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訪談|不是“互聯網+教育”,而是“教育+互聯網”

校長訪談|不是“互聯網+教育”,而是“教育+互聯網”

——訪四川省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張永鴻校長

前言

四川省瀘縣建築職業中專學校具有40年的辦學歷史,是瀘縣教體局直屬公辦學校、瀘縣職教中心,也是國家改革發展示範學校、國家級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全國教育網絡系統示範單位。學校將信息化建設作為提升辦學實力的重要戰略,賦予信息技術靈動的教學生命,在探索實踐中持續深入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讓每位學生在最適合的教育中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作為全國中職診改27所試點學校之一,學校的信息化平臺支撐日常教學與管理,幫助學校對各種數據、預警與監控進行分析,配合全面開展教學診斷與改進工作,成效顯著。

校長訪談|不是“互聯網+教育”,而是“教育+互聯網”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浪尖上,教育信息化給瀘縣建校帶來了怎樣的改變?在實施過程中又遇到了哪些問題?在信息化教學、育人方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等方面有哪些經驗值得探討、借鑑?近期,微信公眾號“職業院校管理研究”有幸採訪了瀘縣建校張永鴻校長,讓我們一起與名校長面對面,傾聽前沿的教育理念,探討教育的無限可能。

人物簡介

校長訪談|不是“互聯網+教育”,而是“教育+互聯網”

瀘縣建校校長 張永鴻

張永鴻,現任瀘縣建校黨委書記、校長,高級教師、專業技師、瀘州市知名校長;瀘州市人大代表;中國建設教育協會中職委常委;四川省建設人才開發促進會常任理事。

曾獲“瀘縣首屆優秀青年教師”、瀘縣“電化教育先進工作者”、瀘縣“優秀德育工作者”、“優秀共產黨員”、“雙擁工作先進個人”、“瀘州市骨幹教師”、“瀘州市優秀教師”、“瀘州市優秀教育工作者”、“中國建設教育協會優秀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職業高中建築專業學生專業技能培訓研究》、《農村中職學校青年教師專業成長策略研究》等多個科研課題獲省市獎項;主編《建築機械與電工》、《普車工藝基礎與技能訓練》以及參編《建築識圖與構造》等多門教材。《深耕建築,服務地主產業發展》等多篇論文發表和獲獎。多次在國家級、省級會議上作經驗交流發言。學校及本人多次被中央電視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師雜誌等媒體宣傳報道。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尊敬的張校長,您好,非常感謝您接受本次專訪。請您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談談教育信息化對學校的整體發展起著哪些作用?

張永鴻:我一直堅信未來是信息化時代,教育作為時代發展的前驅動力,信息化更需先行。對學校而言,日常的中心工作是管理和教學。

在管理方面,使用信息化具有實時、真實的特點;能輕鬆解決學校信息化孤立問題,減少混亂和重複;降低勞動指數,提升人員腦力價值;學校業務流程將得到有效規範;創建虛擬智慧空間,實現跨地域管理;創造新的教育和工作模式。

在教學方面,日常教學中信息資源豐富;有利於環境的創設;有利於提高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個別化教學有利於因材施教;互助互動,培養協作式學習有利於培養創新精神和信息能力的發展。特殊時期,如疫情期間的線上教學提供了優質的教學資源。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學校在探索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是否遇到了一些“痛點”,請您談談具體的“痛點”表現在哪?

張永鴻:首先,信息化推行有難度。學生教師已經有一套慣性思維,沒有內在需求,缺乏應用的場景和驅動力。

其次,理想化的智慧校園系統應是在一個統一信息平臺上搭建各種業務系統,並實現跨平臺、跨終端的整合集成以及用戶的個性化。但是,學校之前採用的各業務系統分別由不同廠商提供,由於平臺不同、數據庫不同、設計語言不同,造成數據孤島,工作重複。

職業學校不同於普教的標準化、統一化。學校、專業、地區的差異都將直接影響到各種信息化設施或系統的應用廣度和深度。容易死啃評價指標,為應用而應用。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為了解決這些“痛點”,請您談談在推進教育信息化應用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張永鴻:針對推行的問題,我覺得需要更多思考為什麼師生不願用、不想用,要用應用驅動教育信息化車輪前進。通過培訓、活動、比賽等方式提升師生的信息化水平。

想要實現在統一平臺之上搭建所有業務應用系統、單點登陸,就需要大量的數據交換、系統對接。目前,我們正朝這個方向做探索。

在智慧校園建設過程中,應該立足校情,致力於用信息化解決教育教學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建立信息化管理規章制度,健全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經過幾年的實踐與努力,學校在信息化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張永鴻:硬件是基礎,近幾年,我校信息化建設硬件設備投入200餘萬,學校實現全網覆蓋,投入教學的電腦設備500餘臺,多媒體教室全覆蓋,智慧教室19間,錄播教室2間,信息化看板40餘個。

軟件是重點,軟件投入超過300萬,通過與依能的校企合作,學校系統由之前一個科室使用一個獨立的系統,到目前日常管理平臺降為3個,用於教師管理、學生管理以及教師管理學生。通用教學平臺5個,用於日常教學、練習和測試等。

依託依能智慧校園平臺,學校開展日常管理和教學的核心業務。流程大多可在線上完成,比如請假、調課、聽課等。日常教學情況實現實時監控、預警,自動生成報表。師生評價有跡可循,制度更加完善。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停課不停學”期間,學校是如何開展在線教學和學校日常管理的?

張永鴻:疫情期間,通過“YN智慧校園平臺”APP,學校在線上進行了3次全校教職工視頻會議,全校師生每日安全日誌填報是在線上完成。全校班主任組織了多次在線班會,組織在線家長會,推送抗疫宣傳資料,佈置每日任務等。科任教師通過釘釘在線直播互動教學,佈置作業等。所有工作,每日一彙總,每日一小結,有序實現“聽課不停學”。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在探索教育信息化的應用實踐中,您有哪些經驗分享?

張永鴻:校長分管信息化,學校成立校長為組長的智慧校園建設工作領導小組,按照要求落實專用管理人員分工明確,責任到人。校長做到“四帶頭”,帶頭學習信息化技術知識、參與各類信息技術培訓;帶頭在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中推廣使用信息技術;帶頭參加信息技術科研工作,包括課題研究,論文撰寫,教師教研活動等;帶頭深入研究信息化建設和應用中的突出問題,協調解決一線教職工在信息化應用的實際困難,努力破解制約信息化發展的“瓶頸”難題。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新冠肺炎疫情使教育方式發生了變革,您認為這對傳統教學模式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張永鴻: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線上教學、混合式教學、信息化教學將成為教學新常態,教師應重新建構教學能力,積極嘗試與探索,創新在線教育教學模式,能夠順利開展網絡授課便是線上教學基本功。傳統的管理及教學模式將無法適應多種教學場景,教師和學生已經嚐到了信息化的甜頭。

職業院校管理研究:學校的信息化發展將有哪些新的思考與展望?

張永鴻:教育信息化的健康發展,必須要進入“高頻應用時代”,海量用戶參與到使用與反饋,從“技術”迴歸到“教育”本身,這對教育與技術的融合是有相當挑戰的。我個人一直認為,在教育信息化行業,我們不能提“互聯網+教育”,而應該是“教育+互聯網”,因為核心的還是教育,互聯網只是工具,互聯網也不可能顛覆教育本身,互聯網是對教育的一個有益的補充,互聯網教育也是很好的一種教育模式。疫情期間,各種教育工具翻車現象層出不窮,也表明了今天的教育信息化發展遠遠沒到普及應用和深入的時代,教育工作者的信息化水平還有待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