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克服當眾演講的恐懼心理?

虎妮小盆友


人在剛開始面對公眾演出或者陌生環境時都會緊張膽怯,沒有人可以例外,這是人的本能,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

你需要做的就是接受這種緊張的情緒,不要試圖的去刻意改變它,但是在這同時儘自己所能去好好的進行演講,哪怕緊張情緒仍在也要堅持,隨著演講的繼續你的注意力就會自然的轉換,緊張的情緒也會隨之慢慢消退,膽怯也會慢慢的消失!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給自己多些時間,給自己多些耐心,不要逃避,這樣堅持下去,慢慢的緊張膽怯的心理就會有所好轉的,恐懼心理也就自然會消失的!



雷小阿倫


看問題抓核心,做事情抓根本——我是“夫復何言”。讓我們一起看透表面和假相,活得明白不迷茫。

分“為什麼”和“如何做”兩個“維度”來講。前者為找到根本癥結,後者為實用操作方法。

  • 第一個維度:恐懼心理產生之因。

分三個層次做分析。

從表相看,源於心不專注

演講時感受到恐懼,說明此時你的注意力沒有在所講內容上,專注程度不夠。

方法是練習專注力。讓自己形成做事情全心投入、心無旁騖的習慣(也即人們常說的“活在當下”)。

進一步看,不能專注,源於雜念的干擾

心為何不能專注於當下、專注於演講本身?因為雜念的生起與干擾。

——此時的內心或大腦中正在不斷翻湧著“我講不好”、“我會忘詞兒”、“別人會怎麼看我”、“講不好多難堪”……等等念頭。

這些雜念的出現,愈發干擾了、轉移了你對所講內容的注意。從而使恐懼更加強化。

這些雜念的產生,是功利心“作祟”的結果——我要講好,我要講精彩,我不能失敗……

再深入,雜念起於“自我評判”

何為“自我評判”(或叫自我評價)?是指一個人對自己的身心狀況、能力和特點,以及自己所處的地位、與他人及社會關係的認識和評價。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作出恰當的自我評價,他們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對自己的能力、性格、優缺點能客觀評價;同時,能接受自己,對自己抱有正確的態度,不驕傲也不自卑。心理不健康的人常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的優缺點缺乏正確的評價,自高自大,自我欣賞,還有的是自暴自棄。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絕大部分人都“遊走”在心理健康與不健康之間,“自大”和“自卑”交織出現。這是正常現象。

你演講感覺“恐懼”時,正是自卑心理占上峰時的表現(而另一些口若懸河、侃侃而談、揮灑自如的演講者,演講時的心理恰恰處在“自我欣賞”狀態,陶醉其中,比如那個教英語的李揚……)。

當“自我評判”一旦啟動,有趣的一幕就出現了:你會感覺到同時存在著兩個“我”——正在演講的“我”,和審視、評判“我”的“我”……這其實只是意識的一種本來功能而已,但它對你演講的破壞作用卻是毀滅性的,當那個“我”忙於自我審視、自我評判的時候,便無暇再管演講了……


(最後,如果還想一探“自我評判”背後的真相,那就涉及人類“自我認知”、“我是誰”這一根本問題。其實,無論是不能專注於當下、生起雜亂妄念還是自我妄加評判,本質上都源於我們內心深處認為有一個“我”的存在。只要有“我”存在,問題與麻煩便會如影隨形、生生不息。但若想看清“我”的真相,並能安住於實相之中,則屬於另一個範疇。在此不多說)


  • 第二個維度:具體做法

說了半天如果沒點“乾貨”,您肯定說我“淨整那些沒用的”……特別是現在的社會氛圍下,能有幾個人有心思靜下心來研究某件事呢?“你就直接告訴我怎麼做吧”才是更多人的真實想法。

其實前述在分析原因時已有與之相應的解決方法。那些方法雖然根本,但需要功夫。在這兒說點便於上手的小技巧——

一,自我放鬆法。

先把緊張氣氛和緊張情緒緩解下來,不要上來就講嚴肅正式的內容,而換做用一個小故事,或幾句幽默、自嘲的話來開場。即放鬆了自己,又緩和的氣氛,化解了你與聽眾的對立,同時還展現出幽默、從容的氣質。從而為後面的正式演講創造出自如輕鬆的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下,恐懼心理會被親切自然的狀態所取代。

二,“破釜沉舟”法。

徹底拋開講稿,脫稿來講,逼迫自己不得不全心投入到演講內容中去,無暇他顧。但用這個方法時需要注意,不要讓自己掉到簡單背誦的泥潭裡,只是逐句背誦,更易因緊張而忘詞兒,恐懼更甚。解決的方法是化繁為簡——把整篇講稿條塊化,再把每個條塊符號化。一共分幾部分內容,每個部分講幾點,每部分的主題詞是什麼?做到提綱挈領、綱舉目張,由繁入簡,便於記憶、檢索。

三、“死地後生”法。

此種方法適合於極度不自信的朋友,乾脆從內心放棄一切“求生欲”,不對自己的演講效果報任何期望,“我就是所有演講者當中最差勁的那一個,你能把我怎麼著?!”當你的思想徹底放下了包袱,不再給自己設限,放手一搏的時候,恐懼何來呢?這也算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放下--解脫”吧。

好了,如果覺得我說的有用,關注“夫復何言”吧,一個善良的、試圖透徹生活的人……


夫復何言


對於當眾演講的恐懼,我自己深有體會,我記得第一次當眾演講時,頭都不敢抬起來,手也在發抖,全身直冒冷汗,整個過程都恍恍惚惚的。

下面我們先簡單的瞭解一下什麼是演講。

一、什麼是演講?

演講又叫講演或演說,是指在公眾場所,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

演講主要有四種形式:照讀式演講、背誦式演講、提綱式演講,即興式演講。

照讀式演講。就是演講者拿著寫好的稿子上臺,對著稿子照讀,就像我們讀書的時候朗誦課文一樣,對著稿子一字不差地念出來。

背誦式演講。演講者提前寫好稿子,演講前先背熟稿子,在確保能完整流利地背誦稿子後,再上臺演講。

提綱式演講。演講者把要演講的內容,用列提綱的方式,把重點寫出來,在演講的時候,圍繞提綱進行,所有的內容以提綱為中心思想。

即興式演講。演講者在演講前,不過多地做準備,上臺之後,根據現場情況臨時發揮,靠自己的靈活反應造成演講。

當眾演講好像有很神奇的魔力,強悍的女漢子也難逃恐懼心理。

我有個同事,因為搞定了一個難搞的客戶,老闆讓她對著我們整個部門的三十幾號人傳授經驗,這個同事平時就是女漢子般的存在,說話做事分分鐘讓男同事甘拜下風。

可她在演講的時候,像變了一個人,輕聲細語,溫柔到讓人起雞皮疙瘩,如果不是她那被汗溼的頭髮,根本不會知道,女漢子也恐懼演講。

為什麼當眾演講時會產生恐懼心理呢?

二、當眾演講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

當眾演講產生恐懼心理的原因有兩個:焦點效應和對未知感到恐懼。

1.焦點效應

焦點效應spotlight effect ,也叫做社會焦點效應,是人們高估周圍人對自己外表和行為關注度的一種表現。

焦點效應是人類的普遍心理,即把自己當作是一切的中心,且高估了外界對自己的關注,這是心理學中所公認的一個事實——人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

焦點效應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見的,比如我們跟朋友們一起吃飯時,夾菜時,菜不小心掉到了桌子上,我們會覺得尷尬,不好意思,覺得別人在看你笑話,之後的每一個動作都變得小心翼翼,生怕再出醜。

其實,同桌的朋友們可能根本就沒發現,或者發現了也沒當回事,是自己過分在意了。

當眾演講時,在焦點效應的作用下,自我的感覺就像是所有人都身在黑暗裡,自己身上卻被現場唯一的一束光籠罩著,吸引了全場的關注,現場所有的眼睛都在盯著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這種像是受到“監控”的感覺,讓自己產生恐懼心理。

2.對未知感到恐懼

恐懼是人的一種本能情緒,恐懼有外界因素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來自主觀的感受。

人們會對未知感到恐懼,對於不能瞭解也無法把握的東西,感覺自己處在失控當中時,很容易出現恐懼心理。

有心理學家對此做過一項實驗:

心理學家把學生帶到一間漆黑的屋子,他引導學生們穿過屋子,走到對面的房間後,他打開房間裡一盞較暗的燈。

同學們發現,他們剛才經過的狹窄的小橋架在深坑上面,坑裡面有吐著紅信子的毒蛇正在翹首以望,萬一誰不小心踩歪就會成為毒蛇的美餐,想到這個,同學們都倒吸一口冷氣。

而心理學家在這時卻問同學們誰願意從橋上走過去,考慮了好幾分鐘,有一個同學表示願意嘗試。

但是他走到橋上,不斷地往下看,越看越膽戰心驚,為了避免掉下去,他不得不趴下身體從橋上爬過。

等這個學生爬過去後,心理學家打開了房間裡的另外好幾個燈,這時,同學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坑上有一層玻璃把毒蛇隔開。

但是大部分同學依然擔心玻璃不夠結實,不敢過橋。

其實,那玻璃是鋼化玻璃,從橋上通過根本不會有任何危險。

同學們感到恐懼是因為不確定橋是否安全,是對這種不能把握,不能控制的未知感到恐懼。

同樣的道理,在當眾演講的時候,不知道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完美表現,不確定自己是否能夠控制全場,各種的不確定狀態讓自己感到恐懼。

三、克服當眾演講的恐懼心理

根據墨菲定律,越是不想發生的事,越會發生,你越是恐懼當眾演講,越會把演講搞砸。

想要在演講時表現的更好,就要克服恐懼心理。

對如何克服當眾演講的恐懼心理,我提出以下三點小建議:

1.把注意力放在做好事情的本身

網上有句話說的很好“我能控制的只有做好事情的本身,至於別人會不會喜歡,能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不是我能夠控制的。”

對於當眾演講,能夠控制的只有自己是否做好充分的準備,對於現場的聽眾會有什麼反應,會不會對自己的演講滿意,這些不是自己能夠左右的。

拋開那些自己不能控制的事,專注於自己演講的本身,把自己的演講生動地表達給聽眾。

盡力做好事情的本身,不去考慮外界的紛擾,把結果交給“上天安排”。

2.建立自信心

恐懼也是一種缺乏自信的表現,因為不相信自己能夠做到,所以心裡沒有底氣,沒有那種我一定可以的霸氣。

缺乏自信在演講時,會畏手畏腳,不敢放手一搏,不敢表現自己,恨不得把自己縮起來。

會把本來不確定的一切,想象成確定的事,想象著自己的演講可能會失敗,結果往往真如他所想,失敗了。

所以,當眾演講要有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要有那種破釜沉舟的氣概,勇敢地向前,不退縮。

3.既來之,則安之

一切出現在我們生命中的人和事,都是合理的,我們理應坦然接受。

所謂“既來之,則安之”,既然當眾演講是自己要面對的事,不管結果好與不好,都坦然地接受。

我們恐懼當眾演講,更深層次的心理是渴望別人的肯定,我們希望表現的完美,得到所有聽眾的肯定。

但不可能所有事情都可以如自己所願,不可能把演講做到完美,也不可能讓每個聽眾都喜歡。

所以不要過分追求好的結果,不管面對的是什麼,得到的是什麼,都坦然接受。

結語:當眾演講其實沒有自己想象中的那麼可怕,我們恐懼的不是演講的本身,而是恐懼心裡的恐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