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科學家對塑造夢境這樣感興趣?

操縱夢境的歷史

關於操縱夢境的想法由來已久。大約150年前,最早的夢的研究者之一法國的德理文侯爵,發現他能夠為自己“訂製”夢境。例如,在到法國南部山區的一次旅行中,他隨身帶著一瓶香水,時不時拿出來嗅一嗅,旅行結束後,再沒用它。數個月之後,他讓僕人趁他睡著時,把那瓶香水往他枕上滴幾滴。正如侯爵所料,只要僕人滴了香水,他就會夢見旅行中所見的景色,哪一天沒滴,就不會做類似的夢。

為什麼科學家對塑造夢境這樣感興趣?

侯爵的研究還僅僅屬於自我試驗。1899年,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庫寧進行了更系統的研究。他讓志願者在睡覺時戴上耳機,等志願者睡著後,庫寧就播放不同的音樂,然後看看他會做什麼夢。研究結果表明,夢的內容與播放的音樂有很大的關聯性。

庫寧聲稱,他的這種方法幫助一些人克服了睡眠困難。如一名經常做噩夢的男子,經過幾次試驗之後,夢境轉為平和、愉悅;一名女子則被治好了抑鬱症。

到了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科學家也曾做過這樣的實驗:等志願者睡著後,要麼在他們臉上照射一束強光,要麼灑點水。10分鐘之後,再把他們喚醒。絕大多數志願者報告的夢境與他們所受的刺激有關。譬如那些臉上被灑了水的,報告說夢見突然下起雨來;臉上被強光照射的,則說在夢中突然見到一束火光。

夢境是可以重塑的

這些成果還僅侷限於實驗室。隨著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英國科學家理查德·魏斯曼靈機一動,想利用手機在更大範圍內做個對夢境的調查。2012年,他跟一家通訊公司合作,啟動了一個叫“Dream:ON”的項目,全世界有近50萬人報名參加。

調查辦法很簡單,給志願者每人免費贈送一部特製的手機。讓他們先從該項目的網站上下載特定的背景音樂,這些背景音樂有的與野外漫步有關,音樂中有風吹樹梢的沙沙聲;有的則是一段海濱音樂,包含海浪的拍擊聲……

手機中裝有一個傳感器,可以判斷志願者是否進入做夢階段。在志願者開始做夢時,手機就開始播放背景音樂。30分鐘後,手機的鬧鈴會響起來。志願者被吵醒後,立刻通過短信向研究人員遞交一份描述夢境的報告。

為什麼科學家對塑造夢境這樣感興趣?

該項目開展以來,研究人員收到了數萬份報告。這些報告證實了人們所經歷的夢境跟所選擇的背景音樂有關。譬如說,如果有人選擇了野外漫步的音樂,那他們就傾向於夢見草木和鮮花;選擇海濱音樂,則更可能夢見大海。

當然了,這還不足以說明兩者之間有著必然的因果關係。因為,比如說,一個人也許潛意識裡嚮往大海,所以在選擇海濱音樂的同時,也不自覺地傾向於做與大海有關的夢。為了檢驗這種可能性,魏斯曼有時做手腳,譬如某人訂製的是海濱音樂,但播放時,卻給他偷偷換成了野外漫步的音樂。

在這種情況下,魏斯曼發現,有人的夢境跟實際播放的音樂有關,但也有一部分人報告的夢境竟然跟實際播放的音樂無關,而跟他們當初訂製的音樂有關。例如,一個人訂製的是海濱音樂,在睡眠中實際播放的是野外漫步的音樂,而他夢見的,不是鮮花草木,而是大海。這又說明,有時心理暗示在塑造我們的夢境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但外部刺激也罷,心理暗示也罷,這個實驗表明,我們的確是可以通過一些手段來塑造夢境的——儘管沒有《盜夢空間》中那般神乎其神。

夢是夜間的治療師

為什麼科學家對塑造夢境這樣感興趣呢?

原來科學家發現,大約80%的夢境都與焦慮有關。這些負面的夢境可以幫助人們減輕焦慮,因為負面事件倘若一再被人經歷,即使在夢裡經歷,也會漸漸失去對人的衝擊力。舉個例子,一個人在拐角唬你一下,第一次你可能被嚇個半死,但要是舊戲重演,就不見得能嚇著你了。所以,“夢是夜間的治療師”。

這個理論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證實。心理學家發現,我們一晚上要做好多次夢,但每次剛睡著時做的夢往往帶有更強烈的感情色彩,後來做的夢,感情色彩會越來越淡,越來越平靜。這一切可以讓我們醒來時有個好情緒,以應付白天的生活。

這個理論在對抑鬱症的研究中也得到證明。研究睡眠的科學家曾長期監視一些抑鬱症患者的夢境,發現那些夜晚的夢境逐漸向積極方面過渡的人,一年之後更可能從抑鬱中康復;而那些夢境中焦慮成分不斷增多的人,抑鬱症更可能持續下去。

既然夢是“夜間的治療師”,那麼我們通過重塑夢境,就可以幫助人們克服焦慮和精神創傷,提高生活質量,這就是科學家為什麼要認真研究如何塑造夢境的目的。

儘管目前改造夢境的手段還很有限,但這是一個誘人的前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