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吃螃蟹的”互聯網銀行 微眾5年覆蓋2億有效用戶

深圳在金融改革方面創造了上百項“第一”,最新的一例是互聯網銀行。

在此之前,深圳設立全國第一家企業創辦的股份制銀行——招商銀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中國平安,以及國內首家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

微眾銀行沒有設立實體網點,因此外界很難想象,猶如改革開放的“深圳速度”,深圳市用了40年時間,從曾經的邊陲漁村演變為亞洲第五大城市,全球第十一大金融中心城市。微眾銀行僅5年多時間,有效用戶數便已突破2億人。

“第一”意味著前無古人,意味著要“摸著石頭過河”,意味著需要改革創新。在21世紀第二個10年,“第一個吃螃蟹的”深圳為我們帶來哪些啟發?

“第一個吃螃蟹的”互聯網銀行 微眾5年覆蓋2億有效用戶


“第一個吃螃蟹的”


1980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在深圳設置經濟特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在今天看來不過是稀鬆平常的一句話,但在當時這句口號打破了計劃經濟的僵化體制思想。

深圳經濟特區湧現出一批市場化、現代化、法治化、國際化和人文化標杆水平的公司,創造了上百項“第一”:成立了全國第一家外資銀行、第一家上市股份制銀行、第一家城市合作銀行、第一家股份制保險企業、第一家證券公司,以及最早運作的證券交易所等。

早在2010年5月,國務院就出臺《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進入包括金融服務在內的六大領域。

此後的幾年時間,關於民營企業發起和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的相關文件陸續出臺。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後,人民銀行、銀監會等相關部門落實中央和國務院政策精神,2014年3月,銀監會發布自擔風險民營銀行首批5家民營銀行試點名單,標誌著我國民營銀行改革進入實質破冰階段。

2014年12月16日,中國首家民營銀行——深圳前海微眾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簡稱“微眾銀行”)正式成立,在深圳經濟特區以及中國的金融創新史上,寫下了屬於自己的新紀錄。微眾銀行也是首家互聯網銀行。

微眾銀行剛成立半個多月,2015年1月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親臨微眾銀行總部考察,並稱贊微眾銀行是“第一個吃螃蟹的”。總理寄希望於微眾銀行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闖出一條路子,給普惠金融、小微銀行發展提供經驗,並促使傳統金融加速改革。

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表示,對於做一傢什麼樣的銀行,從股東到銀行管理層的理念是一致的,微眾銀行不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希望做一些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所謂的“不一樣”,最終展現的是與傳統銀行截然不同的銀行模式——也許沒有物理網點,走一條差異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

微眾銀行行長李南青闡述道,銀行業的傳統模式和定位使廣大民眾和小微企業置於服務的末端甚至邊緣,而它們卻是前途無垠的廣闊藍海,有國家戰略做支撐,有日新月異的現代科技為引擎,傳統模式下舉步維艱的普惠金融就一定大有可為。

未來學家布萊特·金的《銀行4.0》認為,經歷傳統銀行、自助銀行、移動銀行三個階段之後,未來銀行的發展和變革不應該是現有模式的迭代或改善,而是如蘋果、特斯拉、優步那樣,從無到有、從零開始的設計方式,重新思考、設計未來銀行的商業模式和業務。

截至目前,我國已有19家民營銀行,其中微眾銀行、網商銀行、新網銀行為互聯網銀行。


銀行業“新物種”


在沒有前車可鑑的條件下,作為首家互聯網銀行,微眾銀行沒有實體網點,只能猶如當年蛇口工業區一般從頭開始。

第一步是銀行核心系統。一直以來,傳統銀行的核心繫統都是採用國外的“IOE”系統,被視為大型金融機構的“黃金架構”。但“IOE”系統成本高昂,而且其所有基礎軟件通常並不公開,安全性存在隱患。

這與一般人的認知不同,微眾銀行“摸”的第一塊石頭居然是最艱難的核心繫統。但這也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新機遇,創立之初一張白紙,沒有任何包袱,可以借鑑已經發展成熟的互聯網技術,重新構造一個新的銀行“物種”。

起初,微眾銀行的團隊也曾陷入迷茫,但最終他們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IOE,建立自己的系統。

微眾銀行副行長兼首席信息官馬智濤回憶,“這是一次千載難逢的機遇,當所有人都不敢跳出過去的框框走去IOE這條路時,微眾銀行選擇了這條最難走的路。”

2014年7月,微眾銀行科技核心團隊陸續就位,他們中的很多人放棄了原有的優越待遇,最終打造出“去IOE”分佈式架構,可以使用大量標準化低價的硬件X86替代IBM,運行在X86服務器上的數據庫TD-SQL,可實現數十萬級IOPS的讀寫能力。2015年8月,微眾銀行App上線,這標誌著中國首個“去IOE”銀行核心系統的全面上線。

馬智濤表示,微眾銀行的賬戶IT運維成本大約是國內銀行業界的10%,去年已降到每賬戶3.6元。未來最理想的狀態是,將IT運維成本降至每賬戶1元。

人才則是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數據顯示,2019年微眾銀行科技人員佔比近六成,研發費用佔營收比重近10%,全年共引進多層次人才超600名。


普惠金融新路徑


沒有實體網點,如何做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要義是機會平等。受制於成本、風險和收益的結構性不對稱,傳統金融機構難以惠及兩類群體:一是財務狀況較差的人群,二是居住地區較偏遠的人群。如果能找到新的路徑服務這些普惠人群,就能與傳統金融機構實現差異化競爭。

在此情況下,微眾銀行在大眾銀行、直通銀行和場景銀行三大業務板塊推出“微粒貸”、“微業貸”、“微車貸”等普惠金融產品,以此重點拓展兩大業務領域。一是面向長尾人群提供小額消費貸款,助其提前實現美好生活。二是面向小微企業提供經營週轉貸款,助其創業創新成功。

同時在服務方式上,也相應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全線上,追求高覆蓋和好體驗;二是線上線下相結合(O2O),植入場景和實體。

微眾銀行常務副行長黃黎明表示,微眾銀行戰略定位為聚焦普惠金融的互聯網銀行,業務發展重點方向之一便是不斷改進供給側金融產品,面向長尾人群提供方便、快捷的小額信貸產品。

“微粒貸”是針對城市中低收入人群和偏遠、欠發達地區民眾推出的全線上、純信用、隨借隨還的小額信貸產品。目前,微粒貸已累計向全國31個省(區、市)近600座城市的超2800萬客戶發放4.6億筆貸款,累計放款金額超過3.7萬億元;“微粒貸”授信客戶中約77%從事非白領服務業,約80%為大專及以下學歷;筆均貸款約8000元,超過70%已結清貸款的利息低於100元。

實際上,“微粒貸”的誕生也並非一帆風順,而是頗為曲折。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微眾銀行在5個多月的時間內曾“斃掉”兩款產品,最終在符合金融原理的前提下,摸索出一條平衡金融業務規則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用戶創新需求體驗的互聯網產品。

有了微粒貸的成功經驗,微眾銀行在2017年選擇開拓小微企業市場。此前,小微企業投融資是個“雷區”,不少傳統銀行在這一領域“踩雷”,互聯網銀行如何在傳統信貸工廠模式、IPC小微信貸模式之外,探索出一條新的路徑?

經過摸索,微眾銀行於2017年11月在深圳開始試點國內首個服務小微企業的全線上、純信用的對公流動資金貸款產品“微業貸”,從而緩解廣泛而客觀存在的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微業貸”一經推出發展迅速。截至6月末,“微業貸”累計申請客戶數超過130萬戶,累計授信客戶數40萬戶,累計發放貸款約2600億元,佔比全國企業貸款客戶總數約7%,間接支持近400萬人就業。在“微業貸”客戶中,超過70%的客戶來自制造業、高科技行業和批發零售行業,均為實體經濟範疇的小微企業,且超過60%的企業年收入在500萬元以下,超過70%企業年收入1000萬元以下。

改革開放之初,深圳曾以121項金融改革舉措向全國輸出。改革開放40年後,面對傳統銀行觸達不到、服務不充分的中低收入普惠人群,深圳為其貢獻了一種嶄新的互聯網銀行模式,從而提升個人和小微企業的普惠金融的獲得感。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責任編輯:李劍華 實習生:郭金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