蜒崎嶇的小路,或唱在炊煙裊繞的土屋前石屋後。這裡的每一首歌都是一幅恬靜古樸令人浮想聯翩的風俗畫。向壩人很會唱歌,巴山楚水給了他們歌唱的天賦和靈性,無論男女,他們的嗓音圓潤清越,如同幽谷嘩啦啦的山溪,音域也很寬闊,一聲號子喊起來,鋼琴的最高音階都無法企及。好歌加好唱,這使向壩民歌有極好的娛樂性。信不信由你,男人的歌聲能引得陽雀子叫,女人的歌聲能唱得魚兒跳。作為山地民歌,向壩民歌帶著鮮明峽山文化特徵,是大巴山裡的歌。


  向壩民歌不僅押韻,內容也相當豐富,演唱形式大多以山歌、川號子、情歌對唱為主,並以青年男女的口吻歌唱,表達了不同人物的思想感情和鮮明的人物個性。民歌的豐厚內涵包括豔歌、賢歌、諧歌、怨歌、哀歌、喪歌、婚歌。
  豔歌,人物形象風騷潑辣,表達赤裸。如《掐菜薹兒》:姐在後園掐菜薹兒/郎在前院打土塊兒/想吃菜薹兒掐把去/要想玩耍黑嗒來/後院有棵梧桐樹/抱著樹兒輕輕梭下來/要想清寂那頭睡/要想玩耍這頭來!唱到關鍵時刻,要麼採用跳躍式的方法發展情節,雖直率但不乏含蓄,把個中滋味留於聽歌人慢慢體味,意味深長,撩人心緒,折射出人們追求愛情自由的理想光芒。

《三峽我的家鄉》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歌唱家王丹萍演唱《三峽我的家鄉》

  《三峽我的家鄉》(王丹萍演唱)是一首廣為傳唱的歌曲。1995年,湖北電影製片廠拍攝電視劇《家在三峽》,詞作家熊永,曲作家王原平為該電視劇創作片頭歌《三峽我的家鄉》,歌曲由歌唱家王丹萍演唱。1998年青年歌手李瓊在王丹萍的輔導下,唱著《三峽我的家鄉》參加中央電視臺第八屆全國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奪得本次大賽演唱最高獎“特等獎”。  一時間《三峽我的家鄉》與李瓊,很快地成為了大眾所喜愛的歌曲和歌手。《三峽我的家鄉》從一個側面寫出了三峽地區人們的生活,生存,情感狀態;整個曲調個性鮮明和有很強的感染力;演唱上特別注重體現地域特色。由王丹萍演唱的《三峽我的家鄉》版本,曾獲得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國家廣電部“政府獎”;湖北“十大金曲”獎。


湖北鄂西北地區民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