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敢直諫雍正的人

眾所周知,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執政期間,號稱“盛世”。清朝的歷代統治者實施一系列加強皇權的措施,他們對漢人的防範和猜疑毫不放鬆。在這樣的背景下,孫嘉淦身為一名漢臣,卻受到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的賞識,這是極為難得的。

唯一敢直諫雍正的人

雍正皇帝劇照

實際上,此時之所以能被稱之為“盛世”,原因不僅在於三位皇帝開明好學,更在於他們能任用賢才,虛心納諫。我們都知道,讓皇上承認自己的錯誤或者聽進諫言,是一門技術,有的人習慣使用“動之以情”的說服方法,有的人習慣使用“曉之以理”的勸服策略。但是孫嘉淦並沒有什麼花哨的話術,他勸說帝王的方式就是——直。

“敢於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淦一人”

孫嘉淦的耿直,屢屢得罪皇帝,可謂是當面觸犯“龍顏”。他這種做法,簡直是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出人意料的是,這樣的勸說方式,往往還能收到不凡的效果。

唯一敢直諫雍正的人

孫嘉淦

康熙皇帝晚年時候,各位皇子之間互相爭奪儲君位置,已到了白熱化的階段。康熙去世之後,有一人終於在爾虞我詐、刀光劍影之中獲得了勝利,他就是雍正帝。

民間對於雍正帝的即位頗有微詞,而且雍正帝的性格也異於常人。表面上看,他並不是一位容易被說服的君主,但事實上,雍正皇帝的才幹和度量,並不在其父之下。在他剛剛登基時,滿朝文武都不敢貿然進諫,只有孫嘉淦上疏建議雍正帝“親骨肉,停捐納,罷西兵”。

可想而知,這份奏摺一上,人人咋舌,雍正皇帝看後更是勃然大怒。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一封奏摺頗有“含沙射影”的嫌疑:在皇室的儲位鬥爭尚未平息之時,孫嘉淦要求“親骨肉”,自然會惹怒雍正帝。

雍正帝決定要嚴懲這個不知好歹的狂妄之士,身邊的內閣大學士朱軾說話了:“這人雖然很狂妄,但是為臣十分佩服他的膽量”。雍正帝聽聞此言沉默許久,笑著說:“我也不能不佩服他的膽識”,隨即提升孫嘉淦為國子監司業,這件事傳為美談。

誰也沒有想到,孫嘉淦竟然因禍得福,從此以後被朝廷所倚重,他“直”的名聲,也傳於朝廷內外,正如雍正帝所說:“敢於直言進諫者,只有孫嘉淦一人”。

唯一敢直諫雍正的人

乾隆皇帝劇照

孫嘉淦的《三習一弊疏》,告誡乾隆遠離和珅這樣的小人

乾隆皇帝登基後,同樣十分讚賞孫嘉淦的人品,他很信任孫嘉淦,將正在河東鹽政做官的孫嘉淦召回,委以右都御史的重任。

按照今天的話來說,孫嘉淦這不僅是升職了,還成了皇帝身邊的紅人。難能可貴的是,孫嘉淦並沒有“謝主隆恩”,而是有上疏一本,名曰《三習一弊疏》。這封奏摺裡面的內容為何?

“三習”就是三種惡習,簡略地說,就是如果皇帝喜歡聽阿諛奉承,長以此往就會慢慢變得不愛聽實話;喜歡陰柔諂媚的言辭,不加控制就會慢慢厭惡剛正之人;打心裡喜歡順從的人,就會忽視甚至敵視惡言直諫的人。也就是說,孫嘉淦的上疏,就是想要讓皇帝遠離小人,不要唯我獨尊、自以為是。

遺憾的是,乾隆皇帝並沒有聽從孫嘉淦的告誡——他後期寵幸和珅,由此可見孫嘉淦是有先見之明的。

唯一敢直諫雍正的人

和珅劇照

這封奏摺一上,百官譁然。在他們看來,皇帝剛剛登基,連滿族大臣都不敢說的話,孫嘉淦一個漢人竟然直言不諱地說出來了,這成何體統!

乾隆帝何等心胸,他見到孫嘉淦竟然敢這麼“直”,並沒有像雍正帝那樣,還要大怒之後沉吟一陣才緩過神,而是直接就對孫嘉淦表示了欣賞和讚許,果斷將他晉升為刑部尚書。

孫嘉淦為官數十載,輔佐了三位清朝皇帝,雖然遇到過兩次被貶,他並沒有因此而萎靡不振,無論是大事還是小事,他都依舊向皇帝直言進諫。所謂“每事必廷諍”,乾隆皇帝經常調侃他:“你又用古時賢大夫的樣子來對待我啦”。

事實上,孫嘉淦不僅為人剛正不阿,而且還十分廉潔,是難得清官。但是因為他“直”的名聲廣為流傳,甚至掩蓋了他為政時的功績。他“撫民以寬,待士以禮,斷獄以平”,百姓對他的評價頗高。

唯一敢直諫雍正的人

清朝官員蠟像

孫嘉淦告老還鄉,帶十車磚頭充面子

隨著歲數越來越大,孫嘉淦感覺自己力不從心,歸鄉的念頭也時時縈繞在他的腦海中。六十三歲的孫嘉淦終於決定辭官告老還鄉,但是他卻感到害怕,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都講究“衣錦還鄉”,試想,孫嘉淦身為一個朝廷大官,退休回家之後兩手空空,就算他不為自己考慮,也要為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如果兩袖清風,未免會受到鄉親父老的嘲笑。無奈之下,他只好找來十幾個木箱,裝滿磚頭,裝作是皇帝賞賜的財寶,一行人浩浩蕩蕩地回鄉去了。

有不懷好意的人向乾隆帝彙報:孫嘉淦拉著十幾箱財寶回鄉了!乾隆帝得知後十分生氣,心想這孫嘉淦也不像傳說中的那麼清廉嘛!經過一番探查,乾隆發現箱子裡裝的只不過磚頭而已,因此他很受感動,下令將磚頭換成了真金白銀,以此來獎勵孫嘉淦的剛正不阿和清正廉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