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文/奶球(原創文章,歡迎轉載分享)

“自從有了你,好像突然有了盔甲,也突然有了軟肋。”用這句話來形容父母對孩子的愛,一點都不為過。

是孩子,讓我們有了面對千難萬險也有勇氣拼殺的盔甲,也讓我們有了絲毫不敢觸碰的軟肋。

最明顯的表現就是,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不知什麼時候該進,什麼時候該退,這個難以掌握的尺度,讓我們常常陷入左右為難的窘境。

兒子迷上特技自行車不顧學習,媽媽強勢,爸爸示弱,孩子的反應截然不同

15歲的羅銘已經升入高一,學習開始緊張起來,媽媽卻發現兒子在這時候卻迷戀上了特技自行車,常常隨一群哥們兒一起出去切磋技藝,一玩就一整天,到了天黑都不回家。課程一天比一天緊,羅銘的一切時間都放在了這個愛好上,甚至開始逃課了。

媽媽意識到,這個關鍵時期,必須得管管了。這天週末,羅銘又要出門,媽媽叫住他,開始嘮叨。

羅銘心裡盤算著應付完老媽就趕緊出門,沒想到媽媽沒完沒了,越說越來氣,羅銘也越聽越煩,忍無可忍之下,

衝媽媽喊了一句:“你少管我!”隨後甩門而去。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晚上爸爸回來後,見羅銘還在和媽媽慪氣,對媽媽說:“瞧我的。”說完帶著羅銘出去了。

爸爸對兒子說:“你已經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爸爸媽媽工作壓力很大,沒時間管你,你得自己為自己負責了。爸爸相信你懂得現在的重點是什麼,能處理好學習和玩的平衡關係,也能處理好和媽媽的關係。”

在那之後,兒子玩得少了,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還帶動周圍的朋友不再逃課了。對媽媽也不再發脾氣了。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媽媽特別驚訝:“我一番苦口婆心,推心置腹,長篇大論,還不如你的兩句話管用!這是什麼道理啊?”

其實,道理就在於,孩子進入青春期後,家長要示弱,話要少,嘮叨只能適得其反。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李玫瑾教授在《圓桌派》一期節目中說,父母養育孩子,其實是個需要鬥智鬥勇的過程,6歲之前,父母要跟孩子鬥勇。12歲之後,父母要跟孩子鬥智。

可中國的父母常常把這個順序弄顛倒。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1)小的時候跟孩子溝通少交流少,惜字如金,常常忽略孩子的感受,很少陪孩子面對問題,解決問題,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世界觀。

常常是以自己的想當然去處理孩子的情緒,導致孩子沒有規矩,不好管教。

2)當孩子長大之後,接近成年,進入青春期,家長反而開始注重管教孩子了,對孩子生活學習面面俱到,喜歡嘮叨,把自己的傳統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不肯示弱,引起孩子反感。

不願意傾聽孩子的內心世界,本想跟孩子多瞭解多親近,卻因話太多,反而把孩子越推越遠。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就這樣,家長常常把應該鬥勇的階段變成了鬥智,應該鬥智的階段變成了鬥勇,本該多說話的時候卻說得不夠,本該少說話的時候卻說個沒完。

這樣就導致孩子小的時候驕縱,大了以後叛逆。

  • 6歲之前立規矩,但不破壞安全感

孩子小的時候要先立起規矩,明確行為界限在哪兒。這個時候,家長不能寵著,慣著,否則長大之後特別難管。

比如孩子要玩手機,規定只能玩半個小時,到時間就一定要結束,不管孩子怎麼哭鬧,家長要毫不猶豫地搶過來。

孩子發脾氣,父母不要走開,就安靜地看著孩子鬧,這就是保護他的安全感。

等他冷靜下來,跟他說明,不讓玩手機是怕他眼睛不好,是爸媽對他的愛。但是他發脾氣,就要道歉。以後規定不能改變,不會因為他哭鬧就放棄原則。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 12歲之後尊重孩子,敢於示弱

青春期是孩子即將進入成人世界的開端,父母給孩子足夠的尊重和信任,是對孩子巨大的鼓勵。這個時候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觀,不需要父母給他灌輸老掉牙的道理,他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處事方法。

只需要家長給指明一個大概方向,就能自己朝著那個方向前進。家長要學會逐漸退出孩子的管理,適當示弱,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機會,更有助於他擔起對自己的責任,形成自律的品質。


李玫瑾直擊教育痛點:6歲之前鬥勇,12歲之後鬥智,家長常常做反

每個孩子都是一塊璞玉,需要經過父母的雕琢,才能成為精緻的藝術品。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希望每位父母都能驕傲地說:“孩子就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各位爸爸媽媽們,你們對此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一起參與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