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賦能抗疫一線,“互聯網+”醫療大有可為

“互聯網+”醫療是融合了5G、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的現代醫療模式,可以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擴大醫療服務範圍,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的精準匹配與高效對接。值得關注的是,“互聯網+”技術與模式在本次抗擊疫情的一線戰場被廣泛使用,5G+遠程會診、智能篩查系統、醫療服務機器人等融合產品在多地投用併成效凸顯,成為了疫情攻堅戰中的重要力量。

深度賦能抗疫一線,“互聯網+”醫療大有可為

一、遠程診療,突破救治場景空間限制。“互聯網+”技術與診療服務的融合,催生了遠程診斷、網絡會診等線上醫患對接診療服務,使有限的醫療資源在短時內可觸及更多地區,提升救治時效。

5G會診為更多地區提供優質專家資源。疫情突發初期,電信運營商迅速通過搭建平臺、鋪設專網等形式協助線下醫療機構開展高清視頻遠程會診服務,將全國各地的優質醫療專家資源彙集線上,使疫情重災區和偏遠地區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救助。如中國聯通協助以鍾南山院士帶隊的廣深珠10人專家團隊,完成了對廣東5例重症和危重症患者進行了遠程會診。中國電信為武漢火神山醫院搭建5G遠程會診平臺,通過遠程視頻連線優質醫療資源,為疫情重災區患者救治提供遠程會診指導和技術支持。

深度賦能抗疫一線,“互聯網+”醫療大有可為

二、精準輔助,有效緩解醫療資源緊張。“互聯網+”技術與醫學專家知識經驗的融合,催生了醫療輔助智能系統、設備等新技術手段,顯著提高診療準確度與診療效率,大幅緩解疫情爆發時期醫務資源緊張狀況。

智能精準分流為醫護人員減負。隨著線下醫療資源過度緊張,部分醫療機構上線智能診前問詢系統對患者進行初級篩查,通過智能問診將大部分普通發熱及其他病特徵患者與新冠狀病毒患者區隔開,減少疫情治療資源佔用。

智能分析平臺提升病毒檢測的準確度與速度。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測通過生化試劑盒進行,需多次檢驗且存在一定的假性結果,導致大量疑似患者無法快速確診。AI算法能夠實現對疑似病例的病毒樣本進行全基因組序列比對,避免只檢測病毒基因局部造成檢測漏檢的情況。

智能輔助診斷功能提升醫療效率。CT影像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重要診療決策依據之一,AI影像算法能夠對CT影像進行自動化比對、診斷和病狀定量分析和評價,提高醫務人員工作效率及準確度。如上海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上線的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智能影像評價系統,為臨床醫護人員提供多維度的決策幫助,有效減緩當前醫療資源緊缺的壓力。

三、智能護理,大幅降低醫護工作風險。“互聯網+”技術與醫療設備的融合,催生大量智能裝備,一定程度上協助和替代人工進行醫護工作,降低醫務人員感染風險。

醫療服務機器人代替人工“查房”,減少醫患接觸。通過人臉識別、自動避障、遠程協作等功能,醫療服務機器人可進入隔離區對患者測溫、記錄、簡單問詢、配藥、送餐、並對病房進行消毒清潔等,在一定程度上接替醫生遠程查房。

高清監護系統輔助重症監護工作,減少醫生感染幾率。5G+VR遠程觀察及指導系統採用高清顯示,方便醫生對重症病房監護觀察,及時反饋病房情況。

四、非接觸式自動測溫。通過紅外設備,進行遠程非接觸式自動測溫,避免交叉感染。“互聯網+”技術與疫情防控測溫預警系統結合,能夠快速安全準確測量出入人員的體溫,異常體溫自動報警,有效降低感染風險。如智匯雲研發的疫情防控測溫預警系統,對人員的身份、體溫、位置等信息採集,對出入人員精準管控與出入歷史信息追溯,能夠提升排查效率、節省人力成本、降低感染風險,目前已在多地使用。

深度賦能抗疫一線,“互聯網+”醫療大有可為

充分發揮疫情監測大數據平臺匯聚時空大數據的優勢,與醫療機構業務協同。對於康復出院、身體狀況異常等需要實行居家隔離的居民,可及時通過平臺按週期上報更新居家生活情況數據,包括隔離週期、體溫等病症變化情況和飲食活動等健康狀況。通過社區內監控攝像頭對人臉、動作和體態的識別,對未按規定在家隔離人員外出情況自動上報預警,由社區志願者藉助無人機等智能設備,負責主動提醒和勸歸。

此外,在重點公共場所防疫、醫療物資調配等 “抗疫二線”戰場上,“互聯網+”技術也在持續發揮著重大作用,如“雲醫生”、藥品無接觸配送、5G巡邏機器人、智能疫情機器人、互聯網疫情地圖、醫療物資調度平臺等,這些或成為一線戰場的關鍵供給、或極大緩解了一線戰場的工作壓力,同時也為疫情之後“互聯網+”與醫療行業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技術的不斷演進升級,“互聯網+”醫療橫向推廣及縱向加深融合的趨勢也將愈發明顯。為了進一步高效有序推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醫療健康深度融合,在醫療體系現代化發展的進程中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紅利,還需加強各界的協同聯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