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農業”扣響未來農業的科技發展之門

民以食為天。我國地域廣袤,擁有幾千年的歷史,是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佔有很高的比例,同時更是擴內需調結構的重要領域。目前中國處於經濟結構改革過程中,各個行業都在進行深度整合,農業作為一個根本性的保障,將是一個安穩社會民心的產業。

互聯網+農業”扣響未來農業的科技發展之門

我國是全球最重要的農業大國,並正往農業強國大步邁進,在某些領域(養殖、果蔬)等領域的產能規模、單位產能均達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從農業的總體水平看,我們還處在最重要的爬坡階段,也還有一些核心的難題需要突破。

未來的中國農業呈現出三大趨勢:一是,農業服務多樣化,標準化,智能化。生產服務中機械裝備、肥料與植保、技術勞務、採後處理等產品和服務將嵌入生產全程,並以服務的形式實現產品的銷售,形成產品即服務模式。農業金融體系將更加科學、開放與多樣,能夠實現對大、中、小農業各級主體服務的全覆蓋,有專業機構,也有產業鏈核心企業,也有傳統銀行等提供特色專業周到服務。共享化將成為超越目前發達農業國家的服務模式,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業服務體系。二是,城市人返鄉創業、城市人塑造起新農村文化。50後、60後逐漸離開土地,70後、80後、90後漸漸成為新農業的主體人群,城市人返鄉創業潮興起。人才永遠都是第一生產力,新人群的湧入有助於農村文化與格局的保留,農宿、民宿、農遊、農樂、農場、農集等各種文化載體相互融合形成創新型的農業新文化新生態模式。

互聯網+農業”扣響未來農業的科技發展之門

未來農業不僅僅是無人機、新型種植術這些新興技術的創造和普及,著眼把握全局意識才是創造的根本力量。在未來農業發展中尤為重要和突出的特點是——信息化的大幅度提升,促使互聯網電商成為產業升級引擎。在“互聯網+工業”、“互聯網+服務”、“互聯網+製造”等這些新形態中,有一個最早被提出,卻進展最緩慢的行業被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互聯網+農業”。

“互聯網+”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加法只是形式上的作用,真正內部運算的可能是“×”,可能是“÷”,甚至可能是“Ab”,只要可以將其與行業完美融合,任何形式都有可能。“互聯網+農業”,加的是現代農業而不是農業產品。

互聯網思維是在現代互聯網科技不斷進步的背景下,對市場、用戶、產品、企業價值、行業生態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將互聯網思維運用到農業中,成功實現農業互聯網新形態,關鍵的是對產業生態鏈的全局觀把控。互聯網帶來了服務的效率提升,帶來了服務模式的變革,對農資人來說它是一種更加簡便快捷高效的服務工具。它可以集中資源,整合信息,通過圖文並茂的快速傳輸手段,迅速傳播到位,並提供更科學更直接的專業技術指導。

互聯網+農業”扣響未來農業的科技發展之門

再先進的農業科學技術、創新發明也都需要依靠網絡平臺的實時互通、交流和引進,“17幫農”致力於探索和構建互聯網時代下的農業發展新模式,幫助農企建立和運營新型高科技技術和產品。在農業領域裡,“互聯網+農業”就是要用互聯網把農民的真實關切、國家的戰略利益結合和統一起來,讓新進與創新融入到發展農業的每個階段。儘管時代在變化,但是農業身上的印記不會改變,做農業就要守住一份耐心,堅持一個等待,利用一切新時代的創新科技手段去促進行業的發展,必將收穫那份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