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尼拉,1603,華商受害自此始

公元1603年10月(大明萬曆三十一年),今天菲律賓呂宋島的馬尼拉城發生劇烈國際衝突。據說島上華商暴亂,被西班牙殖民當局聯合當地日本人和本地土著血腥鎮壓,大約兩三萬華人華商慘遭屠殺,包括婦孺也不能倖免,此難以後,當地華人幾乎被殺絕。

馬尼拉,1603,華商受害自此始

可以說,這是當時世界上東西半球最強的帝國在貿易前線發生的最嚴重的“衝突事件”。

那麼到底兩國有什麼仇什麼恨,導致在當時全球貿易最活躍的城市發生一場種族大屠殺級別的衝突呢?

其實,在大約四十年前的十六世紀60年代,種子已經埋下。

“季風帝國”西班牙大約在1565年左右,找到了太平洋季風洋流,開闢了一條跨太平洋的航海路線:從馬尼拉到今天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港。這條航路,打通了東南亞物資到美洲殖民地銀礦的交換通道。從此以後,美洲人負責開礦,亞洲人負責充實殖民地商品消費經濟,互惠互利。

馬尼拉,1603,華商受害自此始

然而,當時的呂宋現在的菲律賓哪有什麼商品呢?那是一個基本處於未開發狀態的原始森林,只有馬尼拉,作為殖民者的落腳點才有那麼點文明的痕跡。

商品來自哪裡?毫無疑問,只有中國。

歷史的巧合之處就在於,與西班牙人開闢航路的幾乎同時的公元1567年,明帝國也突然從明初朱棣時代禁止海上貿易的政策轉向了“改革開放”的政策。

那年,大明隆慶皇帝宣佈解除海禁,允許民間私人遠販東西二洋,這一政策,史稱“隆慶開關”,從此以後一直到清朝,中國的遠洋貿易就幾乎再沒中斷。

中國人民要發財的願望從來就是熱切的,即使在海禁時代都偷偷摸摸走私,這一開放,立刻極大的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貨物出去,真金白銀進來,不用動員,生產者和商人的積極性空前提高。當時最活躍的、最典型的資本主義萌芽行業,如棉紡織業、絲織業、茶葉種植與加工業、製糖業、造船與航運業等,都是與對外貿易或沿海貿易密切相關的經濟部門。

當時明朝的產品諸如 絲織品、瓷器、茶葉、鐵器等,廣受世界各國歡迎,其中有一條主要的貿易路線就是從福建的月港到菲律賓的馬尼拉。

自文藝復興以來,歐洲雖然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其生產力卻還未能滿足世界市場上廣有需求的商品(如紡織、金屬乃至農產品)“訂單”。而當時中國的生產力水平在如上領域遠高於同時代的歐洲。

所以,西班牙人要向美洲輸入商品幾乎只有一個選擇,把福建運來的商品在馬尼拉裝上“大帆船” (蓋倫船)運往墨西哥。

從此,一個跨太平洋的國際貿易閉環形成了,這就是後來歷經二百多年的“”大帆船貿易”。

那麼, 好端端的大家做生意,明朝掙銀子,西班牙美洲人民獲得價廉物美的商品,“互惠互利”的兩個友好盟邦怎麼在四十年後掐起來了呢?

其一:西班牙殖民者感到了“中國威脅”,1602年左右的馬尼拉,據說中國人有四萬,西班牙人卻只有兩千。中國人逐漸主導了當地的經濟。

其二:西班牙人覺得國際貿易中“吃虧”了,從美洲來的銀子,幾乎有一半落入了明朝的口袋,自己辛苦開礦開航路,結果銀子沒撈到多少。

那年,華人有錢,西班牙人有槍。

關鍵時候,一個妄人登場了。

公元1602年,剛打完“三大徵(1592朝鮮,1591 寧夏,1602播州)”的萬曆皇帝正缺錢,發現中國市場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西班牙白銀,聽信菲律賓華裔商人張嶷說辭,以為這是因為呂宋島上有巨型金銀礦,於是派官員到馬尼拉,建議雙方聯合開礦,進一步擴大白銀產能。

當時正值西班牙陷入荷蘭獨立戰爭泥潭,無敵艦隊第五次遠征英國失敗的關鍵時期,西班牙人極為敏感,西班牙駐菲律賓總督佩德羅認為這很有可能是中國人打算裡應外合奪取馬尼拉的一次陰謀。

於是,大明使者一走,西班牙人找個藉口就動手了….

可是,殺完以後,西班牙人幾乎立刻就後悔了。

首先:大屠殺以後,西班牙殖民者立刻發現馬尼拉沒有理髮師、沒有裁縫、沒有鞋匠、沒有廚師、沒有農民和牧民:“沒有糧食吃,沒有鞋子穿,即使出極高的價錢也買不到”。他們後來自認“華僑乃所有行業的從業人手,是以合理的工價從事勞動的優秀勞動者,沒有華僑,馬尼拉是不可能維持得下去的。”

另外,對於殖民政府來說,華商每年所納進口稅達五萬二千比索,中國的紡織品在墨西哥所納的進口稅比馬尼拉還要多。因此.華商不到,菲律賓和墨西哥的殖民政府都經受不起這麼大的稅收損失。至於一切和徵收關稅和執照費有關的人物,撈的更多,那就更不用說了。

最後,大明畢竟實力放在那裡,西班牙人也怕萬曆報復他們,忐忑著呢。

所以,西班牙殖民政府派遣馬科斯·奎瓦帶領140名西班牙人,攜帶致廣東、福建兩省巡撫和其他官員的信函,於1603年底前往澳門,求葡萄牙人為媒,謁見明朝官吏,以便為屠殺辯解。但葡萄牙人從中作梗,西班牙人未達目的。

那麼,明朝政府得知慘案後的反應是什麼呢?

《明史·列傳第二百二十一·外國四》裡說:“巡撫徐學聚等亟告變於朝,帝驚悼,下法司議奸徒罪。三十二年十二月議上,帝曰:“嶷等欺誑朝廷,生釁海外,致二萬商民盡膏鋒刃,損威辱國,死有餘辜,即梟首傳示海上。呂宋酋擅殺商民,撫按官議罪以聞。”

就是說明朝認為:1事情是那個妄人“張嶷”引起的,砍了,還得讓大家都知道。2 那個野蠻的酋長殺咱的人,讓巡撫去處理。

那巡撫怎麼處理的呢?

福建巡撫徐學聚大人奉命“問罪”西班牙殖民當局,然而在他頒佈的《諭呂宋檄》中,雖然一開始也宣稱“爾呂宋部落無故賊殺我漳、泉商賈者至萬餘人”,實屬嚴重罪行,但考慮到對方認罪態度較好,況且“海外爭鬥,未知禍首…又中國四民,商賈最賤,豈以賤民,興動兵革?”,

西班牙人乃“聰慧審慎之人,必為屠殺如此大量華僑而追悔莫及”。如西人遣還生者,賠償損失,則兩國和好,商船必啟航如故。否則,中國“國王”將禁止商船出海,且將建造戰艦千艘,練死者親屬成軍,進行討伐一風張帆,千艘並出,玉石俱焚云云。

這檄文純屬色厲內荏,應付差事的痕跡非常明顯。

但好在,前面說了,西班牙人不打算強硬,全部同意了明朝政府的要求。在馬尼拉歸還部分華商的財物,發動倖存下來的華人寫信給國內的親友,希望藉此發出繼續招徠華商前來貿易的信號。

總之,經過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中西貿易再一次逐漸走上了“合作共贏”的道路。(實際是一個保住了面子,一個恢復了理性)

最後,我想說:

幾十年累積的貿易不平衡總有爆發的一天;衝突爆發後由於各自需求的剛性,事情總有迴歸理性的那一天;沒有強大政府支撐的商人總是不安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